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2-12-17 15:21刘李立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庄子境界精神

刘李立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追求世界的本原,探索宇宙的真本,将道家思想发展到探索人的本性的领域。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与精神境界。熟读《庄子》,不仅能真正了解了庄子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还会给带给我们一种气势磅礴、心思清灵、超脱于世俗的感觉,给予我们哲学意义上的启迪。

一、《庄子》所体现的精神

庄子的哲学是诗化的哲学,庄子的真实身份是一位见解独特的哲学家,庄子的每篇文章都含有深刻的哲学真理,理解其中的哲理才能真正体味其文章的真实意味。《庄子》一书好用“游”字,“游”是一种境界,是掌握了“道”即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之后,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顺其自然、自如地驾驭现实人生的境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境界。

人生在世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与诱惑,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难逃名与利的纠缠,这就拘束了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也限定了人们心灵的遨游。庄子的生活也相当贫困,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贫困呢?“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縻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由此可见,庄子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庄子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已把人囿于“小知”,视野狭窄,像蜩与学鸠一样,讽笑大鹏展翅九万里,追求广大和自由,而以生活在榆枋间为最大快乐。以现实的安逸为所求,实为名利所累,庄子视名利为腐鼠,宁生而曳尾涂中,不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突出地表现了庄子超越现实、超越物欲的思想境界。超越自我是庄子理想人格境界的最后追求,人可能容易摆脱世俗的烦扰和羁绊,拒绝感官的诱惑,但却难以超越自我,“人心险于山川,难与知天”,庄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的一切困境和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人类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人心的险恶。庄子给世人指出了一条超越之路,即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个体自我。

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教给我们境界和眼光,且是大的境界来看待人生,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这是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是无羁无绊地遨游,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庄子思想的广阔性。《内篇·齐物论》庄子梦为蝴蝶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无羁无绊的自由,一个深通物化道理的人才能放心地遨游于广阔的天地之中。

二、《庄子》精神的现代意义

庄子虽为两千年前的古人,思想也已流传千余年,庄子的超脱精神和其所描绘的超现实世界为现代人所向往,其无欲无求的境界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尤其是在精神生活领域里问题更多,诸如:道德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腐败现象等等。面对种种社会弊端,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具有自觉的反省精神和批判精神,而庄子的思想中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有了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人才有了自觉的自我意识,才会有获取独立人格和自尊的要求,有了独立的人格,社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平等。人类一直被最本质的问题所困扰,人类要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追求财富的欲望无限膨胀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人丧失其人之为人的本性,其实质即为名与利所累。现代人正以高效率创造着高度的文明,同时却被文明所奴役和压抑着。不少人功利心强,常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往往或因取得点滴成就而沾沾自喜,或因暂时失利而一蹶不振。庄子思想中所具有的一种超越精神,是现代人格中的人文要求和追求。为了避免社会的异化和个人的异化,我们超越社会世俗,超越物欲,超越个体自我;若能像庄子一样看透名与利,则心思轻灵透彻,无忧郁苦闷之事所烦心。在庄子的精神境界里,只有目标高远,厚积薄发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大鹏能“去以六月息”是因为它将天池作为它的最终目标,所以才会飞得那样高,那样长久,而这腾空的爆发也是它长期积累的结果,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身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心理的调节,达到心灵的超脱的境界,不为小利所动,不因小的挫折而气馁,在暂时不能获得成功时去丰富自己,积蓄力量,而后达到游刃有余,逍遥自在的境界。

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庄子在《大宗师》中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他认为,认识了自然的本体,也认识了人的作用,这样才算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认识人的作用包扩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全面认识,正确的评定和估计自己和他人是行动的前提,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庄子在《秋水》中进一步说明了要物尽其用的道理。“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各种不同的物体有它不同的品性,因此也有不同的功用,人也是一样,因此,在追寻成功的开始应该明确自己究竟能否具有达到目标的能力。遵循自然,顺应规律。庄子精神的核心之一是他的自然观,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关系,不能强使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他也认为文明的发生造成了人的堕落,主张返朴归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当然不提倡“老死不相往来”的做法,但是我们却希望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在创造文明时考虑到自然的规律,是否应该仔细斟酌庄子的自然观。“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认为人不应该去打破自然的规律,而应“反其真”,任何反自然的行为都是徒劳的。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如果遵循自然,遵从规律应该会避免自然的惩罚,并不至于令自己的努力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三、《庄子》思想的现实性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许由有着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这不是小小的名利而是天下,可以连天下都辞让出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境界和情怀。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名与利已成为我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却忘了停下脚步来细心地品味一下生活,去感悟一种宁静。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外篇·至乐篇》庄子借孔子之口讲了一个养鸟故事,以人喜欢的礼仪对待鸟,而不是以鸟自己的心思在对待鸟。这与现实生活很相象,人们往往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就像成人用大人的规则和方式来规范自己的孩子,有时甚至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加诸到孩子的身上。庄子的寓言就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庄子在《德充符》里讲过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丑人的故事,实际上庄子借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世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貌平平,有的人身有残疾,甚至丑陋,但是内心却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幸地成为身体有残障的人,但他们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以另一种精神和姿态在生活着。观看残奥会就会发现残缺的肢体也会产生出光辉美丽的人生,他们虽身有残疾,但一样有朝气,多姿多彩的生活着。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虽肢体健全却缺失了心灵的健全。这些表面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甚至形貌恐怖的人,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大境界,是我们这些健全人不能比拟的。有些人可能由于自己的健全、机敏、矫捷,反而使自己受制于心。

《庄子》促使我们去思考,给我们的精神洗礼与人生指导,尤其去体会和品味庄子的超脱境界与豁达精神,这是现代人最缺少和最应该去培养和训练的。我们达不到庄子那种“乘物以游心”的境界,也没有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只求在现代社会中开创一片心灵的净土。庄子的哲学思想、精神境界、人格修炼、审美追求将会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庄子境界精神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品“境界”
拿出精神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