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艺术赏析

2012-12-17 15:21郝玮一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斯基钢琴家二战

郝玮一

电影《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讲述了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以题目上看,《钢琴家》应该是一部艺术感和音乐感很强的电影.自然也带着很高的期望值去看,去欣赏,做好了被感动的准备去看电影,然而在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里,从头到尾,却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一次是他在饥寒交迫之际,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弹奏了一段充满哀伤、愤怒、冲突的曲子,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这部以钢琴家为主题的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二战期间这位伟大的钢琴家的悲惨遭遇。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处于饥饿和贫困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在大批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之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在朋友帮助下,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人作为存活下去的个体,不得不抛弃艺术。就像片中钢琴家为了两千波兰币而卖掉钢琴一样。没有了生命,便不会有艺术。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会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幸运的是,钢琴家在血雨腥风中受尽磨难,他幸存了下来。他怎样活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延续了,艺术就会源源不息!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钢琴家》只是隐忍的甚至是克制的还原了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在二战时期的真实生活,在二战这个宽广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看到的钢琴师只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它让我想到,史标曼首先是个人,他需要活着,其次才是个钢琴师,是个艺术家。如果仅仅认识到战争让一切艺术走开,好象还不到位。人与战争之间的唯一联系便是活命,至于他是个音乐家毫无关联。史标曼从主动求生转变到动物本能般地活着,这中间只有卑微。也许,当一个人被罩在死亡的恐惧下而逃亡时,尊严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活着才是第一要素。而艺术更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了,可望却不可及。所以,史标曼面对着钢琴,只能让手在空中动动,而不敢在琴上弹奏出声音来。可是艺术有时就是这样呈现出不可思议来,或者在某个点上起着扭转的作用。当德国军官把史标曼带到钢琴边示意让他弹奏时,史标曼短暂的战兢与生涩后,精神顿时回归自由,手指在琴键上敲击、跳跃,音乐在流淌奔泄,这个枯槁如鬼魂的钢琴家被他的音乐重新焕发了光彩,他如此动情投入,琴声诉说着他自抑的苦难和悲鸣。仿佛是音乐唤起了丢失的人性,德国军官被音乐打动,继续让他在相对安全的阁楼里生存着,并给予衣食相助。电影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悲惨的二战,但在镜头前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血腥的场面,导演平静而低调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纳粹扔下楼去的年迈的残疾人,那个卡在高墙的狭缝中饿死的孩子,那个被无端打死的犹太姑娘,那些趴地上等待手枪一一击毙的人们……死亡接着死亡,面对着没有控诉与诅咒的屏幕,冲击与震撼、悲愤与绝望是那么深那么深地抓住了镜头外的我。史标曼躲在房间里躲在阁楼里,看着窗外的屠杀,死亡,抵抗,战斗。恍惚间我也躲在某个阁楼里,窗外发生的一切便是那段历史。人类到底能否为自己建一个安全的阁楼。

战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苦难,有人被苦难摧垮了。但是,苦难也可以是份养料,它培育着心中慈悲喜舍的种子,甚至聚集成强大的生命大树。电影《钢琴家》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棵大树。在二战中一位波兰国内顶级的钢琴家,原本是纤弱、典雅、彬彬的艺术家,但身为犹太人饱受德军非人的摧残,他的全部亲人都被杀害了,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活了下来。在六年里他像老鼠一样,逃窜、偷食、委身。就这样顽强地活到了胜利,依然是一位尊贵的钢琴家。犹太钢琴作者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他视自己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种类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则死里逃生。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的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自如。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磨砺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后,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家在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生命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音乐,精神天堂呀,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也许是电影里看了太多的血腥,目睹了太多的悲剧,片尾的琴声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战争胜利后的琴声呀!美妙的琴声在告诉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用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是一种奢侈品。可是在战争中,艺术却成了娇媚的任狂风肆虐花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知道明天的太阳还能否升起的人心,艺术只能是一种奢求。

波兰斯基选用了大量的肖邦音乐作为影片的音乐,这是独具匠心的,肖邦作为波兰民族伟大的作曲家,是音乐史上著名的爱国者,选用他的音乐作为主题,是平静中导演心灵的呐喊:呼唤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呼唤人的直立。

活着,为了自己的活着,我们不能渴求任何人成为英雄,但我们有理由让任何人成为人,这是当死亡担当起全部意义后,生命必须对自己的询问。在没有人格和尊严的国度,偷生者和赴死者都是生命的己选,生活在安逸和平中的我们无权指责非人年代为了活着,一个人本能的生存意识。

史标曼为什么能在这“悲惨世界”中顽强地坚持到家乡解放呢?我认为,这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波兰刚解放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史标曼看到了外面车上的小红旗,从藏身的小阁楼里一出来,因为他穿着那个德国上校送他的军大衣,那些波兰的士兵以为他是德国人,举起枪就打他,那时,要不是他的灵敏与机智,他很可能被波兰士兵们误杀。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表现!不想失去什么,就要热爱什么。

生命可只有一次,生命等于希望,拥有生命你就把握住了希望!

猜你喜欢
斯基钢琴家二战
“二战”的胜负难道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弹琴与补鞋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历史漫画
大导演波兰斯基的罪与罚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