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3-04-07 13:45王东霞赵龙祥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设置数字

王东霞,赵龙祥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江苏南京 211168)

一 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

数字出版将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设计、编辑出版、流媒体等多种技术融为一体,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知识的复合、知识与能力的复合。[1]从知识结构来看,除了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数字出版人才更需要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版权贸易、知识产权法、市场营销、消费行为分析、新兴传播技术等知识。从实践能力来看,传统的文字加工能力不但不能削弱,而是要加以强化。

二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养目标狭窄。

由于多方面原因,编辑出版学科归属定位不明确,导致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不统一,有的设在文学院,有的设在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印刷学院等。专业设置受制于一级学科的影响颇大,而且校际差异较大。人才培养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更不利于编辑出版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除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院校通过审批、设置了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外,有一小部分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下设置了“数字出版”硕士、博士研究专业方向。从整体来看,教育观念仍然囿于传统出版教育,[2]主要目标是培养传统出版人才,就业范围主要面向图书、期刊等传统出版单位及新闻宣传部门,人才的视野不够宽广。

2.培养规模不够大。

根据2008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的报告,全国约4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出版、数字传媒等有关数字出版的课程;近30所高校在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硕士学位点下设数字出版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也有一些高校在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等学位点下设立数字出版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总量偏小,在本科阶段开设数字出版教育的学校较少。例如,江苏省没有高校设置“数字出版”本科专业;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数字出版本科专业在江苏有少量招生计划;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2012年本科招生计划为60人,其中在北京地区招生45人。再来看研究生教育,根据武汉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信息管理学院学术型学位计划招生130人,分设7大专业53个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出版研究),平均每个方向不足3人。可以看出,当前的教育规模并不足以支撑当地乃至全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学科及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加上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不够及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一是课程多偏重于文科课程、理论课程,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比例较少。据研究,我国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9:1,而国外为1:1。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结构不合理,有的过分倾向于宽基础、有的过分强调专业性;有的数字出版理论性课程比重大,有的推崇实践教学、注重动手能力。三是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需要,衔接不紧密,有的学校甚至存在因师设课的现象,课程体系设置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不大。

4.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不够强。

很多高校搭建了“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跨院系、多学科交叉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种技能等,这种尝试非常有益。但是在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实习实训等环节,仍然主要局限于校内资源,非常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整体来看,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数字出版企业、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形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尚不完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还有,国内高校与国外数字出版教育相对较好的高校、数字出版企业联系较少,人才培养没有与国际接轨。

5.师资力量不足。

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兼具编辑出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师总量短缺、缺乏数字出版实践经验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再加上知识与技能更新不及时,与社会联系不够,导致一些数字出版课程无法开设,或者教学理念、实践停留在传统出版教育的层次或框架中。其原因主要是: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下,从行业、企业引入专业人才做专职或兼职教师,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或条件并不充分,而高校培育自己的数字出版师资队伍尚需一定时日,且仅依靠自身力量,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 加快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策略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培养规模。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均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把握产业发展动态,细化人才需求状况,重构实用型、技能型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模块,突出能力,进行分层培养。如将编辑出版学科定为一级学科,将数字出版定为二级学科,制订宏观的、指导性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质量评估体系。[3]对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层次性、差别性。在招收研究生时,应鼓励非出版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数字出版专业;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先让学生掌握数字出版基本知识,然后系统学习内容管理、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营销、数字出版理论等方向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凭个人兴趣等侧重研究某个方向。在调整学科定位及专业的基础上,应适度扩大培养规模。

2.增加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出版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必须“务实”,[4]注重技能培养,要适度压缩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加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增加课外实践的学时,丰富实践形式,如参加各类研讨会、社会调查、项目研究,参观学习、兼职实习等。高校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课程设置,互通有无,并根据课程设置需要引进师资。应适度压缩过多的中文类课程或者将其列入选修课;专业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出版业务及数字技术应用技能,主要包括数字出版内容加工、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数字出版经营与管理等类别。对于本科生,应偏重于实践应用、技能操作类课程,如市场信息分析、数据库应用、数字信息内容开发、人机交互技术、人际沟通等,而对于硕士生、博士生,应适当增加数字出版研究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如媒体资源管理、整合营销、媒介经营管理等。

3.多角度、多层次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开放程度。

数字出版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因此,人才培养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一是与其他学科(院系)共同培养,如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丰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视野,掌握多种技能。二是与行业企业密切相连,缩小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差距。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层次具有多样性,如邀请企业的专家、骨干人员来做报告、讲座、授课,或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活动;在数字出版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师、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实践,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等。三是与国外高校、出版机构相连,实现人才培养国际接轨。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更频繁、竞争也更激烈,数字出版人才更应具有国际视野,有必要学习国外的出版教育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

4.重视培训交流,以产教研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数字出版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引进来、走出去”,鼓励教师产教研结合。具体来说,一是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引入师资,聘请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或者请这些专业人员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最新的产业动态等。二是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鼓励教师承担科研任务,积极到企业实践,深化认识、增强技能、提高水平。教育、出版等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高校也应创造条件,定期举办研讨培训活动、会议交流活动;组织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或出版企业学习、实践。

[1]严晨.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看数字媒体教育导向[J].科技与出版,2011(7):91-92.

[2]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编辑之友,2009(1):78-80.

[3]侯耀东.数字出版新时代下人才建设的几点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1(1):35 -37.

[4]付继娟,何戈,耿东锋.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1(5):64-65.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设置数字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