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之比较

2013-01-23 19:01范刚启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腕踝针毫针浮针

刘 玲,范刚启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1)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发明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具有镇痛迅速、疗效持久、操作方便、适应症范围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1-2]。本研究分别从针具、进针点、病症反应点、针刺方法、适应症、治病机制等方面与传统针刺进行比较,希望对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1 浮针针具

针具的演变与盛衰对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3],什么样的针具决定了什么样的针刺理论和方法,针具的发展给针灸学领域带来了无限生机。

目前传统针具使用最普遍的是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在浮针疗法的初始阶段,所用针具仍为传统针灸针具——毫针。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一是用毫针作为初始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行浮针疗法则效果不显,常需多支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二是为提高疗效,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留针部位不再像腕踝针一样固定不变,而是随病症的变化而变化,包括皮肤位移较大的部位,如肩颈部、腰腹部等,具有较大的临床随机性,而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置于皮肤位移较大的部位时,常常会因为针具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造成局部出血、血肿,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正常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三是金属针留置体内,会对病人心理造成强大负担,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毫针留置体内,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要等候医生取针,这样,既耗费了医生和病人的时间,也占用了宝贵的医疗空间;另外,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用粗毫针比用细毫针疗效好,但粗毫针留针时间长,更加容易引起医源性疼痛,对病人的心理影响更大。上述问题表明,传统针具已很难解决浮针疗法的留针和刺激量等问题。

符氏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试验研究,发明了浮针针具(国家发明专利号:ZL97114318.8),由针芯、软套管及针座、保护套管3部分组成,为复式结构。不锈钢针芯使浮针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保证软套管可迅速穿透皮肤进入皮下,使针具行进并留置于浅筋膜内,可以人为地控制针具的行进方向和速度,可以保证完成浮针疗法特有的扫散动作,并于完成相应针刺操作后抽出弃之;随针芯进入皮下浅筋膜层的软套管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该部分使浮针具有足够的柔软度,避免了留针期间可能引起的疼痛或出血、血肿,不致引起异物感,非常有利于长时间留针,以保证持久的刺激量;软套管针座起固定软套管作用;保护套管起保护针具作用,并保持针具无菌状态。

不锈钢针芯的针尖外露于软套管,这样的结构对进针、运针很有好处,但扫散时针尖外露反而会刺伤组织,产生疼痛。为了减少这种刺伤,符氏对浮针结构进行了改造:在软套管座上和针芯座上分别设置卡突和卡槽,使之相互配合。在扫散前,将针芯稍退,使卡突转入卡槽,这时针尖不再外露,扫散不再刺伤组织,使得浮针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该新型浮针已经获得国家专利(ZL 200820159858.2)。

浮针结构简单,却很好地解决了应用毫针施行初始浮针疗法存在的留针和刺激量等问题。符氏基于解决针刺临床问题而发明的浮针针具,给针灸大家庭增添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新成员。

2 浮针进针点

浮针疗法脱胎于传统针灸学,但与传统针灸学、腕踝针或其它疗法相比,除针具不同外,进针点的选择更为不同。

为理清浮针疗法进针点的特殊性,有必要回顾浮针疗法确定进针点的过程。在浮针发明的萌芽阶段,受腕踝针启发,符氏在临床中对腕踝针的进针点、针数、针刺方向等进行了较大改动。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于1972年创立的[4]。张心曙教授在两侧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病症所在纵区对应选点进行治疗。因进针点在腕部和踝部,故名腕踝针。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尽量不产生得气感。如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方向则朝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则朝下。符氏在应用腕踝针的临床实践中,将进针点作了较大的变动。第1步,将进针点位移至病灶周围,但进针点仍在张教授的6个纵区内,这一变动,弥补了腕踝针在临床中对远离腕踝关节的病症效果不显的不足,提高了腕踝针的疗效;第2步,符氏结合现代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理论,认为腕踝针的进针点,如腕踝关节部位的6个进针点或6个纵区其他部位的进针点,这些部位皮下组织结构与其他部位相比并没有很大区别,为什么进针点一定要拘泥于如上部位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是否也可取得佳效?试将进针点作进一步改动后,发现,不论进针点在病灶的上下左右,还是其他地方,前提是,只要进针点在病灶局部,针尖朝向病灶,针体位于浅筋膜内,最终不仅可以保持腕踝针的疗效,而且还使疗效进一步提高。至此,浮针疗法的进针点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实现了对传统针灸疗法及腕踝针等现代针刺疗法进针点(腧穴)的突破[1]。

