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足球电影《胜利大逃亡》赏析

2012-12-17 15:21王鹏举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史泰龙俘虏盟军

王鹏举

影片《胜利大逃亡》是1981年由美国和英国、法国联合摄制。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军的一个战俘营中关押着盟军俘虏和德国队进行一场足球赛前后的故事。德军的一个战俘营中关押着很多会踢球的盟军俘虏。一天,德国少校向一位战俘科尔比(过去曾经的英格兰国脚)提出,让德国队和这里的俘虏队伍踢一场比赛。科尔比考虑到自己和身边的俘虏可以趁比赛时逃亡,所以答应了德国少校的要求,比赛被放在巴黎的科隆体育场。

德国人想通过这场比赛,向世界展示德国的实力和对盟军俘虏的优待,而这群盟军俘虏则想通过这场比赛乘机逃亡。于是,在巴黎的科隆体育场,俘虏队、德国队的比赛正式开始了。

上半场,德国人在裁判的偏袒下,连进四球,他们粗暴的打法甚至让刘易斯(贝利饰)不得不受伤下场。但是少一个人的盟军联队反而激发出了斗志,在上半场结束前一分钟扳回了一球。中场休息时,按照原计划,所有人将从更衣室的下水道离开,面对球场上几万名巴黎观众齐声高唱马赛曲,并高呼着胜利的时候,俘虏队放弃了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接应计划和中场休息时的逃亡机会。下半场,当这群坚强的人把比分扳成4比4平时,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出现呢?最后时刻,断了手的刘易斯一记漂亮的倒钩射门反超比分。可是裁判却判罚给了德国人一个点球,不过这一次,哈奇神奇地扑出了点球。盟军胜利,全场欢呼,球迷们涌入场内,簇拥着他们的英雄,人浪最终冲破了体育场的大门,没有从阴暗的下水道溜走的队员们,以英雄般的方式实现了大逃亡。

二战的题材长盛不衰,因为人文的现实不是伊甸园,正义和邪恶的斗争是街谈巷议永恒的主题。历史一次次地证明,邪恶最终都会输给正义的,但具体二战的过程却抑扬顿挫,可以冲突成戏剧。如果不是这部影片,我很难想象足球能和血淋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到一起。因为这部影片,我认识到,战场不止刀枪和炮弹,还有呐喊和进球。如果有现实语境衬映,看起来就别有滋味,像长江的刀鱼,虽然刺多,但鲜美无与伦比且回味隽永。

故事肯定是编出来的,有好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但总体的逻辑还是成立的,否则观众不会爱看。喜欢反映着实在,人民厌恶法西斯,厌恶强权和刺刀下的谎言。喜欢《胜利大逃亡》是因为它是永远的足球传说。这部足球巨片集合了大批明星:迈克尔·凯恩、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球王贝利、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以及一大批上世纪80年代红得发紫的足球巨星。只要你喜欢其中一个因素,都是你应该看《胜利大逃亡》的理由。史泰龙扮演的哈奇以美式足球的理念来理解现代足球,听起来很荒唐,但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守门员。贝利的加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虽然当时球王已经退役多年,但当触及到生命中最熟悉的足球时,我们依然看到他那娴熟的技术和脚法。电影界和足球界最大牌的明显汇聚一堂,电影将久远记住这一历史时刻。法国巴黎的法兰西体育场注定是个传奇的地方,他不仅是当年电影的拍摄地,十几年后,它也亲眼目睹了东道主在这里举起了大力神杯。

在电影中,除了现场的支持者外,所有的因素都对战俘联队不利,这是一场看起来实力悬殊的比赛。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上半场比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更多的是德国人粗野的犯规后裁判视而不见(德国人安排的裁判)以及史泰龙先后四次从球网里捡出球。好在中场结束前,战俘联队板回一球,现场的法国民众欢声雷动。中场休息时,抵抗组织已经挖通了隧道,意味着球员们可以逃亡了,但他们坚毅的眼神告诉史泰龙球队能够击败对手,击败强大的德国人。不仅是在球场上,更是在战场上,如果现在离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下半场战俘联队如愿出现在场上,他们用行动告诉自大的德国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接下来就是球星们集体表演的时间,他们的配合和超强的个人能力,到现在看来都如此神奇。一个个慢动作表达了所有人对他们的尊重,这一刻都看在了德国队主教练施密特的心里,他也是曾经的球员,对足球运动无比热爱。当贝利带伤上场练过数人后,打入一个招牌式的倒钩,把比分追平。此时施密特上校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身旁的纳粹军官们目瞪口呆。这一刻,他超越了国籍、政治、信仰、宗教,发自肺腑的对伟大艺术家的由衷敬佩。德国人操控的比赛绝对要胜利,最后时刻裁判给了德国人点球。全场民众高喊“胜利”为球队加油,并唱起了雄壮激昂的《马赛曲》,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抗争的精神,不亚于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在球场上最关键的时刻,每个人听到如此奋进的歌曲都会热血沸腾。我终于明白,当年法国队如何高唱着这首歌在决赛中将不可一世的巴西队打得毫无脾气,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有整个国家做后盾,球员们怎么不超常发挥。史泰龙顶住压力,扑住了对方的点球,在气势上,战俘联队大败德国。欣喜的球员们像是得了世界杯一样激动,此时此刻他们告诉德国人,他们无所畏惧。失控的法国民众冲破了德国人的层层守卫,涌向球场,将心中的英雄们掩护着离开了球场,球员们胜利大逃亡。

