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椰壳”

2013-03-28 07:59张明宇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1期
关键词:展厅钓鱼岛历史

张明宇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母亲让任性的孩子喝粥,孩子虽然饥饿,但固执不喝,她想尽办法,连哄带劝,甚至放上白糖、红枣,还是没有效果。这时,母亲忽然看到刚吃剩的椰子壳,计上心来。她将粥盛在椰子壳里,孩子就饶有兴趣地喝了好几碗。这就是“椰壳效应”。如何为我的历史课找到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椰壳”呢?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多样、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标的宏观指导下,我在2012年新教师汇报课——《甲午中日战争》的设计中做了如下尝试,并收获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巧引:时事导入,激发兴趣

戴久来校长首创的精致教育理念讲究学法四关注:即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思维,关注课堂行为,关注学业达成。其中,把关注学生兴趣列为首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学习的过程也就随之轻松、愉快。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对时事热点相当关注,比如“钓鱼岛事件”出现后,好几位同学找我询问钓鱼岛事件的起因,表达对日本的不满,我窃喜:教育契机来了。

我们常说: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中的历史。“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问题现实化,解决的办法只有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进一步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对于认识“钓鱼岛问题”,正确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爱国,对树立强国从我做起的责任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导入部分,我顺理成章地选取了“钓鱼岛事件”的相关视频,用学生关注的时事来吸引他们的眼球。

二、趣导:“游”中学史,创设情境

成功导入之后,新课该如何实施呢?如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讲授,那刚刚激发起的学生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完全可以开发一些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形成课程要素,充实课堂、创设情境,使那些早已逝去的学习对象再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翻出了暑假到山东威海刘公岛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参观时拍摄的照片,把照片整理归类,与教材相结合,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个电子展馆。这样,就将书中枯燥的文字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旅行,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为了能让学生全盘把握本课的脉络,我先让同学们看甲午中日战争陈列馆的导游图,整体把握本课知识。通过“因何而战(看原因)”、“一战惊天人(看经过)”、“多起并发症(看结果)”、“事实来说话(看现在)”四个不同展厅的布置和展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探究,师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了避免探究课中“只见学生在活动,鲜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鲜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鲜见学生在思考”的弊病,我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探究任务。

展厅一:“因何而战(看原因)”的探究任务是:通过让学生解读展厅里两幅形象生动的漫画,来活学活用自己预习时获取的信息。如果学生把漫画解读出来了,那么战争爆发的原因也就了然于心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展厅二:“一战惊天人(看经过)”的探究任务是:一边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一边在学案中标出战争中发生的重大战役名称。在简单了解战争经过后,反思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来分析。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综合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厅三:“多起并发症(看结果)”的探究任务是:通过《马关条约》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不平等条约的对比,找到《马关条约》与以往条约的不同点,并通过找到的不同点来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危害及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孤立地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而是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不但缩短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也使提问变得更加有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基准,争取在课堂上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的目标。通过所提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活跃的历史思维,进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有效问题驱动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发展。

在本展厅的最后,我设计了一段展厅结束语,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即《马关条约》进行总体概括,不但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马关条约》的影响,而且还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辩证地、历史地、综合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厅四:“事实来说话(看现在)”的探究任务是:通过阅读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遗留问题,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今中日关系。

在活动过程中,我明确指导、细化要求,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高效协作、精彩展示。为了更好地在活动中落实双基,我还穿插设计了重难点知识的梳理,在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及时沉淀、巩固。

三、妙升:展板留言,升华情感

在主体展厅参观完毕后,通过留言板留言的方式总结感受、情感升华,保障认知与情感的相互渗透。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火种,要点燃学生这把热情的火,教师就必须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感情传递给学生。“水尚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教师本人要融入情境,以自己的真情去激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传情、以情动情。所以,我先在留言板上留下了我的感受:“百年国耻如悬刀,碧海丹心恨未消。强国还需待何日,二中学子来弄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留言踊跃,有很多写得比老师还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老师和学生的情感都达到高潮时,用什么来升华呢?我想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我选取了少年毛泽东背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视频片段,相信能将学生的强国情感推向顶峰。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想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诉说,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会尽全力为学生找到更多他们感兴趣的“椰壳”,我想如果我用心去做了,快乐起来的不仅是我的学生,还包括我自己!

准备这节课花费我很多心思,在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我倾尽了能力,令我欣喜的是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游览和探究中不但掌握了史实,学会了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也在无形中获得了认识、提升了能力,真正做到了课标要求的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反思历史、付诸行动。

教学始终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开始因紧张而表达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到位;不能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等。我深知教学是门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艺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提高教学水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幸运的是我生活在长春二中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中。

猜你喜欢
展厅钓鱼岛历史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年初六,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