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刺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2013-01-23 21:27郑先丽刘泉宏黄莉莉李应昆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刺法合谷肩部

郑先丽,刘泉宏,黄莉莉,李应昆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

关于合谷刺,古今文献论述较多。合谷刺为五刺之一,又称合刺。《灵枢·官针》载:“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针刺,针刺进针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分叉。常规针灸治疗是单纯的一针一穴提插捻转刺激,“量”和“面”都不足,无法得到好的疗效。而用合谷刺法,它的刺激面比较大,方向灵活,针感多方向传达,可松解经筋韧带的粘连,改善肩关节周围的血运,使气血通畅,挛缩、堵塞解除,因此,用合谷刺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效果。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运用计算机检索近5年来我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合谷刺”、“肩周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逐篇查阅。现就目前合谷刺治疗肩周炎文献特点总结如下。

1 文献资料回顾

近5年采用合谷刺治疗肩周炎的文献有16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有5篇。其中有5篇涉及单纯的针刺研究,其余研究为综合疗法。大多数研究设计采用对照实验,仅有1篇采用数字表随机法,1篇采用按单、双日随机,其余具体的随机方法不清楚。样本含量的确定比较随意,而且样本含量偏小,临床实验的样本含量集中在100例及以下,占到文章总数的100%。通过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了文献的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纳入检测的文献中诊断标准不全一致,疗效评价无统一标准和客观量化的指标,缺乏系统评价的文献。另一方面,所检索出的文献中缺乏盲法设计;研究对象病情程度不一,未见分层研究;大多研究缺乏远期疗效的追踪。由此可见,此次检索到的均为低质量研究,将影响结果的判断,检验效能降低。故建议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设计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对重要的指标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2 合谷刺及其配合疗法研究

2.1 纯用合谷刺治疗

伊氏等[1]将60例患者随机分常规治疗组和合谷刺法治疗组,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评价疗效,常规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9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有效率66.7%,合谷刺法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可以明显得出合谷刺法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杨氏等[2]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合谷刺不留针,对照组采用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常规针刺留针20 min,经3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合谷刺治疗组愈显率为88.1%,常规针刺对照组愈显率为59.5%,并得出合谷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及活动功能障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优于常规针刺。

2.2 合谷刺与推拿结合

刘氏等[3]选取肩关节周围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点进行合谷刺,其他局部穴位常规针刺治疗,留针时TDP照射,针刺后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并被动活动患肢,结果显示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4.4%。胡氏等[4]对59例患者采用健侧肩髃穴合谷刺法,配合患侧肩部施以揉、拿、滚、压,并以肩髃、肩井、天宗、肩贞、云门、秉风等穴为重点,并帮助活动患肢,治愈47例,好转12例。

2.3 合谷刺与灸法结合

罗氏[5]将63例患者的86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肩,分别采用温针(对照组)、合谷刺加温针(治疗组)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进行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6.0%,对照组有效率67.4%。

2.4 合谷刺与针法结合

姜氏等 对52例治疗组按灵龟八法推算开穴,采取阿是穴合谷刺,不留针,出针后,局部闪罐20下左右;对50例对照组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经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82.71%,对照组58.0%。安氏[7]将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的患者将肩关节在每一个方向上活动到最大角度时,于患者的痛点进针,得气后行合谷刺,后退针于皮下,待患肢放到最舒适的体位后深刺痛点,得气后加温针灸,灸后把所有的针都退于皮下。嘱患者活动肩关节,在最痛的角度再次向压痛的方向进针,得气后将针退于皮下,此时患者做肩部运动10 min,局部留火罐5~10 min结束,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平补平泻,针后拔罐,结果显示治疗组为96.2%,对照组为91.7%。张氏等[8]治疗组采用阿是穴合谷刺法施以提插捻转泻法,1 min左右后采用瘀血诱导之法—双手拇食指在出针的痛点对挤至皮下出现瘀血为度,对照组在阿是穴只采用常规针刺,捻转泻法,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和87.5%,临床差异显著。陈氏[9]所取配穴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主穴用合谷刺法,“动痛点”在出针时用阻力针法,出针后主穴均拔罐10 min,90例全部病肩组的痊愈率为76.59%,44例功能明显障碍病肩组的痊愈率为65.91%,两组疗效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提示全部病肩组与功能明显障碍病肩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3 临床选穴的特点

在文献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手三阳经穴和阿是穴,其中采用合谷刺穴位有肩髃6次、阿是穴5次、肩贞4次、肩髎3次、肩前2次、肩周阳性反应点2次、静痛点1次、动痛点1次。上述采用合谷刺的穴位,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治疗的手三阳经的循行路线均过肩部,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手阳明经“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其病“肩前臑通’;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其病“肩、臑、肘、臂外皆痛”。“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肩周炎的治疗取手三阳经的穴位为主。肩髃、肩贞、肩前是谓“肩三针”,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三穴又均在肩部,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祛风散寒、活血祛风而止痛。又根据“以痛为腧,主治所及”的原理选用阿是穴,肩部阳性反应点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4 操作方法的研究

合谷刺的针刺针法各有不同,主要分一针三向刺和一针多向刺的针法。陈氏等[10]采用肩髃穴垂直进针,要求刺入关节腔,行中等强度提插捻转2~3 min(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然后将针慢慢提至皮下,分别向肩、肩前方向斜刺,中等强度提插捻转,各行针2~3 min,最后再提针至皮下,垂直刺入肩髃穴,复行针2~3 min,留针30 min后起针,其它配穴均垂直刺入,中等量刺激,留针30 min,陈氏指出在肩髃穴处反复提插捻转能增强本经经气,而向前、向后斜刺,则能激发异经经气,从而达到行气活血、蠲痹通络之功效,在临证时用之治疗肩周炎,达到了取穴少、疗效高、简便验之效。李氏等[11]采取毫针直刺肩部穴位,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前、后、左、右方向病所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其余各穴施以同样的刺法。合谷刺不论是多针刺还是一针多向刺,其针刺的刺激面和刺激强度都较大。因而取肩部穴位施以合谷刺在病变部位,扩大了针刺的范围,可以发挥透穴刺法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的目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发现发表的合谷刺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还亟待提高。应提倡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国内有关合谷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得到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科学的实施分配隐藏,随机分组,盲法设计,随访追踪,以进一步提高合谷刺治疗肩周炎的水平,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伊庆岩,刘顺语.合谷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8,16(24):42

[2]杨立侠,杨铭.合谷刺治疗肩周炎4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32-33

[3]刘海静,林忆平,陈秀萍.合谷刺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3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30

[4]胡士万,王震,王军.合谷刺并推拿治疗肩周炎59例[J].疼痛学杂志,1998,6(1):43

[5]罗鸿宇.合谷刺合温针治疗肩周炎急性期6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44

[6]姜卉,陈成.灵龟八法配合阿是穴合谷刺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30

[7]安应成.动留针治疗肩周炎5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6):42 -43

[8]张雷,徐洪波,纪春泌.合谷刺加癖血诱导法在治疗肩周炎中的疗效评估[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35 -36

[9]陈飞轮.合谷刺和阻力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4(S1):206-207

[10]陈章妹,奚向东.肩骨禺穴合谷刺为主治疗肩周炎62例[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9,9(4):651

[11]李建武,熊源胤.合谷刺治疗肩周炎4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2):34 -35

猜你喜欢
刺法合谷肩部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