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透视与远视

2013-04-07 03:16王敏生通江县板桥乡农技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3期
关键词:通江通江县银耳

□王敏生/通江县板桥乡农技站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透视与远视

□王敏生/通江县板桥乡农技站

通江银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特殊的培养材料造就了其卓越品质,在众多的银耳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200余年。但随着近年来福建古田等地的大量栽培,通江银耳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风光难再。因此,深入研究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症结,对于推动通江银耳产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 历史悠久,发展迟滞

1.1历史沿革

据《民国续修·通江县志》和史料记载,天然生成的通江银耳在清代光绪年间是不可多得的宫廷贡品;1926年正式打入国际市场,畅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1969年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栽种成功,每百千克耳棒产耳量比常规栽培提高近10倍;1973年菌丝菌种生产银耳技术在通江县逐步推广,产量迅速突破5t大关;1986年银耳产量突破100t大关,次年通江银耳因受瓦灰霉病害危害,银耳生产开始大幅滑坡;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通江银耳”为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精白银耳薯丝”、“银耳蛋苕酥”、“小江牌30°银耳大曲”获“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诺江牌“银耳枸杞酒”、“银耳挂面”获四川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通江县被国务院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1999年通江银耳被四川省政府列为全省十大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之一;2001年通江银耳生产基地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得到注册使用;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05年,温家宝总理称:“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大有作为”;2008年四川省农业厅、四川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授予通江银耳“四川名牌农产品”称号;2010年通江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食用菌)。

1.2主要问题

银耳产业规模不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银耳新法栽培技术的推广,银耳产量不断提高。自1995年以后,通江椴木银耳遭遇了以福建古田银耳为代表的国内其他产区银耳的低价竞争,受制于气候因素、生产季节、材料来源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显著降低,耳农生产积极性不高,银耳产量急剧减少,直到近年才恢复增长到较高水平。2011年通江银耳产量达到1.792万t,但福建古田县2008年银耳产量就达到1.833万t,目前88%银耳市场份额被福建产银耳占领,通江银耳的市场占有率只有6%,比较而言通江银耳产业规模较小。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通江银耳虽已成名200余年,但截至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才得到注册使用。品牌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了市场上大量假冒通江银耳的出现,败坏了通江银耳的声誉和品牌。

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作为“中国银耳之乡”的特产,通江银耳标准化程度较低,通江银耳生产技术标准只作为地方标准形式出现,未体现出通江银耳出产的唯一性;通江银耳检测标准尚未升级为国家标准,没有拿到全国椴木银耳检测的话语权。

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通江银耳现阶段主要以干货的形式销售,其中椴木银耳占到90%以上,但在产品标识、包装和宣传上,椴木银耳却与袋栽银耳及福建银耳表现出较大同质性,产品差异不明显,未体现出通江银耳优质优价。同时,以通江银耳为原料的相关产品虽有开发,但受原料供应、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不同档次银耳产品的开发不甚理想,未实现通江银耳产品的梯次开发和消费市场全覆盖。

市场拓展有待加强。虽然通江银耳国内市场销售渠道基本畅通,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销售,亦有部分产品出口海外,建立了以涪阳镇为中心的银耳专业交易市场,但通江银耳种植大户、协会、专合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抱团合作发展意识,无序竞争、串通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通江银耳资源和价格部分被福建、浙江等外地游商控制,通江银耳的市场价值尚未完全体现。

2 基础趋好,前景广阔

2.1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定位明确。通江县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三化联动”的总体要求,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围绕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农产品保障、为工业化提供原料、靠产业化谋求发展的思路,着眼于打造中国银耳第一县的目标,按照聚集区域、特色基地、重点乡镇、专业村、大户5个层次,成片连带规模发展,在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全力保证品质、保护品牌,全域全程打造通江银耳产业。2010年获省政府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命名(食用菌)。2011年,全县银耳种植规模达到426.67hm2,产量达到1.792万t,产值超过2.86亿元。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四川一流、山区第一”的标准规划建设的周子坪食用菌园区,投资2.77亿元打造“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启动,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按照规划,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将着力打造以就业带动为主的产城一体聚居区,以银耳博物馆、银耳科研所和中国通江银耳检测中心为重点的商务休闲区,以展示和销售为目的现代物流园区,以银耳规模化生产的精深加工区和以银耳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等五大功能区。

科技支撑作用显著。通过院(校)地合作,通江县以银耳科研所为依托,培养了一支30余人的专家队伍,培训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土专家和农民技术员1 500多人。初步建立起了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驯化、选育出了银科2011-1、银科2011-2等优良银耳菌株,并搭载我国神州8号飞船进入太空育种。通江银耳酒业公司、通江光泰科技公司和山霸王公司等龙头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开发研制的银耳酒、银耳饮品、压缩银耳等供不应求,通江浩翔科技公司通过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制的银耳降脂胶囊,更是极大提升了银耳产品的附加值。2.2产业前景

