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的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开发

2013-03-27 18:07钱结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思教学资源主体

钱结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与社会管理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大思政教育是这一母系统的子系统,而思政课教学则是大思政教育系统下的子系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视角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层系统具有支撑作用;反过来,上层系统的全局性、统领性地位,决定了它应该也有条件照应到下层系统的运转,否则就会出现“母子”系统“两张皮”、各自为政的怪象。在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而更为要紧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在高校确实相对紧缺。正因为如此,提出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优化与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大系统并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那么教育资源的配置将会出现不合理现象。当前高校校内思政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恰恰说明学校对人才培养系统把握得不够准确。这种不合理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条块分隔,各自为政。目前高校大思政教育系统包含了党的工作、团的工作、就业工作、资助工作、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文体工作、思政课教学等。在管理上,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但实际上具体工作的部门大都各立“山头”,各自为政,缺乏横向协作。同时,除了思政课教学落实在基层单位,即思政教学部,其他工作均由代表学校的行政部门直管,两者尽管级别相同(目前还有一些学校还没有成立思政部),但调配使用资源权限的差异却很大,尤其是对主体资源、介体资源,比如学生工作部门可以按需安排基层单位的师生开展工作,但思政教学部却难以做到,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2.主次颠倒,严重失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定位要求思政课教学应当“在其位谋其职”,同时也要求学校在资源的配置上使它可以“在其位谋其职”。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学地位不突出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学校在文体活动上可以轰轰烈烈,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骨子里面却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资源的配置上,不论是主体资源、客体资源,还是介体资源、环体资源,思政课教学所能直接支配使用的资源要少得多。这从学校财力投入上可以反映出,一些高校投入给思政课教学部的教学运行经费还不如一个中层机构的行政运转经费。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反映了一些高校对大思政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关系处理的不当,致使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难以凸显和实现。

3.教师主抓,上层隐身。显性资源也罢,隐形资源也罢,如果不能对其占有使用,这些资源永远是冻土下的石油。这一表述暗含着两个问题,一是对显性资源的配置问题,即有资源却配置不到,只能望洋兴叹;一是对隐形资源的开发问题,即知道某地有资源,但没有开发能力,也是望尘莫及。对思政课的显性资源,如上所述,一些高校的配置是失衡和颠倒的,另一方面对思政课隐性资源的开发使用,学校却寄希望于思政课教师个人,行政力量大多隐身不见。很显然,仅靠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力量,或通过教师主持项目的形式来开发大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实属“小米加步枪”,“战果”也是少之甚少,难以为继。

二、配置、整合与开发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思路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在大思政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和优先地位。落实这一地位,需要高校树立思政课建设的优先原则,这是合理配置、整合和开发好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头条原则。既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在人才培养工作大格局中,“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系统”[2]。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因此,“系统设计、合理配置、统筹安排”,是配置、整合与开发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策略。具体措施为:

1.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配置好、整合好和开发好主体资源。所谓的主体资源是指按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承担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或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直接、主动施加积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校内主体资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同时包括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团学部门、宣传部门等方面的学生工作力量,如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课教师是全部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的根本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党群团学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起辅助作用,应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的工作中来。

基于校内主体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学校可以按照“一支队伍,统一协调,主次分明,合理使用”的思路,来配置和整合学校的思政工作人员。所谓的“一支队伍”,就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面向学生开展思政工作的教职工;“统一协调”是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各有分工,但重在协调、相互协作,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主次分明”就是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实这支队伍建设的优先地位,与此同时,兼顾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合理使用”就是学校应根据思政课建设的优先原则,合理调配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使他们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为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资源,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的力量,高校可以按照“1+x”的模式配置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其中的“1”是思政课教师,使其具有协调统筹授课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责,“x”是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落实学校、院系和思政课教师安排的有关工作,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模式是以赋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管理权责为前提的,实际上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参加到学生的管理中来。当“x”的量不够时,就需要学校包括思政课教师应在校内大力挖潜,比如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教职工党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离退休教职工等等,这些都是校内优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资源。

