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光福镇圣恩寺宗教文化开发利用与文化生态建设

2013-03-23 00:38刘彦彦韩淑琴俞文娟
关键词:禅寺文化

刘彦彦,韩淑琴,俞文娟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9;3苏州市光福镇旅游公司,江苏苏州 215159)

光福曾是江南有名的古镇,这里有非常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光福”,其名即含有佛光普照,广种福田之意。镇中有圣恩寺、光福寺、金月寺、云峰寺、永慧禅寺、般若禅林、宝祥禅寺等古刹,此外还有司徒庙、夏禹王古庙等其他宗教场所。其中,尤以圣恩寺最为著名,在中国禅宗史乃至宗教文化史上都有相当的地位。由于圣恩寺为禅宗寺庙,又与周围禅寺联络呼应,历史上多有大德住锡,开示既多,影响又大,且禅宗的修习理念与当今的生态观念颇多相通,因此以此为切入点把光福镇的其他旅游资源绾合起来,建构别具特色而又与原有名胜互补的旅游带,同时又具有适应当下民众旅游心理需求的吸引力、竞争力,这需要我们探讨其进一步开发建设的可能性与价值。

一、圣恩寺独特的宗教地位及文化底蕴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山东南,面向太湖,实为山水殊胜之地。寺庙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元天顺元年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九年(1349),万峰禅师从杭州入吴,卓锡于此。由于万峰的到来,信徒渐多,影响渐大。明洪武九年,辟地建观音阁及诸殿室,圣恩寺更显规模。明中后期,被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禅师曾到此开坛设讲,足见其在佛教,特别是禅林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清代,圣恩寺则与皇家发生了密切联系。康熙、乾隆到光福香雪海赏梅曾多次驻足于此,更增加了寺庙的知名度。《红楼梦》中写妙玉,特地提到她曾在玄墓山修行,到香雪海收集梅花上的雪,可见当时文人心目中光福、玄墓、香雪海意味之一斑。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与圣恩寺相关,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僧诤事件。明代中后期,禅宗出现了四百余年少有的繁荣局面。同时,内部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与唐宋的五宗七派“各传各法,井水不犯河水”不同,这一次的分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而后更是与王朝兴替、民族矛盾缠绕到了一起,最后由清王朝出面干预,雍正帝亲发上谕,不仅直接决出“胜负”,而且导致了整个禅宗自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径。这一场看似宗教内部的斗争,史称“僧诤”,其实牵涉到方方面面。理清其来龙去脉,评判其恩怨是非,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并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在这里所要指出的只是:这一重大历史文化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密云圆悟和汉月法藏都曾卓锡于苏州光福镇邓尉山的圣恩寺,而作为禅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派——汉月开创的三峰派,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活跃在邓尉山的丛林中。当时有所谓“禅宗莫盛于临济,临济之禅莫盛于三峰,三峰之禅莫盛于圣恩”。

作为临济宗主要道场的圣恩寺,“丹甍绀宇,文棋华榱,山涌翚飞,人天瞻骇而山川改观。四方游览之迹,莫不以寓目为胜事。云水之徒,从而栖止者,常以百数计。有万里而至者,咸谓之胜概宏模,虽宿号名刹者,未易过之”[1]153。虽然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如今的圣恩禅寺无论规模还是名气都不能与以往盛况相提并论,但是圣恩寺深厚的佛学底蕴以及历代名流遗留下的文学、文物宝藏却承嗣下来,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