品质优势。通江地处大巴山西段南麓、秦巴山区腹地,境内山峦叠嶂,雨水调匀,温湿适宜为通江银耳生长繁衍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得天独厚环境;境内大气、土壤、水源无污染,具有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地道通江椴木银耳以栎木(又名青杠树)为材料,坐七砍八,顺应农时节气进行栽培,造就了通江银耳朵张大(大者可达180mm)、肉头厚(厚者可达3mm)、胶质重、色泽纯、气味香、耳基小、膨胀率高(吸足水后,重量可增至16倍)、溶解快、易炖化的特点。通江银耳的品质优势为通江银耳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制度优势。当前巴中市传统农业正处在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转型之中,通江县立足于县域经济的实际,把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提升到主导产业的高度、立县支柱的层面,为通江银耳产业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市场优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出种类多样化、粮食消费下降、更加注重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特点,膳食结构向着营养化、原生态化的方向变迁。食用菌特别是银耳作为一种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除了具有蔬菜的营养价值外,更具有医疗保健的药用价值。据报道,2009年全国食用菌产量已达2 020.6万t,总产值达1 103.3亿元,出口食用菌52.86万t,创汇13.07亿美元;2010年我国累计出口各类食用菌49.12万t,创汇17.5亿美元。通江银耳独特的品质,极具个性的魅力,使其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发展大有可为。

3 战略远视,高端切入

3.1坚持从理念上高端切入,创新发展方式

按照市委统筹城乡的要求,坚持高端切入的理念,把银耳产业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进行深度研究。拿出抓交通建设、抓水利建设一样的气魄,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优势,增加产业发展投入,加速推动银耳产业发展。借鉴其它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经验,设置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管理的专门单位,成立银耳产业化发展推进办公室,明确政府在银耳产业发展中的综合服务协调职能,消除体制内的行政障碍,打破部门间的行业界限,实现产业一体化管理。

3.2坚持从规划上高端切入,强化区域布局

通江银耳当前市场的总体特征是产品供不应求,各类银耳产品进入卖方市场,市场前景广阔,亟需做大银耳规模;同时,只有在通江银耳原料充足的前提下,产业链条才能更完整地打造,银耳精深加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要加快与四川农大、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对通江银耳产业化做全域全程战略性深度规划。在区域布局上,在保障耳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扩大陈河、碧山、梓潼、涪阳等8个传统优势椴木银耳生产乡镇的生产规模;增加耳林资源丰富、生产条件成熟的45个通江银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乡镇的椴木银耳的规模;充分利用好栎林枝丫、杂木棒和作物秸杆,大力发展袋栽银耳。做到山山造耳林,户户建耳堂,人人当耳农,家家发耳财,使通江银耳跨越式发展。

3.3坚持从科技上高端切入,领跑产业前沿

通江银耳的根本出路一在产业化,二在高端研发。要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通江银耳菌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把通江银耳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级的研究所,加强引进、驯化新的银耳菌种工作,保障菌种供应,把握好产业发展命脉。二是抢争通江椴木银耳生产技术的全国话语权,把通江银耳生产技术标准从省标升级到国家标准,从源头生产和市场准入两道关口,严保通江银耳品质。三是加快提升通江银耳检测体系,将通江银耳检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检测中心,同样使通江银耳质量标准拥有全国话语权。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保障通江银耳产业追赶跨越发展。

3.4坚持从开发上高端切入,强化品牌创建

其主要路径:一是招大引强。招商引资引进集研发产销一体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银耳产业做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二是梯度开发。按照椴木银耳走高端,袋装银耳走低端,原耳直销与研发银耳粉、银耳茶、银耳酒、银耳方便面、银耳饮料、银耳保健品相结合的思路,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趋势,进行梯度开发,实现银耳高中低市场全覆盖。三是精度包装。对通江银耳包装进行精心策划,包括包装创意、广告、色泽、规格、用材等,提升品味,提升价值,改变长期以来通江银耳“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现象。四是做响品牌,积极鼓励、支持通江银耳创建“三品一标”,加强区域品牌的创建和企业知名品牌的打造,完成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

3.5坚持从宣传上高端切入,打造银耳文化

主要手段有:一是科学检测,权威发布。通江银耳与其他银耳的品质差别是什么,其优势在哪里,须找权威科研院校进行科学检测,然后召开至少省级以上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以此扩大通江银耳的公信力。二是专业策划,立体宣传。聘请专业策划公司,对通江银耳进行宣传策划。借助央视等媒体展开全方位宣传,在交通干线设立广告牌,参加各类展会进行推介,举办银耳知识竞赛,组织编写银耳作品,千方百计增强通江银耳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三是积极打假,主动维权。采取多种方式普及通江银耳辨别方法,宣传通江银耳品质特征,主动出击,大力打假,把打假冒变成打广告,把坏事变好事,把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宣传。四是节庆助推,文化渗透。举办银耳节,邀请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观银耳、赏银耳、品银耳。大力发展银耳创意产业,创作银耳文化产品。推动银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构建通江独特的三色文化(红区―红色文化、银耳―白色文化、茶叶―绿色文化)。

猜你喜欢
通江通江县银耳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