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禁攻下证初探

2013-01-24 17:55王天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3期
关键词:三阳承气汤胃气

王天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 焦作 454191)

《伤寒论》阳明禁攻下证初探

王天梅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 焦作 454191)

《伤寒论》中阳明病篇阐述的很清楚。加之前贤的总结发挥,则更加富有条理。但是,纵观前贤对阳明病禁攻下证的理解,有显而易见的,有疑似难辨的,或论之过简,或古奥难明。所以,正确理解阳明病禁攻下证的病机,是不无裨益的。冉雪峰说:“明得反面,乃愈得正面,明得反面不可与,乃愈知正面恰当与。”本文试就阳明病禁攻下证作一探讨,不正之处,请同道斧正。

伤寒论;攻下;经证;腑证;阳明病

《伤寒论》中提出应该使用清法,清其里热。但也明确告诫医者“不可攻之”的道理,阳明腑证当用下法,但用之不当,也可误用致害。但是,腑证也有禁攻下的情况。《伤寒论》阳明病禁攻下证,是张仲景在阳明病篇中所反复阐述的。《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八十五条,其中涉及阳明病禁攻下的就有十条之多,可见仲景对阳明病禁攻下的重视程度。这是正确使用攻下剂的同时,又为三承气汤证的禁忌给医者所提出的警戒。

1 经证禁攻下

1.1 邪热初传阳明者不可下之

阳明病是由太阳病表邪未解相传而来,此时,虽有里热外蒸而见多汗的阳明证象显露,但是,发热恶寒的太阳表证仍在。如果下之,则使正气受挫,其向外之力减弱,患者自觉有逆气上冲,所以,仲景云:“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邪热初传阳明,表面上里热虽然很盛,但肠中还没有形成里热燥实的胃实证。此时,散漫在表的无形邪热,常不是攻下剂所能清除的。228条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湿,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本条所指的是一个阳明病早下的实例。凡病邪传变,往往随着体质的不而各异,太阳之邪初传阳明,医者下之,以其内因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变证。若其人胃气素盛,内有水饮积邪,误下后,阳邪内陷与之互结,便成为结胸证。本条阳明病下过之后,因原来的邪热并没有全部入里,所以,虽经下后,则有形之实邪已去,无形之热邪散漫,故出现“外有热,手足温”的情况,致使“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之所以出现这种病证,是由于下后中阳受损,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所致。使在里之邪热由胃上蒸则头汗出,并不是误下邪陷的结胸证。所以,不可下之。只能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攻下“则腹满小便难也。”这是由于下后重伤津液所致。

1.2 在经之邪未解,面合赤色,不可攻之

阳明病在经之邪未解,阳郁不伸而见满面通红,并无阳明里实热结的症状,决不能肆意攻下。如206条云:“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阳明病,面见赤色,说明内有热邪,郁在肌表,不能透达,因而郁热向上,面色发红。成无己说:“阳明病,面赤通者,热在经也。”[1]阳明在经之邪未解,胃热由里出表,属于表里俱热的阳明外证。“面合赤色”是由于郁热在里,外有表邪,没有汗出或汗出不畅的原因所造成,应当宣郁透表,使病邪外达。如果误用攻下,一方面使怫郁在表的热邪不得外解,而身热反甚。另一方面,会损伤脾胃之气,使运化功能失司而生湿,在经之邪内陷,湿热蕴郁熏蒸而发热。同时,误下之后,损伤正气,伤害脾胃,水湿不化,直接影响三焦的决渎功能,出现“小便不利”的情况。由于下后邪热内陷,热不得越,湿邪滞留不得排泄,郁在肌肤之间,则发生黄疸等变证。柯韻伯说:“面色三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以汗解,而反下之,热不得越,故复发热而转为黄也。总因津液枯,不能通调水道使然。”姜春华认为,“本条‘不可攻之’是警戒句,未必是已攻。”所以,临床上要详加臻别。

1.3 三阳合病,太阳病脉证俱见者,不可下之

189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陆渊雷说:“口苦咽干······当为少阳证,腹满微喘为阳明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为太阳证,然则是三阳合病而太阳证重者,太阳证重,故不可下,下之邪陷,则腹盖满,津伤,则小便难矣······。”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本条三经症状皆有,属三阳合病的证候。三阳合病,如用汗法,则内有里热,外用发汗,会损伤津液,汗后在表之邪虽去,在里之邪则愈炽,必出现谵语。若用下法,聚集在体内的弥漫之邪不但不会消尽,反而会使邪气下陷,则腹满盖甚。同时,攻下之后,正气受损,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亏液伤则小便难。少阳喜呕,汗、吐、下三法均属少阳所禁用。所以,治以淸里透表,不可攻下。219条也说:“三阳病······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以上可以看出,三阳合病,不可汗、下。