同样可珍视的,是圣恩寺所处地理环境的优越与独特。圣恩寺依山而建。其山即著名的邓尉山,亦称玄墓山①古人二名通用,今多以邓尉称山脉南部,以玄墓称山的北部。。山上古木参天,梅树成林,初春满山千顷一白,梅花扑鼻幽香,洁白如雪,繁花似海,故以“香雪海”扬名天下。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描写:“邓尉山,一名玄墓,西背太湖,东对锦峰,丹崖翠阁,望如图画。居人种梅为业,花开数十里,一望如积雪,故名曰‘雪海’。”[2]圣恩寺自身也钟自然之灵秀。古刹依峦而建,错落有致,“重楼复阁,位置适宜,并山势为起伏,层现叠出如画”[1]152,凭高远眺与波光淼旎的太湖上下交相辉焕。春秋时节,玉梅金桂与竹松杂植,冬夏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自古,这里“最僻亦最奇,面湖险奥,丹崖翠壁,望之若屏”②[明]徐枋《吴山最胜图》题。,圣恩寺座落其中,暮鼓晨钟,香火袅袅。据载圣恩寺开山弘法祖师万峰见玄墓山水相拱,风水绝佳,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之境,于是作偈云:“玄高向午面朝湖,三凤三龙天下无。左右环盘前后阔,此山真好立禅徒。”[1]56如今的圣恩禅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雨堂、藏经楼有“御道”贯穿,坐落在南北一条纵轴线上,正对着波光粼粼的太湖,左边是米堆山,右边是长颀山,蜿蜒相连风水奇秀,印证了万峰当年的慧眼。寺中古树名木众多,圣恩寺大殿两侧三株古柏相传为晋代之物,与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属于同一时期,但司徒庙古柏已经树倒根摧尽显龙钟老态,而圣恩禅寺的古柏仍然英姿挺拔,枝干蟠崛婆娑,苍郁葱茏,树干最粗处达5.2米,树龄一千八百余年。斑驳开裂的树干谱写着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见证着圣恩禅寺的悠久历史。禅宗强调崇尚自然,在禅宗看来,大自然万物生长、风卷云舒最能体现自在圆满的佛性。僧人在山涌翠飞的美景中感悟着“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理,在自然中引发禅机,“乃至猿鸣鸟叫、草木丛林,常助上座发机,未有一时不为上座”[3]。

有着显赫声望、历史悠久的圣恩寺,还有许多历代的文物珍品。如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第二次南巡到苏州,慕名前往玄墓山圣恩寺,84岁的住持济石大师率众僧出寺迎候。康熙兴致勃勃,上山观梅,夕阳在山,花光掩映,“上情甚欢”,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并赐黄金二百两,夜宿圣恩寺四宜堂中。“松风水月”碑宽41厘米,长96厘米,四周浅刻龙纹,中间有篆书“宸瀚”两字。“松风水月”四个字匀布碑中间,字体清新秀润,笔力遒劲,是一块上乘的书法艺术石刻。另外,许多明清碑刻并嵌入寺院诸墙壁得以保存。据近代名士李根源先生的考察鉴定,寺内存有明石刻四件,清石刻十一件,如天王殿前檐墙内嵌石碑三块,两块字迹皆漫漶难辨,分别是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的《奉宪永免徭役坐扣军储碑》和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奉抚都院立石永禁一应寺产不许贴赎碑》,另一块是苏州府吴县知县杨云鹤于明崇祯七年(1634)所立《圣恩禅寺常住田免役碑》。大雄宝殿后檐墙上嵌有明正统八年(1443)礼部僧录司给原白马寺主持道清的《合并天寿寺额札付》碑,碑文记准众所请,请道清到圣恩寺当主持。藏经楼之东厢房前檐墙上嵌佛经碑刻三块,西厢房前嵌有《邓尉山圣恩寺中恕和尚塔铭》等碑刻。这些石碑对研究寺庙的历史文化、当时的宗教、经济政策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座寺庙现存主体建筑与主要格局大体都是明清遗构。面阔五间的青石山门乃明正统年间建造的金刚殿原址,如今只见一石坊,正中一间乃明建清修两代建筑,上下石坊上仍然能清晰可辨雕刻精细的云龙、狮子滚绣球、莲花托净瓶、童子拜观音、飞天鹤舞等吉祥图案,上下石坊之间嵌真书“圣恩禅寺”匾额。后面下枋刻八吉锭胜图案,上枋为二龙戏珠。中间镶嵌镏金“阿弥陀佛”四字额坊。无论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具有不可多得的欣赏和文化价值。石坊后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天王殿”,明景泰年间创建,但在雍正十二年失火化为灰烬,现存寺殿乃清代雍正年间的建筑,古香古色,巍峨庄严,殿门正梁高悬明天顺三年(1459),英宗题写的“敕赐圣恩禅寺”真书匾额,靛蓝底衬金黄楷体尽显皇家的尊耀。寺殿以结实的石柱支撑,两端飞檐挑出来有一米五,凌空飞耸“如鸟斯革,如翚斯飞”[4]544,如翔凤之尾气势非凡。整座大殿与紧随其后沉静肃穆的“大雄宝殿”属于同一种“井字形”结构,即支撑大殿的主体巨柱都向大殿中间倾斜,这是明清建筑的特有风格,站在殿外沿东西方向看,就可以看出外廊明显往中间倾斜。因此大殿的正门也都是装在外面向外推,这正是由于此独特建筑风格而导致的一大特色。大雄宝殿的创建年代与天王殿相差不远,经过了历代的重修建造,目前基本保存清代顺治年间的风貌。殿前露台宽广,玉石护栏传为明清什物,台中立宝鼎,鼎基为鼓形青石底座,四周雕刻精致花纹,基座下沿刻“崇祯十四年”。殿宇开阔宏伟,檐角像鸟翼一样飞展,数十根精壮古旧的檐柱支撑着宽大的殿檐,形成一个迴曲的走廊。殿内粗壮结实的杉木撑柱乃明代旧物,佛像前高大的供瓶也为明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两层结构的藏经楼,乃寺中旧有藏经之所——梵天阁,目前一层设为法雨堂,僧人诵经之处,其间悬挂光绪皇帝御笔题书“沛泽流慈”,并存放清宣统年间两扇镜屏,以及刘海粟先生手书“历劫不磨”、谢孝思先生效仿乾隆曾题写(毁于文革)的“梵天香海”;二层设为藏经阁,明洪武五年刊刻《大正藏》七千余卷、海量法师花费近二十年时间完成于明崇祯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血经、以及郑板桥手书“藏经楼”匾额、圣恩寺《法卷》、明清木器等珍贵文物,均藏于此阁。据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于五十年代的调查报告中所言,梵天阁建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据寺《志》:“崇祯七年(1634)甲戌十一月住持法藏重修上层,清顺治十三年(1656)冬住持弘璧又修下层。”目前建筑都是在此基础上重修。再往后乃明永乐十四年(1416)鼎建的大法堂,清顺治五年(1648)重新修建,现仅存坛基,雕刻至精。

