让价格趋近价值

2012-11-20 08:59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12年10期
关键词:拍卖会成交额艺术品

王菁菁

曾经有人说,竭尽全力想要得到奇珍异宝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听起来似乎颇有几分道理。事实上,在中国,从古至今素来就不乏大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但真正让文物艺术品不再只是仅限于在小众群体之间流传,而是逐渐为社会大众所了解、认识、接受,并让人为之狂热的渠道,当属拍卖兴起。

时光倒回至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中国大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萌芽。而在此之前,对于“拍卖”这个名词,很多国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1992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主办、北京市拍卖市场执槌的“1992北京国际拍卖会”在北京21世纪饭店剧场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多门类艺术品拍卖会。以当时的基准衡量,这绝对是一场“高端”的拍卖会。据参加过这场拍卖会的人后来回忆,当年现场配备了100名治安警察、65名武装警察、72位各个语种的翻译;买家要凭门票入场,门票价格450元一张,其中包含图录、纪念册和礼品。要知道,在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只有约170元。此外,当时国内没有拍卖师,主办方还特地从香港请来拍卖师,在港的著名收藏家也前来捧场。

据了解,“1992北京国际拍卖会”现场很热闹,不少拍品都拍出了高价,总成交额也有几百万元。尽管跟现在相比,这几百万元有些小巫见大巫,但放在当时中国的大环境下来看,这场自恢复拍卖业以来首次举行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俨然成绩还不错。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划时代的宣告意义,全球有50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就在该场拍卖会的槌声似乎还在人们耳边萦绕未散时,1993年2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宣告成立,并且于同年6月首次在上海举办书画拍卖会,被业界视为展现出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初期水平的代表。

随后,越来越多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涌现。从整场拍卖会成交额突破千万元,到后来单件拍卖成交价格上千万,再到整体迈进“亿元时代”……由拍卖市场创造的价值财富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迅速膨胀。

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例,1994年3月,一条在当时新闻媒体圈中广为传播的消息让不少媒体人都感到有些始料不及: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的中国书画、油画拍卖会上,总成交额高达1420多万元,这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总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18年后,即2012年春拍,嘉德的总成交额达到了21.41亿元,仅一幅李可染的《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其1.24亿元的成交价就足以PK掉当年那让人觉得难以想像的“1420万元”。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等地共举办艺术品拍卖会10余次,总成交额为1.5亿元左右;而10年后的2004年1月至7月,举办艺术品拍卖的城市超过20个,场次超过100场,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已达到17.5亿元,两者对比,成交额足足增长了10余倍。当时针指向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满20周岁之际,这个文明古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成交总额已有570多亿元人民币,较之8年前涨了30多倍,位列全球第一。虽然今天,谁也无法准确预测2014年的全国拍卖成交额具体会是一个怎样的水平,但用“今非昔比”来评价,却绝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喻,当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闸门”打开,财富、热钱就如同洪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有分析认为,20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表现,代表了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国民整体素养的提高。因为这其中并不光是富商巨贾们的一掷千金,还有民间收藏队伍不断壮大的热量,对于当今的民间收藏爱好者而言,“小拍怡情”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既然我们将其比喻为“洪水”,必然会冲走一些,带来一些,留下一些。或许,最为标志性的东西,就是人们对文物艺术品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

实际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20年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一路走来关键的“侧面”之一。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受益于改革开放和世界全球化而富裕起来的一群人,他们在个人财富迅速积累后,开始转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其实,严格说来,文物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衡量、难以定义的。但当其成为一种品位的标志与象征时,尽管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这种感觉却已经脱离了柴米油盐的世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面包”与“精神”之间,选择后者的会被誉为“雅士”。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本性往往是现实的。这也是为何在拍卖出现之前,收藏仍属小众的原因之一。

诚然,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衡量拍卖业的整体发展,成交额是最为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标准。说白了,钱是当中的始作俑者。但是,价格的节节攀升,人们为高价、天价惊呼、感慨乃至望而却步,却未必是一件坏事。不管是真心喜欢也好、附庸风雅也罢,哪怕是抱着单纯的投资理财心态入市,理性与不理性并存之下,不可否认,20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崛起,无形之中对民众重新认识古玩艺术品的价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唤醒与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老旧东西通常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完全忽略不计,另一种是视如珍宝,看得比命还要重要。就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兴起之前,相信第一种情况是大多数国人脑海中的概念。拿古籍善本垫桌脚、明清官窑腌咸菜……人们已经忘记了文物的价值,文物艺术品在此跟普通的生活实用器没有多大区别。那是一个文物艺术品价值与价格完全脱离的时代。终于,一切在文物艺术品进入拍卖以后开始转变,在媒体的宣传下、舆论的传播下,这些年来,中国民众开始了恐怕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艺术品知识普及,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而这种最基础、最广泛的传播,恰恰是因为有了价格这个“噱头”。对于普通人而言,文物艺术品本身或许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一个又一个的“天价”却大大吸引了民众的眼球,一个瓷罐,凭什么卖几百万?一张古画,怎么就值几千万?正是这些惊奇与困惑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这个市场、了解这些文物。

其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文物艺术品的价格都不可能跟价值划上等号。但不能否认的是,最为直观的价格却是最为容易、也最为普遍的改观人们珍爱艺术品的方式。有人曾经戏言,十多年前,除了专业从事古书画研究的人员,许多大的收藏家也不见得知道王石谷或者钱维城,但是现在一提到这个市场,很多收藏爱好者、普通民众,都会把元青花、齐白石挂在嘴边,来上两句。

是拍卖,让普通百姓知道了文物艺术品的珍贵,也是拍卖,使久不被国人重视的文物艺术品重新成为社会与时代的宠儿。文化是无价的,中国文化与精神以这些文物艺术品为载体,借以流传、发扬,而文物艺术品又借着拍卖这一平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阐述着文化的意义。

有业内人士说,“除了拍卖,我们想不到这20年来有什么其他的形式,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回归、国内文物法规的完善、国人的艺术教育起到过这样大的贡献。”与其说这些年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始终在上扬,不如说是在回归,经过拍卖及相关领域人士20年的努力,文物艺术品在中国终于有了真正的地位。

也许,不管在何时何地,文物艺术品都是需要人了解、需要人宠爱、需要人呵护、需要有你的共鸣的,这是它生命与价值延续的基本条件。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2006年6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这件结合西洋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粉彩绘画技法于一身的盘口瓶,以5280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内地瓷器工艺品拍卖记录。

清乾隆御制紫檀雕云龙纹宝座,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以7168万元成交,刷新内地家具拍卖记录。

清 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局部),在2009年中贸圣佳秋拍中以1.2亿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世界记录,并成为中国内地拍卖首件成交过亿元的拍品。

北宋 张先《十咏图》,在199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以19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第一个价格奇迹。

猜你喜欢
拍卖会成交额艺术品
家有谢天谢地
2019艺术榜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英国 绵羊拍卖会
食物也是艺术品
艺术品被盗
上市公司2014上半年涨(跌)幅、换手率、成交额前50名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2013年A股换手率、成交额前100名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