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非遗“鹬蚌舞”的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2012-12-17 15:21吴晓明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邢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吴晓明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和部门也把抢救、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其中,不少地方就把鹬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发掘、整理和传承。

在我省,作为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河“南汪鹬蚌舞”,迄今在民间已经流传了300多年,是邢台乃至河北地区民间艺术瑰宝。但近年来却处于濒危状态,仅靠几个热衷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传承,如果不加大力度挖掘、保护、传承、革新,那么这一古老的舞蹈,最终难逃失传的危险。

一、鹬蚌舞的历史沿革

在我省,鹬蚌舞广泛流传于民间艺术舞台,以邢台鹬蚌舞最具特色,历史久远。这支珍贵的鹬蚌舞分支,起源于邢台地区沙河市一个叫做南汪的古老村落里。

南汪村民长期过着半农半娱的生活,人们在劳动之余时常模仿鹬蚌动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鹬蚌舞的娱乐形式。明隆庆三年,南汪村在元宵节搭黄河时便有拉旱船、鹬蚌舞等娱乐活动。清嘉庆年间,该村李秀才根据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又赋予故事情节,使之真正成为了鹬蚌舞。三百年来,村民们间间断断的表演,使这一民间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二、鹬蚌舞的基本现状和结构分析

(一)邢台鹬蚌舞的生存现状

据可以查证的史料记载,自隆庆年间的三百余年来,南汪鹬蚌舞在邢台乃至河北省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南汪鹬蚌舞自创编以来,间间断断演出至今,由于年代久远,一直处于濒危状态,文化空间在慢慢的变小、变少、变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员数量贫乏,老龄化明显又多有自己的工作。排练时间不能固定且次数很少,导致动作生疏,使原有的魅力、气魄、神韵和风采都大为削减。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

南汪鹬蚌舞生存的环境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鹬蚌舞的生存岌岌可危,后继乏人、市场前景萎靡。

(二)鹬蚌舞的一般内容与形式

河北南汪鹬蚌舞在内容上的特点是,由一个河蚌增加为五个河蚌,适合舞台和陆地等不限制场地的演出需要。虽然属于地会舞蹈,但是由于内容完整,舞蹈较为成熟,所以在当地经常作为独立的节目形式进行演出,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民间打击乐器大鼓、大锣等作为伴奏,烘托出宏大的演出气氛。不同于省外一些支系的鹬蚌舞,南汪鹬蚌舞没有加入演员的唱词,演员只是依靠丰富夸张的舞蹈动作来诠释故事的情节,完成全部的演绎内容。

(三)邢台鹬蚌舞的地域特色

邢台南汪鹬蚌舞,起源于明隆庆三年。清嘉庆年间由该村李秀才编导,真正成为鹬蚌舞。建国以来,人们在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和生存保障之后,精神文化领域也跟着发上了变化,获得了充实和丰富。鹬蚌舞间间断断的演出过程中,已经流传了三百余年,其艺术魅力一直影响至今。

南汪鹬蚌舞作为典型的平原地区民间艺术形式,属于地会舞蹈。它源于当地人民半农半娱的生活方式,作为当地群众闲暇之余的主要娱乐形式而流传。南汪鹬蚌舞长于抒情,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动物为主角,使得鹬鹰和河蚌具有人类的色彩。表现了老渔翁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鹬蚌舞反映出当地老百姓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地民间艺人以古代寓言故事含义作为表现内容,赋予渔翁真善美的含义,使表现对象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揭示了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流传至今已经渐渐演变为节日庆贺舞蹈,日常不多出现。

