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招安

2013-03-25 05:45
雨花 2013年1期
关键词:招安蔡京皇权

“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宋江及其梁山一百单八将所走的,就是这条曲线做官的路子。

所谓招安,实为一种政治交易,或曰利益博弈。买卖双方的朝廷和梁山,都会千方百计地讨价还价,加重己方筹码,以图在交易中得到更大好处。

在宋江和梁山一方,既要通过宿太尉、李师师,向朝廷传递等待招安的讯息,以表卖方诚意;又要重创高俅、童贯的进剿大军,显示梁山的强劲实力,以抬高身价,卖出高价位,好做朝廷栋梁的大官。

而在赵佶和朝廷一方,则开出招安的苛刻条件,不但要检测宋江一伙是否真正忠于朝廷,而且要假一百单八将之手,北上征辽,南剿方腊,待其“建功立业”之后,方许封官加赏。其如意算盘,在以盗制盗,攘外安内,一石二鸟,可谓精妙之极!

从来的统治者,对扯旗造反、割据一方的山贼、草寇,总有软硬两手,即剿杀和招抚。先剿后抚,抚而又剿,剿抚并用,双管齐下。招安,往往是在剿杀无果,代价太大,或形禁势格,力有不逮时,所实行的权宜之计。因为统治者的朝廷、官府,与造反者的梁山盗寇,存有不小的利益冲突。山贼、草寇一天不消灭,既有的统治秩序就不稳定,赵佶、蔡京们就一天也不能安枕入睡。招安,大抵是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谋略。

招安能给买卖双方带来安宁、安全吗?一部《水浒传》已然说得分明:招安、招安,招而不安。权力和利益的争斗,并不会由于招安而停熄。

如朝廷方面,包括徽宗皇帝,蔡京、童贯、高俅等在内,对受招安、易帜为官军的梁山人马,仍是一万个不放心。既害怕宋江、卢俊义等的强势介入,改变朝廷权力结构,损害自己的利益,又担心梁山好汉掌握兵马重权,尾大不掉,威胁朝廷;所以,他们总要竭力排挤之,陷害之,不惜施展种种阴谋诡计。说实话,像赐毒酒害死宋江、卢俊义这天大的谋杀案,称只是蔡京、童贯、高俅之类奸臣的阴谋,皇帝老儿被蒙在鼓里、浑然不知,我是不愿相信的。没有最高权力者的授意、默许,他们敢如此胆大妄为?

对受招安的梁山人马来说,招安是条不归路。出身不同,利益不同,想法不同,决定了一百单八将对招安的态度,大有差异。招安之后对朝廷的忠诚度,卖力度,也有云泥之别。但是,他们的最终结局,都不大美妙。其大多数,或喋血沙场,或伤残病故,或遁迹江湖,没几个人能安度余生。经打方腊一仗,宋江活着带回来的只剩下34人,而这34人中辞官不干的又占了21人。也就是说,真当上官的,不过宋江等十数人而已。“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曲线做官之道,对大多数梁山头领而言,无疑是场清秋梦!至于梁山人马中的小头目、喽罗兵,死伤无数,连个名字都留不下来。李逵那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倒道出了梁山众好汉的命运,也似揭开了招安的招而不安真谛。

梁山好汉受招安的谢幕戏,是宋江、吴用、花荣、李逵四人“魂归蓼儿洼”。宋江的甘心受死,不足道;对招安心存不满、不安的吴用、李逵,为何死心塌地地追随宋江而去?与“龙头大哥”同生共死的江湖义气,是明摆着的;但在江湖义气的背后,其实就是皇权社会普遍存在的人身依附关系。宋江之念念不忘招安,搞所谓“替天行道”,不过是他一心依附朝廷,要归顺权力正统罢了。吴用、李逵们犹如一株株凌霄,“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但末了,不免如白居易诗云,“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难得善终。招安做官的风光荣耀,顷刻间被皇权机器碾为齑粉。曲线做官的招安,无异于是对皇权的卖身投靠。

“说《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因风而起者便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梁山好汉的招安闹剧,褪去了他们头顶的革命光环。热衷于翻拍《水浒传》的人,须当记住鲁迅的告诫,“拉旧来帮新,结果往往只差一个名目”。(《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

猜你喜欢
招安蔡京皇权
两者须得兼
实话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天噬
蔡京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