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研究进展

2013-03-19 08:55吕沐天罗恩杰
微生物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血小板病例病毒

吕沐天,孙 颖,刘 沛,罗恩杰*

(1.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辽宁沈阳 110001;2.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01;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辽宁沈阳 110001)

近年来,中国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散发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病情危重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患者多为农民,且发病前曾在田间劳作,部分有蜱叮咬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发病患者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监测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例不能检测到无形体核酸或特异性抗体,并且对发病患者观察研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与中国中北部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SFTS)患者相似[1],并初步认定这些病例与实验检测中所发现的新病毒感染有关,进一步研究确定该新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这是人类新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对其结构、致病机制和传播机理等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有确切研究定论。

1 SFTSV病原学

新发现的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微粒体,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等。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①L片段全长有6 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的由2 084个氨基酸组成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RNA polymemse,RdRP);②M片段全长有3 378个核苷酸,含有1个核苷酸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1 073个氨基酸的膜蛋白前体,形成Gn和Gc 2个膜蛋白;③S片段全长有1 744个核苷酸,是双义RNA(ssRNA),有2个方向相反的读码框,分别编码核蛋白(NP)和非结构蛋白(NSs)。卢静等[2]在对SFTSV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表达研究中发现,用SFTS病人血清检测核蛋白(NP),无论是针对病毒颗粒和293T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均呈现强阳性,表明NP蛋白抗原性很强,多为线性位点,SFTS病人血清中NP特异性抗体可能为主要抗体。而对于NSs,无论用免疫印迹还是免疫荧光分析均为阴性,表明在SFTSV感染时在病人血清中不产生抗体或仅产生极少的抗体,不足以检测到,可能是由于NSs蛋白为非结构蛋白,并未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发挥作用。

2 新布尼亚病毒引起SFTS感染病例的发现

2007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某县医院同时收治了3例因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而住院的患者,初始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此病例展开专项调查后发现,上述病例均有起病急,发热并且体温大于37.5℃,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脏器损伤等相同体征,提示上述患者并非一般胃肠疾患[3]。此后多个省份均发现了症状类似的患者。在辽宁省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有新布尼亚病毒流行,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与肾综合征出血热极为相似[4],但体外细胞培养及核苷酸序列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关部门共选择了辽宁省5个监测点的120份样本,经检测发现阳性病毒12株[5]。

3 SFTSV感染流行病学

3.1 流行区域和发病季节

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SFTS目前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辽宁等多个省份均有报道。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呈高度散发。发病季节多在4至10月份,流行高峰为5至9月份。

3.2 易感人群

患者以农民或其他从事野外作业人群为主。患者年龄多集中在40~80岁,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3.3 传染途径

SFTSV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其在自然界中的传播循环模式尚不清楚。布尼亚病毒科病毒中除汉坦病毒外多为经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的[6]。前期研究中在蜱类标本中检测到SFTSV特异性核酸,提示可能是这个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媒介[1],但尚缺少进一步的证据。姜晓林等[7]在蜱中分离到病毒,并对蜱源和人源标本中分离的病毒特性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长角血蜱和SFTSV的传播关系密切,是SFTSV的传播媒介,但尚需要对长角血蜱的时空分布、传播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

4 SFTS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

SFTSV感染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推测为7~14 d。起病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精神萎靡,明显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早期消化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行动困难、少尿、蛋白尿、血尿等。查体可见单侧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等体征[1,8]。临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心肌酶谱升高、尿蛋白阳性等[1,7]。大多数患者很快出现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少数病例因病情进展快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呼吸道、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9-10]。

目前实验室诊断技术有以下几种:①病毒核酸实时定量PCR检测:选取新布尼亚病毒S、M、L基因片段的高度保守区为靶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通过进行一步法荧光RT-PCR扩增对样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②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可利用早期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接种Vero、Vero 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传代,采用ELISA、免疫荧光或实时PCR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确认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的病毒即可确诊;③血清中和抗体检测:主要有2种中和试验方法,即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目前主要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来检测,即将患者恢复期血清倍比稀释后与固定浓度病毒混合孵育后加入Vero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感染,而后用免疫荧光或ELISA方法检测。若血清中和抗体为阳性,即可确诊;④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这项研究采用了一种有别于国际上传统发现新病毒的新型技术路线,采用宏基因测序技术首先发现未知病毒基因片段,建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再筛查出阳性标本,指导病毒分离。这种测序方法避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的过程,测序阳性者即可诊断[3]。

5 治疗及预防

5.1 治疗

本病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治疗手段。现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有病原学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①病原学治疗: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SFTSV有抑制作用[11],临床治疗可以试用。继发或伴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选择敏感抗生素予以治疗;②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走动;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进行药物降温;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可输入血小板、血浆予以纠正;粒细胞数严重低下者,可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基础治疗同时要特别注意对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合并有DIC患者,可早期使用肝素。病情较重者,还应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2 预后

若治疗及时,绝大多数SFTS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者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明显的出血倾向、低钠血症等导致病程延长,治疗效果减低,预后较差[12]。如若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发展,患者常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败血症、心肌炎、急性肾衰竭、中毒性休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影响病情及预后,甚至加速死亡。有报道表明,在实验室确诊的171例SFTS住院患者中有21例死亡,病死率约为12.3%[1]。

5.3 预防

有关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SFTS在预防控制方面,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注射,且不推荐使用免疫球蛋白。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曝露部位,尤其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应穿着颜色明亮的防护服,并扎紧衣袖及裤管口,可使用驱虫剂或防蚊油喷涂皮肤,降低蜱叮咬的机会。医务工作者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发生院内感染,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受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提高群众和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知度,增强发现、识别、治疗及疫情处置等能力,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SFTSV是继SARS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新病原体,而关于该病毒及其引起的SFTS,目前仍有诸多问题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去挖掘、发现。

[1] Yu XJ,Liang MF,Zhang SY,et al.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1,364(16):1523-1532.

[2] 卢静,李川,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结构和非结构蛋白表达研究[J].病毒学报,2011,27(6):515-520.

[3] Xu BL,Liu LC,Huang XY,et al.Metagenomic Analysis of Fever,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FTLS)in Henan Province,China:Discovery of a New Bunyavirus[J].PLoS Pathogens,2011,7(11):e1002369.doi:10.1371/journal.ppat.1002369.

[4] 史俊岩,郑兰艳,牟玲,等.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方法的比较[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01-103.

[5] 刘芸,姚文清,耿英芝,等.辽宁省首次发现的新布尼亚病毒其培养特性的研究[J].中国人畜共患病学报,2012,28(3):237-240.

[6] Schmaljohn CS,Hooper JW.Bunyaviridae:the viruses and their replication[M].in Fields virology.4 edition.Edited by Fields BN,Knipe D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1,28:4294-4300.

[7] 姜晓林,毕振强,李德新,等.家养动物体表蜱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及鉴定[J].病毒学报,2012,28(3):252-257.

[8] Deng B,Cui W,Wen Y,et al.A case of a male presenting with fever,myalgia,leucopenia,thrombocytopenia and acute kidney injury[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12,55(4):285-288.

[9] 刘庆辉,刘建贞.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7例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785-786.

[10]唐晓燕,崔宁,康锴,等.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2):110-113.

[11]Gowen BB,Wong MH,Jung KH,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ies of T-705 against arenavirus and bunyavirus infection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9):3168-317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4):193-194.

猜你喜欢
血小板病例病毒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例”和“病历”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