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体系再思考

2013-03-06 02:21方新普
军事体育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哲学主体学科

张 琴 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学科作为知识的一种空间,是知识结构的体现,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学科的核心”[1]。古拉丁文 “学科”(discipline)一词本身已兼具知识 (知识体系)及权力 (孩童纪律、军纪)之义[2]。体育学 “学科”,是一个由不同的、但却相互关联并延伸的体育问题域连接起来的体育知识体系。从体育学学科的发展史看,体育学科体系经历了分化与综合的过程,现今,研究者共同指向关乎体育学价值存在的问题——体育学科体系构建。然而,时下我国体育学科创新的最大困扰是体育学科体系内部分类的结构性障碍。此文旨在探讨体育学科体系创新的出路。

1 确立与问题:现行体育学科体系

自1923年 “体操科”正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以来,体育学科发展至今已近百年。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大体经历了1923~1949年学习欧美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全面引进苏联模式的模仿阶段、80年代以来的独立探索阶段。值得关注的是80年代的一批学者[3~5]在对前苏联体育理论反思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独立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推动了体育学从教育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

1997年,我国进行专业目录调整,正式确立了体育学作为教育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研究生层次分4个二级学科方向。1998年体育本科生培养层次调整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5个学科专业 (后增加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休闲2个专业)。至此,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基本确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反思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我们似乎并不能回答以下问题:体育学的主体学科是什么?4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如何界定?体育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甚至是体育学何以存在于人类科学体系中?面对关乎体育学价值存在的质疑,我们开始怀疑体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最初标准是否合理。诚如张岩先生[6,7]所述 “现有体育学科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主体缺失、二元结构、交叉依附性强的特点”。体育学的主体学科不分明,或者说没有能够令其它学科人士信服的核心学科,这是体育学的硬伤。这一硬伤直接导致了体育学内部学科分裂为体育自然科学类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加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无为饱受学术界诟病以及新兴学科难以归类等问题困扰着学科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可以归结为体育学科交叉依附性强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这是现有体育学科体系内部分类与学科快速发展未能匹配导致学科之间认同与交流的结构性障碍,突破阻碍进而明确体育学主体学科成为重新构建体育学科体系、推动体育学科发展的关键。

2 创新与困惑:当下研究的突破与新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 “体育学科体系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8~13]。其核心思想,一是 “体育学已经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和要求”;二是“从体育实践主体——人的价值需要出发,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归纳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进而把研究这三种体育实践现象,揭示它们各自规律的学科分别称之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由此,体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并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即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 (如表1)。

课题组的思想,突破了现有体育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构了体育主干学科,体现出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体育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仍有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表1 课题组构建的体育学科体系

其一,体育哲学何去何从?研究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三个一级学科关系的学科在哪里?研究体育学一般规律又该由哪一个学科来担当?

其二,体育史学是分是和?很明显研究体育学本身发展历程的体育科学史不同于身体教育史、运动竞技史或是健身休闲史。

其三,对体育学本体进行反省、反思的学科在哪?对体育学本身作反省、反思的研究并不是体育哲学的全部内容,同样的体育哲学也不是体育学本体反思的全部,两者部分交叉但又各自独立存在。

其四,体育学主干学科辐射出的衍生学科如何与研究体育学的工具学科相区分?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衍生不出体育统计学,而体育统计学又是研究它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种种困惑警示着我们,我国当代体育学科体系创新尚需进一步完善。

3 认同与修正:笔者的观点

笔者对于 “体育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的构想,持乐观态度。但是,笔者认为课题组提出的“体育学科体系内部结构——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的调整”只是勾画出了体育学之主体学科部分,即以体育实践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研究。当然此一部分是体育学得以存在的根本,但体育学科体系并非只有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笔者提出,体育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应该划分为:体育主体学科、体育本体学科、体育工具学科。在此笔者并非想构建完善的体育学科结构,而是将体育学内部学科进行建设性的分化,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3.1 体育主体学科

体育主体学科将体育实践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分支学科构成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正是它们担负着人类认识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重任。它契合课题组的思想,将其按照人的价值需要划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分别对应学生、运动员、社会公众等三种实践主体。但是,学生、运动员、社会公众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多重角色贯穿人的一生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社会角色互动、互换、互构的关系必然导致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的交叉与衍生交叉问题,这需要通过发展体育本体学科来解答。

3.2 体育本体学科

体育本体学科以体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随着体育学的发展,人们将把体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体育哲学、体育学史、体育批评学等等。