而今,这里虽然是一处被遗忘的宗教文化宝地,但它的辉煌留于历史,它的潜在影响力存于民间,如果将其开发建设,定能唤起历史的记忆,激发民众的向往,再现圣恩寺的繁盛。

二、以圣恩寺为“抓手”的旅游开发大思路

开发圣恩寺的宗教文化,对于发展吴中地区的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但从现实状态来看,完成这项工程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至少要突破两大瓶颈。

首先,依照原址修复寺院,任务艰巨。寺经历了道光、咸丰兵乱、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很多旧有建筑以及文化遗产都遭到严重废毁,因此恢复和保护工程是项艰难而又艰巨的任务。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军事设防的需要,部队驻军玄墓山,圣恩寺移交部队保管,当时的住持融宗法师前往司徒庙做主持,其他僧人星散四处。1987年,经过地方政府与部队协商,圣恩寺归还地方,融宗法师返回圣恩寺,但圣恩寺的庙产土地问题却成为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1985年在第八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天寿圣恩禅寺住持融宗大和尚提出关于《提请将玄墓山圣恩寺整理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事业,供广大人民参观》的提案,一直到目前,圣恩寺部分庙产土地仍未获得圆满解决,制约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其次,由于几十年的萧条,圣恩寺今天的宗教影响力与其历史上的辉煌不对称,需要大力提升圣恩寺的社会影响。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很萧条冷落,当年面临的很多问题和今天圣恩寺的处境颇有相似。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当地政府协调各方,以“少林——武术”为抓手,成功开发出远近驰名、效益极佳的“经济——文化”发展圈。临济宗的祖庭河北柏林禅寺,近年来光大临济宗风,影响远播,同样带动了一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这两个地方相比,圣恩寺的资源优势并不逊色,可谓互有短长。问题在于,要认清自家的所长,并提出明晰的思路,然后争取得到上级与各有关方面的理解、认可,成为吴中区,乃至苏州市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天寿圣恩禅寺的住持真法法师,自1996年3月入住圣恩寺,2000年2月继任住持。据其介绍,禅寺自1994年12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但直到今日坚持不售门票,未卷入任何商业经营和商业炒作,完全保存原生态的宗教文化传统,清虚自守,精进修持。真法法师门下的16人僧团,依然传承禅宗的传统教门宗旨,倡导“农禅”,在垦植劳作中参禅学道,这在全国寺观中也是不多见的。

这种姿态保持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但也造成了其社会影响力的削弱。克服这些困难的第一步应在于“顶层设计”,也就是全面分析自己的“家底”,参考他人的经验,找到资源综合优势“最大化”,转化为发展优势“最可行”的大思路。