2 腑证禁攻下

2.1 病位在上,呕多不可攻之

204条云:“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本条是少阳病不解,传入阳明的证侯。呕是热在上焦,少阳病的证状没有解除,病邪尚未完全进入肠胃所引起。病邪滞留在半表半里部位,虽有阳明证,但其热仍聚于胸中,未全入腑,所以不可攻下。再者,呕多则损害胃气,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邪气上逆,若误用攻下,必致胃气更虚,上逆更甚变成坏病。沈明宗说:“然呕多则胃气已虚,邪气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滞少阳,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关于本条的理解,各家的见解不一,都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有谓之呕多,属中焦有寒邪而气逆;有谓之呕多,邪尚未离少阳;有谓呕多属气上冲,邪尚在太阳。所以,少阳传入阳明,未见阳明腑实者,不可用攻下之剂。成无己说的好“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2.2 心下硬满,胃气不实则不可攻之

云:“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则愈。”心下硬满是病邪结滞在胃脘部位的征象。形成心下硬满的原因,一是由于太阳病误治后,造成胃气暂虚,影响水湿不化,邪热内陷,痞塞于胃所致;一是胃阳素虚,经误下后,邪热与水互结,胃气不能宣通所形成。邪居心下胃脘,并未完全归入大肠,形成腑实之证。所以不能使用攻下。本条和太阳病所形成的结胸证不同,汪琥说:“结胸证,心下硬满而痛,此为胃中实,故可下。此证不痛,当是虚硬虚满,故云不可攻也。”如误用攻下,则损及脾胃,使阳气下陷而形成下利等证。误下之后,下利不止,脾胃的阳气不能恢复,必然导致胃气败绝的恶果。假如下利能够及时停止,则说明胃气未绝,还有治愈的希望,故“利止则愈”。所以,心下硬满,胃气不实者,不可攻之。

2.3 屎未成硬着不可攻之

大承气汤是攻下峻剂,仲景恐后人不当用而误用,或者用之过早引起不良后果。所以《伤寒论》中对大承气汤证反复阐述,反复重申“不转失气,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的道理,示人以规矩。209条云:“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潮热内实,大便微硬,便可攻之。如不硬,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也不能用大承气汤攻之。如果患者七、八日不大便,医者怀疑内有燥屎,可用小承气汤宣泄,转失气,证明内有燥屎;若不转失气,则证明胃无燥屎。如果大便初硬后溏,热未结实,也不能轻易攻下,如攻下,必伤脾胃之气,使运化不利,大便溏泄,导致腹胀满不能食。同时,攻下后津液耗散,胃中干燥,欲饮水。但水入胃中,虚寒相搏则气逆致哕。如果大便复硬,仍服小承气汤。不转失气者,便不能用大承气汤攻之。238条也说:“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以上三条说明,如果阳明病大便已成硬,燥热成实,才能用大承气汤攻下,决不能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就随意攻下而损正助邪。

2.4 津液内竭者不可攻之

所谓津液内竭,是由于邪在太阳经时,因寒邪袭表,用麻桂之类解表发汗,损伤津液;或因素体阴虚、卫表不固自汗而暗耗津液所造成。如233条云:“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仲景这里所指的“阳明病,大便硬”,不是肠胃蕴有燥实热结,而是由于自汗、发汗,津液已经耗伤,加之小便自利,津液不能回入肠中,肠胃乏津,失于濡润而引起。所以,大便虽硬,不能使用攻下,只有待到津液还复,燥屎难出之时,用通便法导之。柯韵伯说:“连用三自字,见胃实而无变证者,当任其自然,而不可妄治。更当探若欲之情,于欲大便时,因其势而利导之。不欲便者,宜静以侯之矣。”[2]故胃无实热证,津液内竭,大便虽硬而不能攻之也。

2.5 胃中虚冷,攻其热必哕

194条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阳明病不能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肠胃里实热结,内有燥屎,浊气上熏胃口,胃肠之气不得通顺而不能食;一种是由于脾胃阳虚,胃中虚冷,引起胃纳不佳而不能食。本条所述的“阳明病,不能食”,是因胃中虚冷,寒阳中焦而不能食。说明肠中没有燥屎,内无里热。大承气汤属苦寒攻下之剂,如用大承气汤攻之[3],必伤其正,引起其它变证。所以,仲景反复强调“攻其热必哕”。这是因患者本来就虚弱,若误用攻下,则中阳更伤,必致胃肠衰败,虚寒更甚,寒气上逆则呃逆。成无己说:“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令哕也。”所以临床上一定要结合病机,辩证施治,才能恰中病机,效如桴鼓。如果不详加辨证,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以阳明病而概为宜下论之,则差矣。

3 结 语

《伤寒论》阳明病禁攻下证,是张仲景在阳明病篇中所反复阐述的。《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八十五条,其中涉及阳明病禁攻下的就有十条之多,可见仲景对阳明病禁攻下的重视程度。这是正确使用攻下剂的同时,又为三承气汤证的禁忌给医者所提出的警戒。

[1] 李燕,吴涢婷,谭万信.论“阳明脉衰”与绝经过渡期生殖轴机能衰退之相关性[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

[2] 曹晓岚,赵卿,周靖.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3] 余瑾,唐纯志.2005年——乙酉年中医五运六气分析及预防保健方法的探讨[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R222

A

1671-8194(2013)13-0295-02

猜你喜欢
三阳承气汤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罪恶聊天群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胃气足 活百岁(上)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温病条辨》大、小、调胃承气汤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