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形势

2013-03-23 18:39齐普荣王滔殷翔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3年2期
关键词:咸阳市隐患滑坡

齐普荣,王滔,殷翔

(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西安 710054)

咸阳地处陕西省中部,西邻宝鸡,东和东北与延安、铜川、渭南接壤,北和西北与甘肃省毗邻,南和东南与西安市相接,辖10县2区1市,总面积10 223 k m2,人口535万。境内总地势北高南低,由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到渭河平原,地势呈阶梯状降低,渭河从辖区南部自西而东穿过,其支流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境在渭城区东南汇入渭河,沣河从南到北在流经秦都区的钓台镇和沣东镇汇入渭河;中部的嵯峨山、九峻山和五峰山将咸阳分隔为南北两个大区,北部总体地貌除转角、石门一带为子午岭南端石质低山外,中北部为黄土残塬梁峁沟壑区,南部为冲积平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汛期降雨、矿山开采、地震、农田灌溉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 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根据咸阳市地质灾害排查统计结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668处,其中有滑坡217处,崩塌307处,地裂缝81处,地面塌陷57处,泥石流6处。668处灾害点直接威胁7 579户、52 771人、30 240间房屋(窑洞)及道路、水库、矿山等一系列设施安全,潜在威胁财产达63 025万元。

1.1 滑坡

滑坡是咸阳市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目前共有滑坡隐患点217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量32.48%。滑坡主要分布在彬县、淳化、旬邑、长武、永寿等北五县及泾阳的黄土残塬沟壑区,滑坡体多由结构松散的黄土地层组成,连阴雨、暴雨及农田灌溉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其中黄土塬边斜坡、泾河及其沟谷岸边是滑坡的重要发育地段。

1.2 崩塌

目前全市共有崩塌隐患点307处,占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量45.81%。崩塌主要分布地段为黄土塬前缘和高阶地前缘斜坡地段,特别是人为修建道路及村民削坡挖窑居住形成的高崖陡坡更是崩塌集中的发育地段。崩塌类型多为中小型,且主要为黄土崩塌,在中部石灰岩山区局部存在少量的岩质崩塌,虽然其规模较小,但突发性极强、来势凶猛,发生时几乎没有前兆,是历史上黄土地区致人伤亡最多、危害程度最大的灾种。崩塌隐患点在全市13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属于威胁人员数量最多、危害程度最大的地质灾害。

1.3 泥石流

泥石流隐患多是近年来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共有泥石流隐患点6处,主要分布在咸阳市中部的泾阳、乾县、淳化、永寿等的石灰岩开采山区。泥石流所属的沟谷地势峻峭,径流一般从高到底在山前洪积扇堆积,水动力主要为大气降水,物质来源为石灰岩开采剥离物或废石矿渣,受威胁的对象为山前洪积扇区居住的村民。

1.4 地面塌陷

目前全市共有地面塌陷点57处,按其成因主要为两类,一是地下煤矿开采引发的采空塌陷,其次为降雨融蚀作用下引发的黄土沉陷。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市北部彬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等煤矿开采区,共有地面塌陷38处。地下洞穴(防空洞、防空洞)导致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泾阳县、礼泉县、三原县及渭城区、秦都区等黄土台塬区,共有此类地面塌陷19处。黄土湿陷多发育在黄土塬边黄土深切的部位,形成机理主要为降水沿黄土节理面下渗,溶解土壤中的已溶盐类,在下渗受阻时发生水平运移,以黄土溶洞形式向沟谷排泄,并在地表产生裂缝,在沟谷处形成溶洞出水口,最终在黄土塬区造成地面塌陷。

1.5 地裂缝

由于咸阳地处渭河断陷盆地,构造盆地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构造断裂影响导致境内地裂缝发育。目前全市共有地裂缝81处,数量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2.13%,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咸阳市的泾阳、三原、礼泉、秦都、渭城及乾县等地。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咸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近年来多次汛期强降雨重大考验后,全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自救互救防灾减灾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逐步从原来粗放型管理初步步入到规范、科学、有序的法制化管理轨道。主要工作成效为:

2.1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与有关工作制度

以制度建设为龙头,构建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和管理支撑机构。主要表现在全市已经建立完善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部门具体管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市县均成立了以主管市(县)长为组长,国土资源、水利、城建、财政、卫生、公安、交通、安监、气象、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地质灾害管理技术队伍,市上和10个地质灾害较严重县(区)相继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并从人员、经费、编制上给予了一定支持。

每年编制一次《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每五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期编制修订《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均以当地政府名义印发。不断加强和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构建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制度体系。并以汛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初步建立了良好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2011年,咸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村庄选址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紧急通知》(咸政办发[2011]154号),成为陕西省第一份 “关于村庄选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性文件,被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全省借鉴,起到了示范作用。