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英雄影片,史泰龙扮演的哈奇也是另一个像“洛基”一样的男子汉,但是导演休斯顿以体育和足球为切入点,却演绎出了其他枪林弹雨的战争片所远不能企及的心灵高度,史泰龙和贝利一起证明:若是能把战争都用足球比赛的方式来作个了结,倒真是不错。了解一些德国足球历史的朋友都会知道影片设定的那个时期的德国足球队对英国的战绩实在是够差的,于是傲慢的德国人形成这样一场比赛的让步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美国人把影片用很诙谐的手法表现了出来,不过所幸立意高度却是容不得质疑,英国人的保守和责任感对于麦凯恩来说可谓驾轻就熟,史泰龙却担负了带给我们一个美国文化推崇的灵活机智与大义能结合的很好的英雄形象的任务,特别喜欢他越狱的那段,在探照灯和巡逻兵构成的严密看守下他匍匐潜行的镜头,交织着的那种逃生时勇敢机智和每一小步成功的兴奋让人难忘。而影片最后阶段德国军官冯·史坦纳被战俘联队深深感染的画面可谓点睛,人类崇高正义的一面通过足球比赛里的为了荣誉而拼搏的精神和真才表现出来,德国的球员军人也罢盟国也好,都有这一颗对足球热爱的心。

曾有人评价说,如果不是因为54届奥斯卡奖的评委集体打盹的话,当届奥斯卡金奖无疑会颁给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足球电影《胜利大逃亡》,这部足球巨片除了由当时如日中天的硬派巨星史泰龙领衔主演之外,还囊括了球王贝利和以及一大批上世纪80年代初红得发紫的足球巨星们,在这部由几个职业影星带领着一群职业球星演出的电影中,演技不是重点,人们更多地是关注那些足坛的传奇性人物,是他们在影片中展现的足球技巧和想要告诉观众的足球精神。因为共同热爱足球,所以虽然是身处敌对国家,但依然会彼此欣赏。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家,但愿意伸手救助。片中有个片段,在科尔的坚持下,几位身处集中营遭受折磨的东欧著名球员加入战俘营联军足球队。当骨瘦如柴的他们,坐在房中默默含泪地吃着许久未吃过的食物,相信旁边英格兰的国脚科尔在心中也是默默地为这几位昔日球场上的对手,但又是热爱足球的伙伴感到欣慰,为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事而感到激动。

这部影片,我记住了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辈配音演员生动的声音、记住了球王贝利的倒挂金钩,理解了“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这句话,也记住了影片中德军的帅气军服、盟军俘虏在集中营中的神通广大,特别是史泰龙扮演的主角从俘虏营中先行逃跑去联系抵抗组织后,他的战友为了不让德军点名数人头时发现少一人而专门做的一个半身假人、夹杂在俘虏队伍充数,却不小心把假人头弄丢在地上最终被德军发现的让人认忍俊不禁的镜头。影片高潮迭起,惊险曲折,特别是在结尾之处,足球巨星们在绿茵场上的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镜头,至今仍深深留在许多球迷和影迷的梦幻中。特别是贝利在片尾那记使人热血沸腾的倒勾劲射。那真是力量与技巧、梦幻与现实、半人半神的无可挑剔的杰作!这是部声名显赫的足球巨星们为他们的足球迷们而拍的电影,在片中,他们用娴熟的足球技艺向四十年前那些足球英雄们表达了他们最虔诚的敬意,也通过电影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正的足球精神以及体育无国界。

猜你喜欢
史泰龙俘虏盟军
俘虏
走亲连心享童年
狼被俘虏
史泰龙要拍“第五滴血”
日军设置的上海盟军战俘营
没有俘虏的胜仗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史泰龙和1555次拒绝
传史泰龙将重拍《第一滴血》:演老年兰博
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