2.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配置好、整合好和开发好客体资源。客体资源是指教育对象即大学生作为一类因素,他们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3]。从这层意义上看,客体资源也是主体资源,是主体资源的一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客体资源重要性就在于:一是保证教学纪律的需要,室外的大范围的实践活动仅靠思政课教师一人,很难保证教学纪律和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协助教师开展工作,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大范围、多环节的室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中来,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三是实现资源增量的需要,大量不断轮换的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其掌握的信息和亲朋好友的生产生活情景,本身就是难得的潜在教育资源。这在很多高校高度重视校友的事实中可以佐证。

好的客体资源可以全校共享,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开发。开发客体资源除了需要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如奖助学评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制度,更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贴近学生,深度观察,发现和使用好这些客体资源。为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需要树立三种客体资源观:一是人人皆是资源,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帮助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二是这种客体资源是一种潜在资源,需要教师认真地挖掘,因为很多学生本身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先进典型,是同学们的道德模范和学习榜样;三是这种资源还是一种题材性资源,因为每一个学生呈现的生命特质都有特殊的意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特殊资源(介体资源)来加以使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切实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作用。

3.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配置好、整合好和开发好介体资源。介体资源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与客体资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介体资源由内容资源、方法资源和载体资源构成。这类资源的存量是不计其数的,但能否为我所用,使这些广泛存在的资源产生“效益”,往往取决于学校、教师能否合理地选择、占有、支配以及开发利用。目前,高校在介体资源的配置使用上尚存在明显的偏差,如对内容资源,一是“对待传统内容资源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功利化倾向……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出现了政治教育多、个人养成教育少的问题”[4];二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缺乏及时而客观的总结和归纳。如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总是定位很高,远离群众,远离生活,难以起到示范作用”[4]。如方法资源,存在形式问题,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与理论教学的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存在教学评价督导机制问题,致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比较随意,教学质量得不到合理评价。如载体资源,普遍存在校内活动平台开发不够,网络平台建设投入较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基于“大思政教育”的视野不断地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的载体建设。

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资源,高校要根据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教育内容资源,将其优秀内容创造性地转化、融入到内容资源当中;应选择世界先进经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吸收,“为我所用”;应贴近实际,全面整合学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育观与实践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资源。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资源,应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合理配置、开发和使用,凸显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应“务实”配置、开发和使用,贴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应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总结和研发“对路子”的方法、案例、策略,并加以固化和推广。对于思政课的载体资源,在大力倡导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创造活动载体、增加此类载体资源的同时,应整合或开发出具有教育功能多样性、普适性和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大学校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开放管理平台,提供给思政课实践教学使用;应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面向思政课实践教学开放,广泛吸收学生参与建设和使用。

4.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配置好、整合好和开发好环体资源。环体资源是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能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环体资源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微观环体资源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内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

首先,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全面而深远的,也是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影响最深的环境,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氛围等,会直接影响师生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传递出的思想观念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应反思办学方针,全面总结学校精神,建立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行为的文化,把其中隐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应积极领会和阐述学校精神,巧妙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学校精神风貌的真正统一。同辈群体环境在高校主要是指大学生们通过学习、生活、交际等方式逐步形成的校园亚文化氛围。这种环境具有自由性、渗透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同辈群体环境之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一是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造不良环境,二是要贴近这种环境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不能“为我所用”的资源,即便存有海量也不能转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具有数量上的“无限性”和可用的“有限性”的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在任意时间、地点和领域都存在,这是海量的、无限的,但这些资源相对于高校来说,相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大多又是分散的、隶他的,是没有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的资源,所以又是有限的。高校校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只是因为观念问题、管理问题,致使很多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不恰当,开发不足,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有机结合,所以不能产生效能的最大化。因而,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大局,合理地配置、整合和开发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才会缓解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资源上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2] 金 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1(11):54-56.

[3] 张耀,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4] 姜德琪,项敏.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介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教育探索,2011(06):35-37.

猜你喜欢
大思教学资源主体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