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露会议历史地位的探讨

2013-03-27 01:49杨勤良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前委赣南井冈山

杨勤良

(深圳市思乐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5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号称中国革命第一山,保留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的柏露会议会址鲜为人知,人们知道黄洋界保卫战,知道八角楼的灯火,知道大井、小井,很少有人知道柏露会议。柏露会议旧址与其他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知名度较小,今天探讨柏露会议的历史地位十分必要。柏露会议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的全称是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也称前委联席会议。由于会议是在江西省宁冈县柏露村召开的,史称“柏露会议”。

一、会议背景

1929年1月4日,前委在井冈山的柏露村河边的一栋农房召开了红4军军委、红5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及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委、茶陵特别区委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袁文才、王佐、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等64人出席了会议,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会议。会议是大战来临之际召开的,具有参会人数众多、会期较长的特点。

这次会议是在面临国民党反动派大兵压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召开的。湘赣敌军的第二次“会剿”被红军打破之后,不甘心失败,接着又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敌军总的部署是:湖南、江西两省出动18个团的兵力,分为五路向宁冈推进,然后直捣大小五井。第一路为赣敌李文彬第2l旅,驻于遂川,由黄坳向茨坪进攻;第二路为张与仁第35旅和周浑元第14旅,驻于泰和、永新,从七溪岭向宁冈进击;第三路系湘敌王捷俊部3个团驻于莲花,从永新西乡直插韩江,再抵宁冈古城、砻市;第四路为吴尚部1个旅,自茶陵、酃县进攻八面山;第五路是刘建绪旅,自桂东、遂川向茨坪压来。规定各路军队必须在1月15日前进入指定作战区域。“剿总”指挥部还发布了对活抓或击毙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袁文才等五人的悬赏令,悬赏金是:活抓赏给一万银洋,打死赏给五千银洋。

二、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的第一个程序,是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传达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六大”于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文件久经辗转,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才由江西省委传到井冈山。关于争取绿林部队的政策,“六大”通过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认为“与土匪武装类似的团体联盟(指与其结成统一战线联盟)在武装起义以前可以利用,武装起义后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并在不作具体分析的情况下,认定“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首领,即令他们帮助武装起义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指出争取其群众,孤立其首领。毛泽东认为这样的指示对袁文才、王佐不利,在传达时省去了这一段未念,毛泽东讲:“休息一下。”于是,毛泽东就召集了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王怀、龙超清等人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在井冈山革命内部存在土客籍矛盾,毛泽东是了解和信任袁文才和王佐的。以土籍自居的永新县委书记王怀和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等人一向与袁文才、王佐不和,这时他们以议决精神为由,主张杀掉袁王两人,毛泽东不主张杀,他说:“袁文才本身就是共产党员,虽然他有些错误,但不能杀;王佐虽然原来不是党员,但过去是和地主豪绅作对的,现在又经过改造,入了党,性质起了变化。他们欢迎我们,拥护我们,帮助我们在井冈山安了家,使部队休养生息,他是有功劳的。根据这些情况王佐不能杀,我们没有理由杀他。”毛泽东耐心地做了王怀和龙超清的工作,反复强调执行“六大”的决议,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于是这个小范围的会议上一致同意不杀袁文才和王佐,为更好地改造他两人,决定把他们两人分开,让袁文才随部队向赣南、闽西进军,以达到党内的团结。

会议的第二个程序,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写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这份报告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形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会议的第三个程序,着重讨论了如何粉碎敌人第三次军事“会剿”的兵力部署。在这个问题上会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分析,也是占用时间最长的一个议题。归纳起来意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主张仿照前二次粉碎敌人“会剿”的办法,集中兵力猛攻一路,其他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第二种意见主张让敌人占领根据地,部队转到根据地外线去,敌人闯入根据地,会感到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又因地形不熟没有群众,变成聋子和瞎子,红军择其弱点伺机不断袭击之;第三种意见主张凭借有利地形死守井冈山,不但有红军的英勇善战,而且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坚持死守到底,同敌人作拼死的斗争。

