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引导、探究

2013-03-28 07:59袁成建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1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自学装置

袁成建

案例背景

高效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在制取过程中有3个要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用选择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案例呈现

1.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在学习新课前,我给出本节课的相关提示,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我在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列出以下自学思考题:

(1)回忆曾经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思考:这些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自学后,课前5分钟我组织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小集体共同的认识成果。对于一些有异议的问题,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组交流,生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我给予适当的提示,进行师生交流,并最终将之解决。

2. 活动交流:学生合作,教师点拨。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纠正教师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一一纠正错误的弊端。讨论交流后,学生开始进行新课学习,我在导学案上设计了四个活动探究:

活动1: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原理

首先,完成三组对比实验: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然后讨论:“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也会让学生忽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比较三个实验的反应速度,从而使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通过阅读教材P110及标注①②,然后讨论: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两个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这部分内容结合前面学习的“氧气的制取”,学生不难得出。我启发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比较它们的反应原理、反应状态、反应条件和收集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确定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思想。

活动3:选择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在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并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组装的装置多,然后小组代表展示组内成果,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组组之间进行评价并给分。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最高,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活动4:用选择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在刚才组装的实验装置中选择一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步骤、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归纳制取步骤时,学生觉得制取操作步骤太多,不好记忆,我就引导学生用下面的五个字进行概括:检、装、组、收、验,从而使学生不仅记住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而且还学会了总结和概括的方法。我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与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进行比较,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

3. 课堂反馈:学生反馈,师生评价。每一节课最后几分钟,利用导学案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自主练习,互批互改,典型问题由教师点拨。要求每组成员迅速思考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尽可能地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最后,师生共同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小结的形式,既可以由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梳理归拢。另外,根据课堂表现,评出本节课的优胜组和最优答题手。通过3个阶段的完美配合,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负担,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案例评析

本节课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设置一环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加上适当点拨指导,水到渠成,在学生的想、说、议、探、评中愉快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要强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自学装置
流水LED灯装置
轰趴装置指南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关于几个重要保护定值完善的探讨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