那么,圣恩禅寺的资源综合优势在哪里呢?这一综合优势表现在五个重要方面集于一身。第一,独特的禅宗传承及其历史地位。第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文物与古迹。第三,座落于邓尉山、香雪海这样的名山胜景之中。第四,面临烟波浩渺的太湖。第五,周边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富经济活力、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与苏锡常地区。这样的五个条件集于一身,几乎可以说是“并世无两”;如果不能把这样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实在是有愧于历史,也有愧于自然。

为此,笔者拟提出以“山水禅意,生态心灵”作为主题词的开发大思路。其理由有三点:

(1)禅宗的灵慧在于“自然”“自在”。因此,历史上有很多禅门大德或在山水之间开悟或借山水开示,如著名的“诗佛”王维就有很多把山水之美与禅悟之灵融为一体的作品。脍炙人口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5]45描写的就是在山水之间随缘而往,而深契禅境的心灵体验。而宋人更把赏梅与禅悟紧密关联,写下了千古名句:“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6]389我们上述的主题词,可以把邓尉山、香雪海、太湖烟波与禅意、禅境绾合起来,既有很强的审美感召力,又充分发挥了独特的综合优势。(2)吴中旅游带设定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上海及苏锡常地区,再扩大一步便是长三角大经济圈。这个圈子充满了活力,人们的生活富裕但又节奏紧张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生态心灵”的概念,就是把佛教(特别是禅宗)“放下”的人生态度与时尚的“生态”观念、“养生”观念结合起来,把山光水色中的旅游同发达国家时兴的“度假”观念结合起来。增加旅游活动、养生项目的文化内涵。(3)这样的主题词包容性很强,利于全面盘活各方面资源。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可以围绕圣恩寺进行禅文化的多向度开发,例如可引进外部力量筹组“圣恩禅文化研究院”通过梳理“三峰禅”的传灯主旨,在较高层面把禅宗对人生的积极价值阐发出来,作为整个规划的特色话语。与此同时,可以整理、弘扬这一地区佛教文化、禅宗历史的传统,给美丽的邓尉山和太湖更多的文化气息。还可以把休闲式的游山玩水同养生,同心灵健康联系起来,从而设计出各种专题性的活动。从近十年我国——特别是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时尚、心理追求来看,高质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亲和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中青年的时尚,尤其是“成功”的白领,更把丰富生活内容,为心灵减压作为人生的信条。我们设计的主题词体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

这一大思路可以体现到地区旅游经济的方方面面,而核心则是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宗教生态旅游开发旨在以弘扬和保护宗教文化传统,弘扬和保护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令游客在原生态的青山绿水的大好山河中沐浴佛法智慧,正确而透彻地觉悟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天寿圣恩禅寺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景观悠久且深厚,极具潜在优势。寺宏才能法扬,打造天寿圣恩禅寺宗教生态旅游,不仅弘扬人间佛教思想,而且对于推介吴中区原生态民俗文化、民间工艺诸如佛雕、玉雕、核雕等,也将提供更多的机遇。

三、规划圣恩寺宗教生态旅游的蓝图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吴中区政府提出的“要在转型发展中发挥旅游优势,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指示,充分利用光福镇得天独厚的丰富的宗教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山光水色的资源优势,确立“宗教、文化与生态相融相促”的整体思路,借助光福镇的宗教生态,既保持宗教特有的肃穆感,又适度营造我国民众,尤其是吴越民众喜爱的宗教文化氛围,为光福镇的旅游增加雅趣与情趣。这样不仅给力太湖旅游圈,同时放射于“沪杭”生活圈,吸引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观光。

