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

2013-03-18 22:46墨玺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终末期内瘘肾衰竭

墨玺霞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

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来说,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初次血液透析的患者心理和身体均有很大变化,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心理障碍[1]。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我院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42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给予了正确、及时、有效的初次血液透析健康教育,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肾内科初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42例为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6岁,均已建立血管通路,建立内瘘两例,深静脉置管40例。

2 健康教育方法

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向其发放宣教资料、健康教育手册。初次透析患者由于对尿毒症和血液透析知识的缺乏或者因经济原因常常无法接受透析事实,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地摆脱透析或减少透析次数甚至拒绝透析。这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尿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液透析的目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鼓励新患者与老病友进行交流,吸取老病友的康复经验,从而逐渐接受透析治疗。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入院指导

由接诊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包括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的相关情况及透析室的管理制度,血液透析的治疗方案、采用的血管通路等,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消除陌生感。

3.2 心理健康指导

透析治疗具有周期长、费用高、依赖性强的特点,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及不明原因的情绪波动,如抑郁、焦虑、逆反行为等[2],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其给予心理指导,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方式,耐心细致地讲解血液透析的方法、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患者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透析治疗。

3.3 饮食指导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透析只是对肾功能衰竭的间歇性治疗,饮食和液量的控制才是持续性治疗[3]。给予患者正确的营养护理,帮助不同患者制订不同的饮食计划,并且应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动物蛋白,限制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坚果类等。补充各种必需氨基酸、钙及水溶性维生素,限制饮水量、钠、钾、磷的摄入,从而改善患者身体功能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4 日常生活指导

在身体状况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患者尽量自理生活,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但不能过度疲劳,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防止受凉感冒。

3.5 血管通路的保护

对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应做好导管的护理,严格消毒,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清洁,防止感染。避免导管扭转、血栓形成或滑脱。若不小心导管脱落,要立即用纱布压迫穿刺点,并立即就医。如出现发热、寒战等情形,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对于刚建立内瘘的患者,指导术侧肢体活动,以促使内瘘的尽早“成熟”。对已建立内瘘的患者,教会其每日2~3次自我检测吻合口的瘘管杂音及血管震颤的强弱,讲明内瘘的重要性。内瘘侧手臂不能受压、提重物、量血压、抽血、输液等,且要保持建立内瘘的部位清洁干燥,以预防感染。

3.6 服药指导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要向患者介绍降压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的名称、剂量、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4]。要让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特别是降压药物,必须长期正规服药,不能随便停药,并要监测血压。贫血患者要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还应注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并监测血常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3.7 增强生存意识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加上较重的经济负担,会使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疾病产生负面影响[1]。加强与患者家属的配合,使其关心、理解、照顾好患者,使患者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关心与尊重,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有研究表明,患者能否安心治疗,能否得到有效的照顾和心理支持与家庭密不可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

4 结语

通过对42例初次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缩短了医患、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减少了医患之间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改变了患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得到了更多的健康信息,掌握了血液透析的相关医学知识,避免了许多影响透析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存性,使患者从有症状的被动透析转变为无症状的主动透析。由于规律透析、合理饮食、营养状况的改善、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延缓了病情的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红梅,骆芬霞.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营养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54-657.

[3]王爱国,马兰妍.家属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9,9(6):93-94.

[4]胡志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1):1317.■

猜你喜欢
终末期内瘘肾衰竭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吗啡治疗终末期肿瘤患者呼吸困难的安全性评价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