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策略思考

2013-04-07 05:13谭件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公民大学生教育

谭件国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4)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公民教育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接受普通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其实施的公民教育效果如何,对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如何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合格公民。

一 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大学生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科学性

世界上许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公民教育,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和树立国家与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和地方意识。马丁·路德金指出: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力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法治国家的建立以及对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这就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应当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同时也要求高校高度重视公民教育问题。

现代大学具有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引领文化三大功能,教大学生“成人”、“做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成为大学教育最基本的任务。1998 年10 月,“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大会《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把大学生公民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大力推进公民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此,高校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制定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体系,设计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安排,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公民教育内涵丰富,要求复杂,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高校要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员育人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参与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如何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科研人员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科学性,使大学成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比如,如何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如何把基本公民素质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如何设计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如何创新大学生公民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等等,都是当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 以人为本,突出公民教育的主体性和针对性

马克思曾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充分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要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中,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尊重和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作为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潜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积极创设平等、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育效果。

大学生公民教育不仅要突出主体性,还要有针对性。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具有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教育是世界公民教育的基本特点。高校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要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实际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公民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所在地精心设置教育内容。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三 搭建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载体,力求公民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一)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公民教育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已趋于成熟,而我国目前公民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公民教育课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各高校既要立足我国现实,又要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加快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课程建设,向大学生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公民品德,提高公民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一是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民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诸多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权利观、道德观、法制观、普世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大学生公民教育要充分利用的主要资源。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公民理论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二是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要努力渗透公民教育。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公民教育内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公民教育研究,要尽早开设系统的、正规的公民教育课程,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系统性,真正实现公民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公民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大学生生的情操,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公民教育的成效。为此,高校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考风和民主作风;要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制,要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责意识,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和管理能力。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一切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导向、教育功能,强化公民教育,使公民教育形象化,增强公民教育效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知行统一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公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更能加深对公民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公民品质,提高公民行为能力。高校要树立开放教育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积极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提供保障,从多方面渗透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例如,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公民教育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民主管理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与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或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渗透公民意识,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平等互动的快捷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强大的渗透教育功能必将成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各高校要加大网络公民教育平台的建设,建立自己的公民教育网站或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通过科学健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 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公民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公民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公民教育是一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始终展示出现作为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特征和精神面貌,成为模范公民,这是培养合格大学生公民的重要条件。二是教师必须具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只有对有关公民教育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懂得包括政治、法律、道德与伦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三是要理解公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公正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氛围,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四是要有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断“公民化”。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教学业务培训,而且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真正担负起培养现代合格大学生公民的任务。

[1]塞缪尔·斯迈尔斯.独具魅力的品格[M].谢军,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268.

[2]孔月霞,韩晓捷.大学生公民教育新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8(6):82.

[3]李钺.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及途径[J].山西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4):87.

[4]钟秀珍.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J].科教文汇,2011(6):29.

猜你喜欢
公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