在操作层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开发圣恩寺宗教生态旅游的蓝图。

首先制定宣传方略,扩大其山水生态与宗教生态的影响。作为苏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如虎丘、拙政园、寒山寺等早为人们所熟知,借力苏州旅游圈开发新旅游景点势在必行。光福镇圣恩禅寺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常常因历史文化名人的仙踪神游至此而被频繁提及,其仰赞文字不绝如缕。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时那些觚楞骞飞、栋宇雄邃、层橑蜚栱的梵宇琳宫;次第精整、精密幽雅的香林宝所;从容洪亮、振聋发聩的禅诵梵呗;兕虎骇闻、鱼龙喜听的法华钟声;妙丽的像设、庄严的猊座、整丽的幡幢;清泉碧石、修竹茂林、茶山梅海。而邓尉山的高山流水因为古朴的圣恩禅寺耸峙其间,而更显其清幽高雅。虽然时代流转变革,有限的生命随着历史而雨打风吹去,但是青山绿水依旧永恒存在,古今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延续相通的。利用古人留存的诗文,结合今天的技术手段,进行多种方式的包装、传播,这对于探幽览胜、抚今怀旧的游客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除了尽量恢复圣恩禅寺的古旧建筑与寺院旧貌之外,还应该建造一些附属建筑,便于游客对圣恩禅寺深厚的宗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对于圣恩禅寺中保存完好的文物珍品,应该专门建造寺院“珍宝馆”,供游客在游览寺院风光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圣恩禅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培养专业的旅游讲解员,能为游客生动讲解每件文物珍宝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故事。对于圣恩禅寺保存下来的勒石碑刻,应建造碑林或碑廊,便于游客欣赏和参观。对于圣恩禅寺内散放的古代残破遗构如石栏、坛基、砖瓦等等应该规划设计,合理利用,令游客在历史遗留的残垣断壁间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莫测,从而抒发怀古之忧思。

另外,光福传统手工艺制造技术“四大雕刻”与宗教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其红木雕、佛雕、玉雕、核雕都有丰富的宗教题材的技艺,可以将这些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现代工艺演示给游客参观并欣赏。光福镇的邓尉绿茶也是非常著名的副业,而品茶与修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大做文章,不仅凸显修禅的品味,丰富宗教旅游的内容同时也弘扬和介绍了光福镇的传统文化与特色。

第三,制定谈判策略,索回被借用的土地和庙产,从而增拓开发圣恩禅寺寺院园林,在恢复圣恩禅寺旧址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光福镇的苗木、园林栽培技术以及佛雕手工艺技术打造大型生态“福田园祉”,以其宏大壮观的气势震撼人心,树立光福镇宗教生态旅游的龙头品牌。

园林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圣恩寺衔山抱水,濒临太湖,群山拥黛,春有“千顷一白,十里银海”的梅林,秋有层林尽染,十里飘香的桂花,除此而外还有很多自然天成的佳境,如清泉碧石、修竹茂林等,静谧幽雅浑然天成。据笔者考察,天寿圣恩禅寺原有地产主体建筑以西曾经颇具规模,邃阁层楼各据幽胜,曲径深蹊草树茂密。由于圣恩禅寺开山祖师万峰提倡农禅并举,身体力行开荒造田,因此当时圣恩寺有大片农田,寺僧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如今这片土地已成村舍田地、部队营房。从开发旅游业的角度,政府出面征地调整规划,将其与圣恩禅寺主体连成一片,向西延发与司徒庙、香雪海景区接轨,并将圣恩禅寺史籍中所载的泉石景观资源还原并巧妙布局其中,构成景中景,打造一座天人和谐的吴中佛国奇葩。

第四,结合宗教学学术研究,利用圣恩禅寺的宗教文化资源以及作为临济宗三峰禅祖庭的佛学地位,建立宗教学研究所或禅修中心,开设佛学论坛,邀请宗教学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开坛讲法,传道授业,增强佛学界学术交流,提高圣恩禅寺在宗教学界的影响和声誉。另外还有大量与圣恩禅寺密切联系的文人诗僧等留下的文集、诗集等作品,都值得研究考证。

在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太湖之滨,在曲岩深坞的玄墓形胜,曾经有多少高僧大德、文人雅客来到圣恩禅寺这清凉之地颐养精神、启迪智慧。圣恩禅寺的古柏下、梵宇间、碑刻旁、诗文里,我们仿佛能穿越历史的隧道,深切感受到他们徜徉的足迹和饱满的情感。当前光福镇正处于创建5A 级景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吴中区旅游经济转型发展的绝好契机。充分利用创建工作进一步整合宗教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链价值,扩大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因此开发光福镇天寿圣恩禅寺宗教生态旅游是一项有意义的旅游文化创建工程,同时也为当今浮躁焦虑的人们开辟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为了让人们共享光福这里的山水田园、这块难得的人间福祉,切身感受“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独特魅力,作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古迹,天寿圣恩禅寺的开发必将是明智且迫切之举。

[1][明]陈亢宗.圣恩禅庵开山记[M]//邓尉山圣恩寺志,扬州:广陵书社,2008.

[2][清]沈复.浮生六记(卷四)[EB/OL].国学智能书库,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研制.

[3][宋]普济,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程俊英.诗经注析(下)·小雅·斯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唐]王维.历代名家与名作丛书·王维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禅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雨中游禅寺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谁远谁近?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