2.2 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全面完成

2001~2005年专业队伍完成全市13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明咸阳市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摸清全市地质灾害家底。“十一五”期间省厅又出资对彬县、长武、旬邑、永寿及淳化等北五县再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区进行了地质灾害核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省厅又筹措资金安排专业队伍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地质灾害排查和核查工作,进一步查清了最新地质灾害发展态势,完善更新了县区地质灾害现状资料,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另外,每年汛前、雨后各县政府均组织成员单位及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辖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进行排查,做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重点心中有数。

2.3 地质灾害搬迁治理与矿山环境恢复初见成效

“十一五”以来,咸阳市共计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专项治理经费2 564万元,对三原县清河南岸北极宫崩塌、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黄土崩塌、彬县义门镇延川村三组城隍山滑坡、长武县胡家河三组崩塌等34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应急治理,使居住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800余户涉及3 000位村民摆脱了灾害威胁。同时,还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专项经费440万元实施了3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使彬、旬交界的百子沟煤炭矿区、礼泉县九峻山石灰岩矿区及泾阳县唐贞陵地区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

“十一五”期间,咸阳北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咸阳市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给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致使煤炭资源采空区地面塌陷成为咸阳市造成财产损失的主要地质灾害。为了解决村民损失补偿和安置问题,2007年彬县在陕西省率先实行按原煤销量征收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每吨煤征收10元用于灾民安置,筹措资金2.14亿元,建设移民新村已安置灾民890户3 067人,同时在建的新村还可安置559户2 000人。煤炭塌陷区灾民安置已经从被动的安置过渡为计划安置。

2.4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咸阳市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十有县”建设内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已将威胁人类生命及财产的地质灾害668处点纳入到咸阳市群测群防体系,全市落实了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和责任人1 200余名。并对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编写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抢、撤”方案》,明确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对象及危险区、预警讯号、撤离路线及避难场所等。截至2011年底,彬县、礼泉、长武、淳化、永寿及泾阳等6个县(已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2.5 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初见雏型

在咸阳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应急调查、应急值守,完成了多次排险救灾工作。2010年市政府一次性拨付资金155万元为咸阳市和13个县市区购置了滑坡伸缩仪、裂缝报警器及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手持GPS、照相机、对讲机及罗盘等基本应急监测设备。

2.6 宣传培训得到加强

咸阳市每年积极利用 “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防灾减灾日”等开展科普宣传,并举办了5期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同时针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薄弱环节,开展了“农村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为了确保受灾群众都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武功县武功镇坡底村滑坡点和渭城区渭城镇渭城湾黄土崩塌点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逼真地模拟了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抢险、救灾、转移、后勤保障、人员转移、安置等过程,教育了群众,锻炼了队伍。并将演练过程制作成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已取得良好效果。

2.7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咸阳市及地质灾害重点县——彬县、礼泉等县均与当地气象局合作开展了手机短信提醒预防地质灾害业务。根据气象预报和监测资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危险点进行预警预报,最终将有可能发生灾害险情的信息通过短信发送给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有关管理部门根据提醒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调查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薄弱,只有个别县区进行了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试点,绝大部分地区仍局限于较低水平的群测群防,尚不能做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三是地质灾害防治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采取工程措施;四是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意识需要进一步普及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队伍人员数量水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五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程度低。特别是还有武功积山村崩塌、彬县虎家湾滑坡、永寿樊家河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运动过程复杂,充分暴露了科学技术水平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急需加强有关科学研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另外,随着北部煤炭资源、中部石灰岩、南部地热等主要矿产资源规模开发,矿区废渣、废石不合理排放,人为引发地面塌陷、岩质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等地质环境问题呈上升趋势。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要重点普及国土所及相关干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防治知识,使其自觉参与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直接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员进行专门现场培训,应急撤离抢险演练,增强防灾、自救、互救意识和本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达到让广大干部群众“懂得了,记得牢,用的上”的效果。

4.2 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一是要善于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制度去推广;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督促工作落实;三是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奖惩机制,严肃考核奖惩纪律,完善监管长效机制,以解决重视不够,责任落不实,履职不到位等问题。

4.3 坚持标本兼治,着眼长远,突出重点

一是县镇政府要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购置先进工作设备,落实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长期研究落实具体日常工作,夯实工作基础;二是要对一些通过工程治理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多投入,快投入,使隐患尽快消除,综合效益最大化;三是重点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行资金捆绑,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的力度,变被动防御为避险搬迁防御,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1]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60 000)[R].2003.

[2]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咸阳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160 000)[R].2012.

[3]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 000)[S].2008.

[4]ZHONG Lixun.Case study on significant geo-hazards in China[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 ol,1999,10(3):1-7.

[5]殷坤龙,汪洋,唐仲华.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2,21(1):75-78.

[6]YIN Yueping.Initial study on the hazard-relief strategy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China[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 ol,2004,15(2):1-8.

[7]王思敬.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8]ZHANG Maosheng,XUE Fuping,WANG Xiaoyong.Features on torrential floods and its precaution in Shaanxi province[J].North wester n Geology,2004,37(3):96-102.

猜你喜欢
咸阳市隐患滑坡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陕西省咸阳市教学能手——陈正东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