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春天的春天”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012-12-17 15:21董志芸黄艳芹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信用民间

董志芸 黄艳芹

近期各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春天的春天》讲述了都市办公室女人的情感传奇,其中有一个情节是男主人公梁冰为了报复八年前害得自己妻离子散、事业破产的阎森,布下重重陷阱,使得阎森的豪威地产公司在关键时刻接连遭遇投资资金回撤,面临宣告破产,但在李春天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生态度的感染下,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梁冰决定放弃复仇计划。虽然这只是该剧众多精彩剧情中的一幕,却涉及了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下是梁冰决定开始收网之前,他的同事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秘书小庄:“我们目前已安排七笔资金进入豪威,有几笔大的用的是‘民间私募’的方式,用的是自己的钱。梁总、常总拆借的资金分成了五笔,从泰国走投资银行的渠道,以及从英国和开曼群岛以热钱的身份借给豪威,这些资金总额共计十七亿。目前进入豪威账上的有十三个亿,豪威本身还有银行贷款十二亿,包括一些小额民间融资,他的债务总额高达三十个亿左右,而且目前豪威的总资产加起来大约只有十四个亿,负债率是214%,而我们实际已经掌控了豪威60%以上的债权。购买汽车城以后,豪威目前的现金流又告紧张,目前正在等着我们后续的四亿借款。目前他靠的是太阳城的销售资金在支撑,但这两个项目,资金需求量也不小,每天都需要花钱,情况就这些。”常总:“梁总,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撤梯子了?我们先从温州陈总那边着手,海南董女士的资金是最大的,可以先缓一缓,让豪威还可以抱一丝幻想,再麻痹它一段时间。”

对话中的豪威地产公司正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员,寥寥数语,向我们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隐患。

从去年至今,伴随着通货膨胀,电力、钢材、煤炭、原油、柴油、水和其他原材料供应价格均呈上涨趋势,资金“贫血”的企业比比皆是,没有实力的中小企业更是嗷嗷待哺。中小企业自我积累意识淡薄,企业投资能力较低,资本消耗无法从内部得到足额补偿,资金只能依赖于外源。外源中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但由于我国对股票和债权等直接融资渠道制订了严格的准入条件,门槛太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涉足其中,想融资借钱,就只能要么向银行借,要么民间融资。目前我国民间融资活动借贷不规范,风险很大,仅仅依靠血缘和地域关系而非社会信用关系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扰乱了金融秩序。正如剧中豪威公司人员所描述的:“民间融资就这样,见风使舵,来去无踪,极其敏感。”但又由于民间融资手续简单,操作及时灵活,符合中小企业“救急如救火”的资金特点,豪威又不得不以100%的负债率进行民间融资,才会落入梁冰的圈套,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是应依靠银行借款,但尴尬的是,当前巨大的债权融资缺口正是银行借款难造成的,究其原因,银行和企业都难逃其责。

银行方面,惜贷之风盛行。原因有三方面:

原因一:放贷成本高,效率低。据不完全统计,银行大额贷款的运作费用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金额较少,运作费用却高达2.6%~2.7%。成本高、风险大,制约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即使银行同意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耗时长久,造成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隐性成本极高。

原因二:“亲大远小”倾向突出。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上收了基层行的贷款管理权,集中力量支持“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制度安排、信用标准也大都以大企业为重点,中小企业无法直接套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标准歧视,导致“亲大远小”倾向突出。

原因三:缺乏充分竞争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正处于转型之中,90%以上的股权属于国有,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所以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不管企业愿意付出多高代价,金融机构也不愿向其发放贷款,即“信贷配给”现象。

企业方面,自身素质太低。问题也有三方面:

问题一:经营状况不稳定。中小企业具有“高出生率,低存活率,低利润率”的特点,据统计,近30%的中小企业在两年之内就退出市场,近60%的中小企业在4~5年内消失。中小企业在市场变动和经济波动中表现出的这种脆弱性,使得金融机构放贷时慎之又慎。

问题二:财务制度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会计部门,报税等都委托兼职会计办理,对内也没有一份像样的账本,这种信息不透明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使得传统的贷款分析技术失效,还会导致逆向选择,使得信贷风险概率增加,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风险,银行往往选择回避对中小企业贷款。

问题三:信用制度不健全。我国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从2006年才正式开始,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缺乏信用激励和奖惩制度,所以经常出现中小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银行当然会对此类风险想方设法进行控制,这场博弈的结果就是银行的贷款门槛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资金龙头越拧越紧。

填补债权融资缺口,需要“提高”融资供给能力和“降低”融资需求双管齐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应从健全治理结构入手。要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进行公司制改造,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财政部于2011年10月下发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

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中小企业要提高素质,还离不开征信体系的约束和激励。可以市政府为主导,将其范围内中小企业资信状况包括其纳税、贷款、工商年检等信息进行互联整合,建立起包括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评级系统、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用文化”的培养,引导中小企业以诚信为名片,减少在银行贷款中的信誉成本。

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应身先士卒,从担保、授信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力求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到位。此外,还需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对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资信状况和企业家素质比较了解,这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小金融机构作为非国有银行,运作有效率,适合中小企业“规模小、频率高、时效性强”的融资特点。因此,应逐渐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中坚力量。

在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中处较低等级,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尝试采取数户联保的方式,组成会员制管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会员企业的银行借款予以担保;当中小企业无法提供银行所能接受的担保措施时,还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由于担保的介入,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企业的贷款渠道也会变得通畅起来。

三、拓宽融资渠道

客观地讲,由于中小企业信誉等级低、经营不稳定等自身原因,银行确实面临较大的贷款风险。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探索通过信贷方式创新来变“双难”为“双赢”。

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该方式为企业技术改造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因为该租金的偿还是根据项目的收益或现金流的百分比提取的,达到双方约定的租金总额或出租方的收益率为止,出租人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程度的项目风险,是一种使承租人、出租人、设备出售人和出资人多赢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直面“钱荒”,不少中小企业开始谋划艰难转型,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力图实现“柔性转身”。这种潜力巨大、但风险也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通过股权融资获取风险投资是一条比较好的渠道。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既可以到境外纳斯达克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进行国际资本融资,也可以在国内的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

四、规范民间融资

由于现有资本市场规模小、缺少层次和行政垄断等原因,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商业)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民间主体进行的融资活动,与其简单地禁止,还不如将其纳入正式金融体系加以规范。应本着“规范标准、放开准入、强化监管、鼓励竞争”的原则,尽快让民间资本投资从半公开走向正规化,在监督下阳光运作。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借贷可尝试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信用民间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