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库溴铵不同给药方式对腹部手术术后拔管的影响

2012-12-23 04:16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5期
关键词:罗库肌松溴铵

颜 娅 闫 红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42

肌松药在麻醉领域应用多年来,其发展趋势是起效快、作用单一、非去极化、不良反应少。在“快通道”腹部手术麻醉中,肌松药的选择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甾类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罗库溴铵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应用的较新型药物,它具有起效快、中时效、恢复迅速、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的特点,在气管插管和术中维持有替代其他肌松药的趋势[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肌松药静脉输注方式有间断单次注入法、单次注入和持续输注结合法[2]。本研究通过观察罗库溴铵持续泵注与间断给药的药效学特点,旨在探讨其最佳给药方式,及“快通道”腹部手术麻醉中肌松药的理想用药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第三军医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110例,其中男女各55例;年龄33~65岁,平均(50.2±9.3)岁;体重42~75 kg,平均(64.8±6.1)kg。患者术前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药物过敏史,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及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也未服用对肌松药有影响的药物。110例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间断给药组(对照组)和持续泵注组(观察组),分别记录神经肌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最大阻滞时间、恢复过程,并记录罗库溴铵的用药量。两组患者体重、年龄、合并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平均体重(kg)高血压(例)慢支、肺气肿(例)观察组对照组55 55 70.6±8.9 69.7±9.1 65.1±6.0 64.4±6.1 79 55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肌松监测仪(爱尔兰JKY/TOF Watch)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将传感器固定于拇指掌侧以测定拇指内收肌收缩时的压力,刺激电极置于腕部尺神经表面,刺激电流为60 mA,采用TOF刺激方式,每个TOF间隔12 s[3]。

常规禁食8 h,禁水6 h,所有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0 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3 mg/kg,患者安静入睡后将T1/TC和T4/T1定标为100%,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在5 s内注射完),同时标记罗库溴铵的给药时间,并以秒为单位记录T1/TC和T4/T1至0的时间。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可酌情追加舒芬 太 尼[4]。麻 醉 中 应 连 续 监 测 患 者ECG、BP、HR、SpO2及EtCO2。对照组患者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后,T1恢复至20%时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维持肌松;观察组患者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后,T1恢复至10%时开始连续静脉泵注罗库溴铵,根据肌松监测维持T1在10%~20%,调整泵注速度,并记录每30分钟罗库溴铵的用量变化,手术结束前10 min左右停止静脉持续泵注。当T1恢复至75%时,撤除肌松监测仪。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用药后起效时间、肌松维持时间、用药量、平均泵注速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最后一次追加罗库溴铵至TOF达0.7平均为(47.2±4.8)min,观察组从停药至TOF平均为(34.7±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明显快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效果比较(±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效果比较(±s)

组别 起效时间(s)维持时间(min)用药量(mL)平均泵注速率[μg/(kg·min)]肌松恢复时间(min)观察组对照组69.3±12.1 75.6±13.6 85.1±11.0 89.3±12.3 16.3±5.4 14.1±43.6 98.12 87.65 34.7±7.6 49.2±4.8

3 讨论

持续泵注技术虽然近年来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但却很少应用于肌松药。本实验笔者在术中持续泵注罗库溴铵,证实了罗库溴铵持续泵注的可行性以及不足之处。研究显示,影响罗库溴铵作用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的维持时间、患者的个体差异、吸入药物浓度及自身肝肾功能等[5]。所以本研究为避免误差的出现,笔者只选择了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且患者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随机方式,两组静脉麻醉药输注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最大程度避免了影响罗库溴铵作用时间的因素的影响。“快通道”麻醉是目前手术麻醉追求的目标,有利于加快术后拔管,减少ICU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肌松剂的选择是影响术后能否早期拔管的重要因素[6]。本实验选择罗库溴铵,其最突出的优点是目前起效最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它可代替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而避免肌束颤动、术后肌痛和腹内压、眼内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用肌松药罗库溴铵,以T1最大抑制时间为起效时间,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均在70 s左右,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似[7]。

静脉持续泵注罗库溴铵可按所需时间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给药方式。因患者自身和麻醉方法的差异,其泵注量需要进行肌松监测。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起效时间无差异,均与范丹等[8]报道的起效时间(90.5±16.3)s相近似,但与王一雄等[9]报道(173.5±82.02)s不符。有作者提出,采用罗库溴铵行快速气管插管时,配伍使用的麻醉药物对其有重要影响[10],上述研究结果的不同是否与此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发现,静脉持续泵注罗库溴铵给药量更加精确,且与间断给药相比,其停药后的恢复时间和过程更为迅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注罗库溴铵可获得临床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维持期单次静注罗库溴铵与静脉持续泵注罗库溴铵比较,两组单位时间内用药量无明显差别;单次静注罗库溴铵的追加间隔时间为30 min左右。罗库溴铵多次给药后维持时间无明显延长,但恢复时间相对持续泵注组长,可能是由于罗库溴铵有少量蓄积作用;静脉持续泵注罗库溴铵虽然并未减少用量,但停药后恢复较为迅速。

综上所述,术中持续泵注肌松药罗库溴铵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恢复迅速。因而笔者认为术中持续泵注罗库溴铵是一种理想的肌松剂用药方式,有利于“快通道”腹部手术麻醉的实施。

[1]Mangano DT,Layug EL,Wallace A,et al.Effect of atenolol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multicenter study of perioperatire ischemia research group[J].N Engl J Med,2004,335(23):1713-1720.

[2]刘新生,张卫,阚全程.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4):381.

[3]滕如阳,张卫,李莉.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J].山东医药,2005,45(12):46.

[4]Hughes MA,Giass PSA.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in multicopartment pharmacokinetic models for intrave nousanes lnetic drags[J].Anes the Siology,2002,76:334.

[5]曹建国,张马忠,杭燕南,等.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0:139-l41.

[6]Bock M,Klippel K,Nitsche B,et al.Rocuronium potency and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teady state desflurane,sevoflurane,isoflurane orpropofol Anaesthesia[J].Br J Anaesth,2000,84:43-47.

[7]Mirakhur RK.Dose-response and time-course of action of rocuronium bromide[J].Eur J Anaesthesiol,2005,11(Suppl):23-25.

[8]范丹,谢滨蓉,兰志勋.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用于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701.

[9]王一雄,李扬亿,谢文钦,等.罗库溴铵用于快速气管插管肌松效应的临床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3):2395.

[10]龙跃,李准民,易礼清.新型肌松药—瑞库溴铵、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06,15(3):269.

猜你喜欢
罗库肌松溴铵
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应用噻托溴铵联合吸入激素的效果
舒更葡糖钠用于罗库溴铵过敏反应的评价研究进展
深肌松在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恢复室肌松残余的观察研究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术后肌松残余的临床研究进展
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在全麻诱导期抑制咳嗽反应的效果比较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罗库溴铵注射痛的预防研究进展
罗库溴铵注射痛防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