毛泽东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详细地分析了上述这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没有注意到敌人的战术与前二次有所不同,敌人来势凶猛,多路进攻,力量比红军多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武器比红军优越,集中一路猛攻恐怕很难凑效,对我军反“会剿”不利;如果按照第二种意见做,这样根据地会遭到烧杀淫掠的严重破坏,得不偿失,红军就会失去有利地形和同根据地人民的密切联系,也不妥当;第三种意见也行不通,固然可借井冈山的五大哨口踞险而守,然而,范围不大,而红军的人又很多,施展不开,日子一长,枪弹和生活供给都会成问题,万一被敌人攻破了,没有退路。

毛泽东认为,井冈山这块根据地一定要守,不能轻易丢失这面旗帜,但不能死守,要采取积极行动,要善于钻敌人的空子,敌人大军围困井冈山,必然前重后轻,后方空虚,就有隙可乘。他说:“我们的办法是,一部分守山;主力出击,打到敌人后方去。敌人从这边打进来,我们从那边打出去,打他一个‘太极拳’。这样就牵制了敌人,分散了他们的精力,使之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敌人不但不能消灭红军,反而给红军一个机会,发展新的根据地。这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起云有北方,条条道路通胜利,就看走得对不对。”毛泽东的一番论述,分析透彻,有理有据,实在可行,是极其英明的论断,得到绝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赞成和拥护。

打的方针确定以后,围绕红军主力向哪里出击,到什么地方发展?又成了会议争论的中心问题。会上,有的人提出来到湖南去,有的人提出到湘鄂赣边区去,也有的人提出到赣南去。会议气氛热烈,参会者畅所欲言,时而激辩,时而争吵。当会议争论不下时,大家又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毛泽东的身上。毛泽东在争论中做了深入具体的分析,他认为湘敌强赣敌弱,湖南群众斗争受到摧残,革命斗争低潮,交通方便,敌人易于集中,不易前去;湘鄂赣边区距大城市较近,在武汉、南昌、长沙的中间,东有赣江,西有湘江,南有萍株铁路,北有长江,敌人运输方便,地区太狭小,我军难以周旋,到那里去也很危险;赣南地区广大,有九连山和武夷山脉做屏障,我军可以迂回转战于赣南、闽西、粤北广大地区,那里物产丰富,有足够的给养供应,而且山岭河川交通不便,敌人来往困难。况且赣敌较弱,又多是客籍军队。本省刘士毅部已经几次被红军打败,战斗力不强。再说,赣南、闽西一带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容易发动,群众斗争和武装斗争有较好的基础,党的领导力量强;赣东北有方志敏红军;赣西南有称“小井冈”的吉安、东固,并有红2、4团可以互为犄角。

根据这些情况衡量利弊,会议一致同意到赣南去。在目前大敌压境的情况下,不能单纯地消极防守,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打击敌人。同时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突破敌人的包围,转到敌后,拖住敌人的尾巴盘旋作战以解井冈山根据地之危,红5军、红4军32团和莲花、遂川、酃县的赤卫队留守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坚持斗争,茶陵、永新、宁冈三县赤卫队坚守九陇山军事根据地。

三、行动方针

1929年1月10日起,红4军主力部队在茨坪、小行洲集结,进行政治动员,组织军事训练,布置出击路线、序列等。

1929年1月13日上午,前委在遂川县下庄王佐的家里再次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陈正人、邓乾元、彭德怀、滕代远、邓萍、贺国忠、张纯清、艾成斌、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等人参加了会议。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会议。会议是在敌人进攻的危急时刻召开的,形势紧迫,根本没有时间讨论问题,只开了一个多小时,整个会议主要是毛泽东一人讲话。毛泽东继续了柏露会议的话题,对红军离开后的兵力部署作了安排,还对红4军下山的路线作了安排。这次会议是柏露会议的继续,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井冈山的下庄画上了圆满句号。

第二天,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4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踏上了转战赣南的艰难征程。