三、邢台鹬蚌舞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邢台鹬蚌舞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从机构上看,鹬蚌舞的保护与传承没有专门而有效的机构,虽然沙河市政府曾组织“南汪鹬蚌舞保护领导小组”,但是力量薄弱,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实际作用。国家文化部门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文本上看,发展与创新是问题,南汪鹬蚌舞作为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文本上缺乏记载,只是依靠民间老艺人口传身授,有关鹬蚌舞的学术记载,处于严重空白阶段。在学术期刊网站中国知网查询过程中,没有找到一篇关于“鹬蚌舞”或“蚌壳灯”的研究文献。通过百度和搜狗的查询,也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新闻报道。可见,国内对于鹬蚌舞只是停留在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匮乏,更不用提理论成果。国家没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专门成立的详尽数据库。

从受众上看,运作与拓展也存在困难,鹬蚌舞的保护与传承之所以举步维艰,从受众的局限性来讲是阻碍发展的重要问题。鹬蚌舞从受众上来讲,主要是本村或者本镇的人民,数量有限,范围狭窄。没有引起国家领导阶层的关注。

(二)邢台鹬蚌舞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对策

1、挖掘与保护是前提

这需要我们从政府、民间、社会、高校等主体角度入手,探讨全社会共同对南汪鹬蚌舞的挖掘与保护途径。国家应对此文化遗产提高重视,开设专项拨款,保证发展资金的稳定。在挖掘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漫长的流传和演出过程中文化空间在缩小。挖掘过程困难重重,所以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变得更为重要。政府的资金保障变得尤为重要。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的资料整理和存档,需要委派专人来管理。开设政府下属的专业保护与传承鹬蚌舞领导小组,沙河市政府定期展开会议,对南汪鹬蚌舞的工作成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规划。深入开展鹬蚌舞的理论研究工作,对鹬蚌舞的各个层面进行详实的文字整理,细致入微的研究。制定并落实详细的可操作性措施,并列入学校和创建文明村镇的文化发展规划,编排广场舞类型的鹬蚌舞,让群众切身感受这一传统舞蹈的真正魅力,在亲自练习鹬蚌舞的过程中体会鹬蚌舞健身与娱乐的双重功效。使更多的人能够充分认识鹬蚌舞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2、传承与创新是根本

在传承鹬蚌舞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入新鲜的血液,来丰富和升华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比如,在尊重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借鉴省外鹬蚌舞的最新发展成果,其他艺术形式的可借鉴因素,增加或者改变角色数量,改变延展故事结尾,融入戏曲中得唱、念、做、打等戏剧艺术元素,使之具有悬念性、冲突性、观赏性。编创和巩固街道巡演鹬蚌舞、广场互动鹬蚌舞、舞台展演鹬蚌舞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标准,等等。建立有力的保障措施,建议成立市政府、市文化局为主的保护和创新开发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研究研讨会议,解决发展与创新中的困难。加大对鹬蚌舞传承者的培养与经费支持。定期对优秀的传承者进行培训和采风,壮大传承者和固定演员的队伍;把这一舞蹈作为当地特色对外大力宣传。为鹬蚌舞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远的影响。当地政府在一些重要努力争取把保护和发展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各项措施才能更有力的进行实施。

3、本土化、市场化、现代化作为保障

我们可以立足在邢台,以南汪村为主体辐射整个邢台地区各个县城、乡镇。在本土现有的受众上大范围推广。由于具备类似的社会条件,所以鹬蚌舞的本土化可以推动其在邢台地区的传承与保护。市场经济的冲击让我们明白鹬蚌舞要想走得更远更辉煌,必须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市场化,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打造文化品牌,挖掘和提升其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同时配合旅游资源,是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现代化也是必须注意的,与时俱进是生存的又一重要道路。在全面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让这一传统文化色彩浓烈的舞蹈形式更加适合群众的品味,与时代背景更贴近。避免传承人的老龄化,避免陈旧而无新意。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链,发展鹬蚌舞的周边产业,比如旅游景点道具、服装、演员的有偿合影,媒体形式的引进,相关玩偶的生产销售等等。

保护和挖掘这一濒危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对于弘扬和发展古老的历史文化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邢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民间艺术篇
Tough Nut to Crack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希望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