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拓展
——基于党的“十八大”关于发展的理论、制度和道路视角

2013-01-31 07:21时艳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时艳蕾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就业、分配、三农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却依然突出。这些问题是由于我国多年来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造成的。“十八大”报告为诸多问题开出一剂良药——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十八大”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党在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将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①因此,科学发展观已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它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十八大”重申并强调了其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②

何为科学发展呢?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仍是发展。我国面临的诸多问题、矛盾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因此,不应该畏惧问题而拒绝发展,而是应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应站稳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③科学发展观作为彻底的理论,真正抓住了人的本质,即人本身,将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于自觉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应该摒弃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通过科学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

科学发展还要求发展须依靠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特别是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具体问题时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始终将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经济制度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一些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依然存在,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各项制度。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十八大”报告坚持深化改革的思路,大胆触及经济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提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具体说来目前改革重点在于:

(一)改革和完善各项经济制度

1.所有制

改革的重点包括两方面。(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受同等法律保护。

2.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十八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注点在“一种机制”、“三个人群”和“一个保障”上。即关注绩效和工资增长机制;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职工三大人群的收入分配调整;建立薪酬信息公开体系,保障收入分配公平、透明。(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十八大”提出制定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关注养老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1.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分税制,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发展。基于近年来基层政府公共支出的需求,健全对县级政府一般性转移制度,提高地方分税比例。二是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产税税种改革,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税方面将高消耗、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扩大房产税试点,资源税从价计征,加强环境保护税立法。这些税制和税种改革都有利于调整产业机构,敦促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将金融体制改革提到很高的地位,这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之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即通过监管和创新,实现我国金融稳定。以更加务实的态度,针对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相关热点问题,有的放矢予以引导:(1)民间借贷问题。提出通过风险预警、评估和处置机制,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对于民间融资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合理引导。从体制上改革农村信用社,培育面向小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困难,从根本解决上民间借贷问题。(2)人民币汇率问题。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十八大”重申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扩大人民币在外贸和投资中的使用比率。(3)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稳定问题。针对股市动荡,提出了加大监管,优化市场结构,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三、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

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首先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提出了转变方式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并提出“三个转变”的实现途径。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对于国际环境认识的新提升。2010年初,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加快”;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后危机时代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除旧立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科技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先导科技严重匮乏。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各国都将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上。技术落后的我国,更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发展经济,不但要着眼于当下,更要注重发展潜力和后劲,科技创新便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最好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经济增长点,转变现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深层矛盾的必然选择。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是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相结合的道路。自主研发方面,必须扭转自主研发与进口成本权衡错误理念,着眼产业全局和未来,着眼于高精尖科技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在引进再创新方面,严把引进关,积极引进先导性的科技,避免重复引进,减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引进。将引进作为创新的环节,而非是创新的捷径,要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和再创新。

2.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加强创新合作

加强产业、科研、高校、政府国内外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以突破人为创新壁垒为契机,实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有效聚集,从而更好地发挥创新资源的效用。政府应积极担当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与环境构建的角色,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法完善对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协同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3.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在市场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体系。继续深化改革,提升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不仅是风险投资的主体,而且成为技术成果孵化的主体、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主体,真正实现产业和科技的结合;有效激发企业的能动性,打破传统意义上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科技创新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合作关系,创建互利共赢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共同体,在市场引导下,学研主体更加注重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学研致用,加快学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快增速,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分析经济增长动力,不难发现,我们依然停留在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发展阶段,必须认清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

首先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这种发展模式有关。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投资和出口经济驱动模式,使得消费长期被忽视,不但背离了发展的初衷,而且使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后劲。

其次,我们应当警醒出口、投资和人口红利三大动力面临枯竭的困境:

(1)“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难以保持。(2)高投资加剧生产资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三十多年来,我国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投资持续高增长加重了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诱发并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投资效率低下。(3)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近二三十年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下降,未来10年我国劳动力人数将逐年减少。新增劳动力减少和老年人口增多,决定了未来10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将不断上升,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这将削弱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纷纷调整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寻求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如美国实施了减少“双赤字”、提高储蓄率等政策,回归发展实体产业,减少进口。这必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使以往那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难以持续。

面对现有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1.改善需求结构

(1)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协调内需和外需的比重,减少出口拉动的依赖性。(2)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内生动力。(3)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2.优化产业结构

(1)突出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3)继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4)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协调各地区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各地区要协同发展,加强合作,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减少盲目效仿和重复建设。(2)协调各地区的发展水平,重点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和地方帮扶。

4.推进“三化”,助力“三农”

(1)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问题。首先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再者改变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农业发展方式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落后的农业发展向先进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转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一体化的两个目标

(1)城乡共同繁荣,而不是城市繁荣,城乡差距继续扩大。(2)实现农民在发展中的平等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着力点

(1)现代化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农民增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3.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3)协调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对外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涵盖双向式的对外贸易、国际投资、技术引进和出口、人才的流入和流出等方面。④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对外贸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中低端产品,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同时,对外贸易争端开始增多,深受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社会责任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挑战。第二,对外技术引进额远大于技术出口额, 技术引进费用较大,而消化吸收费用相对较少。第三,在国际人力资本流动中,我国人才输出大于人才流入,是人力资本流动的逆差国。总体来看,我国对外经济在量的积累方面发展迅猛,但是品质方面仍处于中低端状态。

因此,“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

1.定位和战略发展目标

(1)主动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由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新一轮国际分工的积极主体;(2)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方向与模式

(1)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即增加科技创新因素的比重。(2)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与多边、区域与次区域的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以科学发展为理论指导,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制度保障,沿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注释:

①胡锦涛.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讲话[EB/OL].http://news.sina.com.cn/0/2010-10-19/09271825336s.shtml,2010-10-19.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2-12-08.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王中保.科学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J].甘肃理论学刊,2010,(6):35-42.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