红4军主力脱离根据地出击赣南,没有地方党组织的接应和群众的配合,处境非常困难。首战大庾(今大余)失利后,再战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皆失利。2月10日大柏地一战,红4军激战一昼夜,至11日下午歼灭尾随之敌大部,俘敌800多人,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而改变了下山以来屡战屡败、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久,红4军在吉安的东固根据地与李文林、段月泉等分别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2、4团会合。这时,红4军得知井冈山已被敌人占领,原定内外线配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无法实现,鉴于这种情况,红4军遂于2月下旬经广昌、石城等地向闽赣边界挺进。3月,红4军第一次进入福建省境内,消灭地方军阀郭凤鸣旅,乘胜进占长汀县城,并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3月20日,前委决定红4军在赣南、闽西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根据地。4月,红4军由福建回师赣南,先后进占瑞金、雩都(今于都)、宁都、兴国等县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初步打开了局面。

1929年4月3日,毛泽东、朱德在瑞金接到中共中央于2月7日根据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意见写来的信,由于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形势的估计比较悲观,中央在信中要求“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的组织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中进行和深入土地革命”,认为这样才能“避免敌人目标的集中”;并要求朱德、毛泽东“离开部队来中央”,以免“徒惹敌人更多的注意”。4月5日,红4军前委复信中央,指出中央二月来信“对客观形势及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主张利用蒋桂两派争夺江西的时机,积极进取,采取“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方针。前委在信中还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后来由于爆发了蒋桂战争,中央改变了二月来信中所提出的一些意见。

1929年5月至10月间,红4军乘福建军阀到广东参加粤桂战争造成闽西空虚的时机,先后两次进入闽西,歼灭当地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也有很大的发展。11月,罗炳辉(共产党员)率领国民党吉安靖卫大队举行起义,改编为红军。到1930年春,包括兴国、雩都(今于都)、宁都、瑞金、安远、寻邬(今寻乌)、信丰、南康等县的赣南根据地和包括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县的闽西根据地初步形成。1930年3月,赣西南、闽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曾山、邓子恢分别担任政府主席。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4军和闽西的红12军及赣西南的红6军合编为红军第1路军,接着又改称红军第1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后来由赣西南地方武装组成的红20军和红22军也划归红1军团建制。

当红4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红5军和边界军民坚持与敌浴血奋战,但未能打破敌人的“会剿”,当红4军到达东固时,得知红5军在边界失利,“围魏救赵”的方针没能完全实现。敌人的第三次“会剿”虽然没有打破,但是,红4军转赴赣南开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红5军和边界军民与敌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四、历史地位

柏露会议在传达“六大”精神时,毛泽东没有把对袁文才、王佐不利的内容传达,避免了矛盾激化,有利党内团结。这在当时敌军大兵压境的特别环境下,毛泽东力保袁文才和王佐,是正确的。毛泽东具有非凡智慧和胆略。

柏露会议通过的给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对敌艰苦卓绝斗争中实践的总结,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代表之作。井冈山的斗争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在井冈山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也是柏露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柏露会议原计划召开四天,在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时,江西敌军已经集结于永新,湖南敌军已经集结于茶陵等地,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前委书记毛泽东决定提前结束会议,全体人员迅速返回部队做战斗准备,实际上柏露会议开了三天。这一次也是红5军军长彭德怀第一次直接与毛泽东接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谈了红4军对宁冈反水的群众是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争取他们回家,这给彭德怀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彭德怀曾说过:“这次会议正是我三十周岁时开的,是我半生受教育最大的一次。”

柏露会议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事关红军生死攸关的会议,会议作出了正确决议,指引红军走上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前进道路。毛泽东率领红4军从井冈山突围出击赣南,不仅使赣西南和闽西的武装割据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源于柏露会议的英明决断,柏露会议的精神一直在红军发展和壮大中起着非凡的作用。有了红4军下山,才有了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使日后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了必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毛泽东上山伟大,下山也伟大。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柏露会议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从此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昔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了革命转折关头的见证者。实事求是地说,柏露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是中国革命征程上的一次具有丰碑意义的会议,历史赋予了它划时代的内涵。新时期柏露会议精神依然闪烁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柏露会议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前委赣南井冈山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毛泽东称为“农民同志”的前委委员毛科文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井冈山抒怀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由来及其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