传统针灸学的进针点为腧穴,其它疗法如头针、耳针、舌针、眼针疗法等,皆有相应的针刺穴位,或为传统经穴,或为独特的穴点、穴线或穴区,有经、有穴可循。而浮针疗法的进针点无经无穴可循,甚至作为浮针发明人的符仲华本人,至今也没有明确该进针点的称呼。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是张文兵等[]所提出的反阿是穴及反阿是穴疗法,采用普通针灸针,在反阿是穴处(即按压时病人当即感到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处)进行针刺施术,但这种方法与浮针疗法的进针点不同。浮针疗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决定进针点的选取:多数在距痛点6~10 cm处;进针点可以在病灶的上下左右,或其它各个方位,可以是单个,亦可以是多个;进针点可以与病痛处相隔较远,但进针点与病痛处最好不要跨越关节,否则疗效较差;也可以很近,但不在病变局部,即针尖不达到病所。不同的施术者,进针点可能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其进针点基本脱离了传统的经络腧穴,或者说经络腧穴理论、方法在浮针疗法的进针点选取方面已被严重淡化,用“宁错其穴、勿离其经”及阿是穴等观点已经不能解释。这种进针点的选取甚至于严重淡化神经和血管的分布、走向。这一针刺临床现象,给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相关人员带来困惑与思考。

3 病症反应点

对浮针疗法而言,寻找病症反应点是治疗前最重要的工作,这直接决定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决定浮针治疗的效果。中医学方面,与病症反应点相关的,包括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压痛点、敏感点、结节状或条索状物部位或是阿是穴,围绕该点针刺,可获得较好疗效。西医方面称病症反应点为肌筋膜触发点(MTrP),具着较为严格的定义,消除MTrP多可获得很好的疗效[6]。上述中医病症反应点,尤其是阿是穴,未必是真正的病位所在,即可能是假的MTrP,在上述中医病症反应点针灸施术,可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效的实现和提高。寻找、发现、确定并锁定隐藏或活动的MTrP(浮针疗法的切诊诊断)是浮针疗法治疗的一个要点。同时也要看到,寻找并消除MTrP固然可以很好地实现并提高浮针疗效,但没有MTrP,浮针就不能或很难实现疗效。即使按照广义的或不太严格的MTrP定义,依然会有很多不见MTrP的病症,浮针仍然不能或很难实现疗效,说明浮针疗法有其一定的适应病症。

4 针刺方法

4.1 针刺方向——针向病灶

传统针刺方向,多根据经络走向决定针刺方向,并据此分为针向补泻。浮针疗法的针刺方向是刺向病灶,即MTrP,不能偏歪,否则疗效大减。因此医师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与传统针灸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

4.2 针刺角度、深度——平刺进针、皮下浅刺

有关针刺深度与疗效的关系有较大争议[7]。常规针刺即教科书中所说的刺入肌层甚至以下部分,得气感明显。而浮针疗法是平刺进针,针体行进并滞留于浅筋膜层,属于典型的浅刺法,得气针感很弱,而且浮针疗法要求尽量避免得气感。浅刺是浮针的特色之一。

