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刘武生

2013-04-08 04:58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二连铀矿盆地

人物介绍
——刘武生

刘武生,男,汉族,1977年8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高级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放射性水文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核工业地矿事业部“二连基地铀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项目总地质师。

2001年以来,一直从事砂岩型铀矿理论及成矿预测评价工作,参与重大课题3项,主持重大课题2项,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核工业铀矿地质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2011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排名第六;获2008年度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1~2007年,参与完成了“内蒙—东北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1∶250万系列编图及成矿预测”、“南疆铀资源勘查部署规划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及综合预测评价”等项目,在系统掌握中小比例尺系列编图及成矿预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铀成矿机理、控矿因素,对中亚建立的“次造山”成矿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确立了在我国西北部强构造变形区“强中找弱、强中找残留”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新思路;运用古构造-古地貌-古水动力系统重塑技术参与完成了地浸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体系的创建,运用成矿有利度法首次系统估算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资源量。

2008~2010年,主持完成了“全国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在系统总结我国砂岩型铀成矿机理和成矿作用的前提下,首次系统建立了29个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丰富和完善了具中国特色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建立了我国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和操作流程,为实现砂岩型铀矿快速、动态评价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实用型平台;采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途径,运用固体矿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全过程在GIS平台上,按矿床式分层位系统评价了全国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摸清了我国砂岩型铀矿资源家底;建设性提出了12个未来砂岩型铀矿大基地建设目标区,对今后砂岩型铀矿找矿战略部署和选区具有指导作用。

2010年至今,主持承担了“二连盆地中部铀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项目,采用多学科、多信息综合手段联合攻关,在二连盆地中东部圈定了7条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并预测了若干远景地段,为二连基地铀矿资源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努和廷矿床共(伴)生元素分布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努和廷矿床钪(Sc)、硒(Se)、铼(Re)、镉(Cd)具有综合利用前景,推动了努和廷矿床的综合开发利用。

2012年至今,主持承担了“中国地浸砂岩型铀矿分布规律研究”、“大型盆地砂岩型铀矿与其他能源矿产成藏关系研究”等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项目,立足砂岩型铀矿,协同其他多种能源矿产共同研究,深化了铀及多种能源矿产成矿机理、赋存条件、找矿组合模式等领域的各项研究工作。

在国内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篇,合作发表论文8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

猜你喜欢
二连铀矿盆地
生活在二连盆地的“大盗贼”——巨盗龙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二连盆地致密油形成特征及勘探潜力
多种方法组合在内蒙古二连-东乌旗地区航磁异常查证中的应用——以蒙C-2007-9-1为例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