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领域的《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改革

2013-03-27 16:30赵云龙
电大理工 2013年3期
关键词:冲压模具教学内容

赵云龙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冲压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制造技术,涉及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兵器、轻工及日常生活领域。冲压模具是冲压加工必要装备,是模具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鉴于辽宁装院的办学定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环境下,开设《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该课程成为装备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每年有150余名高职学生参加该课程学习。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老工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

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确定了模具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冲压设备操作员、冲压工艺员;冲压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艺员;模具装配工;模具维修工和模具生产管理员等。次要岗位是生产设备操作工和模具类产品的工艺员。为了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成立了由企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和授课教师三方面人员参与的课程改革小组。确定了以职业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做为培养目标,以项目为实现的载体,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中心的总的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操作能力、初级的设计能力、较强的知识再获取能力、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从事本行业生产的能力。

1 模具类岗位所需能力分析

模具工业是设计到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一个综合工业体系,涉及机械、材料和控制等学科知识,同时,模具工艺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技能的熟练程度与实训时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1)操作能力应包括:冲压加工设备操作能力、模具钳工操作能力、模具装配和维修能力;(2)初级模具设计能力:冲压工艺分析能力、模具方案制定能力、模具制造工艺能力、模具工艺计算能力、模具结构设计能力;(3)知识再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模具新工艺、新技能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专业资料的能力;(4)综合能力:理解和分析模具技术问题能力、与人团结协作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创新与组织管理能力。

2 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能力和技能的获得,必须打破原有的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所需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不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在满足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寻求使学生获得终身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方法。

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学习领域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其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我国工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技术工人。根据这个界定,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设计者,而是使用者、维护者。上述工作过程要求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冲压工艺、练习2D工程图到3D视图空间想象能力、熟悉基本的冲压模具结构和模具工作原理。为毕业后从事模具装配、模具维修、模具零件加工和模具现场工艺制定等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将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范围确定为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工程与互换性测量和模具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机械制造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由于上述课程学习领域的变化,对授课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有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前面掌握模具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全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转变教学模式,由“教学”向“导学”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以典型冲压件模具设计为载体构筑《冲压模具》学习领域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和课题组的研讨结论,确定将冲裁模具、弯曲模具和拉深模具的设计过程作为学习领域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构建情境和学习任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考虑工学结合、够用为度、任务导向、情境设计四个方面。

①“教、练”结合: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②够用为度: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③任务导向:将知识点任务化;

④情境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一体化,循序渐进设计教学情境。

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依托本区域内汽车、飞机、重型机械及模具等行业企业,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使学生在近似于真实职业活动的“劳动情景”中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基于学习领域的《冲压模具》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有冲压成形基本原理与冲压设备、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级进模具基础和pdw设计等,教学内容安排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具体状况组织实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常用设备的操作、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成形模具设计、冲压工艺过程设计、相关软件的使用等专业核心技能,以适应本专业主要的工作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模具设计课程对工程实践技能要求很强,授课过程中要讲解模具的结构、原理和特点等,必不可少地要求讲解2D工程图。利用静态的2D工程图和直接描述难以准确说明材料在模具中成型的工艺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很多疑问,不利于授课内容的深入开展。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容易疲倦,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打瞌睡;专业课虽然难度不是很高,但是内容繁琐,学生又没有实践经验,听课时往往觉得很枯燥,较难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反映授课内容多,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不强,考试前有些内容需死记硬背,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开始时学生对于模具的概念没有感官的认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研究表明,视觉感知对人类知识的获取有显著地加速作用。看电视比听广播使人更易理解,记忆得更牢,且更不容易疲劳。考虑到《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制作挂图、模型、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讲解材料变形过程、典型模具结构和模具零件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等,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将各种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有完整的认识,具有正确编制冲压件工艺规程和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模具的能力。

2.4 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考核依据,注重培养过程考核

以往的考核方法虽然将学生的成绩与期末考试、平时测验和课堂表现挂钩,但是,这种强令性的连接致使学生将学习当做负担,没有产生相应的学习形成。是明显的被动学习。将工作过程引入到学习领域课程后,学生明确了今后工作是的岗位要求,明确了工作的性质、内容,了解彼时所需的能力。学生迫切需要获得进入相应职业的资格,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了较强的渴望。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时可以免于参加期末考试,促使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活跃起来。对平时技能考试增加权重,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上述考试方法的变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扭转的被动学习局面。

3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 2007~2010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进行的基于学习领域的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大幅提高;相关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明显改善。这充分说明了基于学习领域的《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改革是成功的,课程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同时学生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深度优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成效逐渐显露。

[1]杨俊杰.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2]徐华.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3)

猜你喜欢
冲压模具教学内容
西门子S7通信在智能冲压中的应用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轿车后下控制臂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集流管内壁冲压模具设计
擦擦模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The United States Set Out to Build a New Generation of Unmanned Drones SR-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