4.3 扫散刺法,避免得气,不行补泻

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针刺疗效的关键,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的速迟与疗效的快慢成正相关。浮针在进针完毕后,只行扫散动作,尽量避免得气感,不行任何补泻手法。符氏等[8]认为得气是个内涵界定不明确的概念,“得气”并非获得疗效的真正条件或针刺后必须出现的反应,况且针刺不同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的针感,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神经末梢稀少,刺后没有“得气”感,但不代表没有疗效。浮针疗法不要求得气,不辨虚实,不行补泻,却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这让针灸相关人士重新审视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浅刺与针至病所及组织结构层次与针灸疗效的关系等问题[7,9-10]。

浮针疗法还要求操作时左手辅助活动,使患者病痛点和进针点之间处于放松状态,便于针刺效应传导。该部位放松与否对治疗效果有着相当的影响,这一要求也是以前的针刺工作者很少提及、重视的,值得针灸工作者在这个方面多加关注。

4.4 留针时间——留针持久

传统针刺留针时间一般都是30 min左右,很少超过120 min。浮针疗法发明之初,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临床问题即留针问题,因留针长短与疗效密切相关。留针长,疗效佳,留针短,疗效差。浮针针具的软套管解决了长时间留针难题。浮针疗法为维持巩固疗效,需长时间留针,一般为6~24 h。

5 适应症、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前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疼痛性病症,尤其是四肢软组织伤痛,有些内脏病变,如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胃脘痛等效果亦佳[11]。对于明显存在MTrP的痛症或病变局限者行浮针疗法大多针到痛消,反之则力不从心。另外,浮针疗法操作简单,患者无任何针感,不会出现滞针、弯针及类似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副作用,且留针期间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

6 治病机制

浮针的发明历程、浮针疗法的操作特点和疗效优势,无不彰显其背后必然隐藏着目前尚未明了的科学原理和人体奥秘。对其科学原理的探索,无疑将对传统针灸学理论有所发展、突破和创新,“浮针现象”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亦将提供借鉴和思路。

对传统针刺的治病机制多从神经机制解释。对于浮针疗法治病机制,其中医机制可以从皮部理论、近治理论、以痛为输、《内经》刺法方面探讨,但又不完全相同,其现代医学治病机制目前倾向于结缔组织机制。浮针疗法等浅刺疗法均采用皮下浅刺(平刺),在这种情况下,针刺对神经纤维(准确地说是神经末梢)的影响很小,而以结缔组织为主要刺激对象,因为皮下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很少[1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针刺疗法进行牵拉、挤压特别是扫散动作时,导致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极好的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信号到达病变组织(如肌层、肌膜层、筋膜层等效应器)时,产生反压电效应,迅速改变病变部位细胞的离子通道(主要为钙通道),使得原本痉挛、僵硬的肌肉得以舒缓,减少了对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迅速、高效地缓解病痛[13]。浮针疗法特殊的针刺法(平刺进针、皮下浅刺、针向病灶、针体行进并滞留于浅筋膜层、扫散刺法、留针持久等),可最大限度地干预病变部位的疏松结缔组织,获得最快、最大的镇痛效应。

7 结语

浮针疗法的针具、进针点、针刺方法、适应症、治病机制等都与传统针刺存在很大不同,寻找差异,取长补短,可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

[1]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8-216

[2]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11

[3]符仲华.当代针灸学研究的转变及其启示[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3):25 -26

[4]张心曙.腕踝针[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8

[5]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6]郑光亮,刘好学.痛点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4

[7]常晓娟,徐斌.针刺深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48 -50

[8]范刚启,符仲华,曹树平,等.浮针疗法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05,25(10):733 -736

[9]张金喜,林翠茹.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52 -953

[10]许荣正,王美萍.浮针疗法与针至病所理论之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6):365 -366

[11]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0(11):965 -968

[12]Tesarz J,Hoheisel U,Wiedenhöfer B,et al.Sensory innervation of the thoracolumbar fascia in rats and humans[J].Neuroscience,2001,194:302-308

[13]Langevin HM,Bouffard NA,Churchill DL,et al.Connective tissue fibroblast response to acupuncture:dose- dependent effect of bidirectional needle eotation[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7,13(3):355-360

猜你喜欢
腕踝针毫针浮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