体育哲学是 “以一般哲学为指导,以体育实践和体育具体学科为基础,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基本问题和矛盾关系,揭示体育深层次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体育观、体育认识论、体育科学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针对体育哲学的性质和任务,可以作三点认识:1)体育哲学是以哲学作为指导,其抽象程度低于哲学的一种理论形态;2)体育哲学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它对体育实践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的理论论证是结合体育学具体现象的抽象研究,这是它和哲学相区别的地方;3)体育哲学对于具体体育实践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离开体育哲学的研究不可能反映出体育实践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的一般性规律。以主体的体育实践过程为研究基础,研究其复杂的内在联系并揭示论证不同主体体育实践过程或同一主体的不同体育实践过程的特殊规律,从而反映出体育实践研究的一般性规律,这就是体育哲学的任务。

体育哲学可分为体育本体论、体育认识论、体育方法论等三个分支体系。体育本体论是对体育学研究活动进行本体论反思的理论产物,集中探索体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其意义,从本体论回答“体育是什么?体育学科是什么?”的问题。体育认识论是对体育学研究成果作知识性反思的理论产物,它集中回答体育知识如何形成、体育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其研究重点在于论证体育知识的可靠性及其限制,从更深的层次上论证体育知识形态的特征,从而把对体育认识规律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体育方法论是在总结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方面的得失中形成的理论产物,它抽象出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原则,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方法论体系,重点解决体育认识手段、方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为如何获得正确的体育认识提供方法论指导。

体育学史是以体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对象,其任务在于,用史学研究的方式,遵循历史学发展和研究的内在规律,研究和描述体育学发展的具体过程。这种历史学的体育学总结,对于体育学研究者和学习者认识体育学发生、发展和未来趋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更好的发展体育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批评学以当代体育研究的实践及其成果(各种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体育学的发展起着调节、规范、引导的作用,是体育学发展的杠杆和调节器。体育批评学的任务:一是对具体体育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得失及其原因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评价;二是对体育学研究状况和体育学新方法、新思想进行分析与评述。通过以上工作,实现体育批评学总结研究经验、矫正体育学发展方向、传播体育学研究成果的功能。

3.3 体育工具学科

体育研究的对象是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及其体育实践过程,而主体的实践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必然倚重于一定的具体的研究技术、手段或方法作为支撑,才能对其进行精细的研究,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体育学研究的工具性学科。具体而言,体育工具学科包括:体育统计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科学选材学等等,它们的共性是为体育学研究提供工具性支撑。体育工具学科与体育方法论的区分是,体育方法论是解决体育认识手段、方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是为如何获得正确的体育认识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体育工具学科是支撑体育研究的技术、手段。它们之间是抽象与具体、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3.4 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体育学内部的三大类别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各自的发展都受到另一学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积极地影响或推动另一学科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内在联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三大类别学科之间,而且每一类别中的分支学科都与其他类别中的分支学科有着或亲或疏的关系。探讨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厘清诸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把握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内部机制,推进体育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4.1 体育主体学科的发展依赖于体育哲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工具学科的完善与创新

体育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主体体育实践的规律,这显然是在体育哲学的指导下由体育主体学科来承担,它依赖于体育哲学研究的深入。同时,在体育主体学科内部及其衍生学科的相互充实、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一种带有平衡力性质的动力因素,即支撑的手段,它依赖于体育工具学科的完善与创新。

3.4.2 体育哲学研究的基础及其归宿是主体的体育实践

一切理论归根到底都产生于科学研究的对象[14],体育哲学要解决的任务是厘清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并且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再指导体育实践。从这一点上说,体育哲学研究必须以主体体育实践作为自己的坚实基础,再将体育实践作为自己研究的归宿。另一方面,体育研究经验的总结、抽象、升华,不断充实着体育哲学的内涵,体育哲学又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所产生的新的认识方法、技术手段来丰富并且引领着体育工具学科,服务体育实践研究。因此,没有体育哲学研究的新进展,便不会有体育实践研究的根本性突破。

3.4.3 重视发挥体育批评学的桥梁作用

体育学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体育学与其它学科的对话以及体育学科内部之间的沟通需要桥梁,这就是体育批评学的作用。它能够从现实社会的需要出发去矫正体育研究的方向,发挥体育学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实现体育学科门类下诸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并调节体育学科体系内部的关系。

[1]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 [J].教育研究,2007,(12):15~19

[2]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胡小明.体育应该是一门社会科学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9,5(1):15~19

[4]田雨普.试析体育科学体系 [J].体育科学,1982,2(4):37~38

[5]熊斗寅.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1983,19(2):18~26

[6]张岩.体育学的结构论 [J].体育与科学,2006,27(3):1~5

[7]张岩.元体育学初探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61~1164

[8]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77~281

[9]鲁长芬,罗勤鹏.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85~289

[10]张细谦.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J].体育学刊,2009,16(4):1~6

[11]鲁长芬,等.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J].体育学刊,2009,16(4):6~10

[12]鲁长芬.中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6):1~7

[13]富学新,等.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7,14(6):7~12

[14]夏禹龙.科学学基础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44~45

猜你喜欢
哲学主体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何谓“主体间性”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