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足中山国

2013-04-10 20:47陈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晏阳初定州文庙

文_陈钉

行足中山国

文_陈钉

行万里路的益处,恐怕并非在于行至一地,拍照留念,即使这是时下流行的方式。如果旅程仅仅是满足某次谈资或名胜景点的到此一游,那是虚荣的高级方式。人文景观或自然风景,能够给予滋养的,仍是无声的背后故事,淹没于时间中的人文情怀。暑期深度旅行,我们希望它不同于时下的走马观花,而是一地和几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的浸染与感受。

火车开出北京西站,紧抓铁轨执著前行,两小时之后,我到了定州。乘坐动车和高铁,时间更短;从石家庄正定机场乘坐高铁到定州,最快只有17分钟。工业时代的速度和时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诗人,任职户部的官员王士祯受朝廷派遣前往成都工作,农历七月初一,他从京城出发,到定州时已是初五黄昏。

一座一座小站,沿着铁道线,一闪而过。火车经过高碑店站,继续前行不远,到了一座桥上,桥下铺陈干涸河床,铁架勾搭成的采沙机器正在工作。河岸两侧植着速生杨。它们一晃而过,一晃而过的那片沙,曾被易水浸泡。公元前227年,侠客荆轲沉痛的歌声,执著远去的背影,让易水进入历史,坚定地从历史中史册中经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火车太快,看不清荆轲,也看不清河岸上穿白衣送行的太子燕丹和他的宾客,更听不见高渐离击筑的乐声。河已干了,水声在史书中哗哗作响。1921年出版的游记集中,一位作者写道:“易水河身广阔里许。盛夏易涨,秋后易涸。”那时夏日,依然能够领略易水风采。火车车轨西侧,不远,有易县,因易水得名,有三条河流从县城经过。“三”在古代为吉利数字,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用“九”和“六”,都由三所生。易县城内的三条河,学者认为是拟于“连山”“归藏”“周易”三个不同时期的“易”。易县城内有纪念荆轲的建筑和街道。易县产易水砚,砚出自易水畔的山上,砚石紫翠,质地细腻。

车窗外的景物单调:黑色的马路,生长着绿色作物的田野,灰扑扑的房子,村庄,城镇,村庄,田野。火车在保定站停靠,又启动。很快就到了定州站。定州站的建筑又老又旧,已经有些年头,却也厚重大气,建筑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街道杂乱,旧建筑,嘈杂的车流。动车和高铁,在定州东站停靠,距离定州市区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

定州太守苏轼和雪浪石

道光时修撰的《定州志》记载:“雪浪斋在文庙后。”雪浪斋为苏轼任职定州太守时的书斋。苏轼在定州任职仅半年,却让历代的定州人觉得无上荣光。

1094年9月13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接到朝廷调令,出任定州太守。这一年,苏轼59岁。10天前,宋英宗高皇后去世,高皇后初为英宗皇后,英宗死,神宗继位(1067年至1085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擢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遭到高皇后等人的反对。1085年,神宗去世前,高皇后垂帘听政,掌管朝廷大权,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官员陆续得到提拔任用,也就是这一年,苏轼连升数级,任职京师或位居要职。神宗死,即位的哲宗年仅9岁,高皇后继续执掌朝政。1094年9月3日,高皇后去世。

皇后去世后,苏轼大概想到了自己的命运。皇帝做了九年傀儡,随着老祖母的去世,已经成人的皇帝终于可以自立。高皇后刚刚去世,哲宗便把皇后宠信的臣子陆续发配外地,甚至包括陪他读书论学的苏轼。

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到定州1120里,苏轼停停且行行,行走26天。临行前,他在诗中写道:“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其后,生命的最后八年,他越走越远,从北方到南方,再到海南岛,他再也没有回到京城,而定州成为他晚年颠离生涯的第一站。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相比孔子时代,苏轼生活的时代,人民的思想更加纯粹,忠孝礼义成为人的准则,对苏轼而言,他除了接受命运,别无选择:他只有一个祖国,只有一个皇帝,他惟有信奉他,遵从他,然后生活下去。

苏轼到定州时,北方正是霜雪纷纷时节。苏轼到达定州的第三天,“谒孔子庙,作祝文,盛赞孔子。”孔子庙,就是今天的定州文庙: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为封谥不同,孔子庙又称为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等,其中,文庙之名最为普遍。

定州文庙创建于848年,原为寺庙。1050年,韩琦任职定州,对殿宇进行了扩建。韩琦比苏轼年长近三十岁,对苏轼有“伯乐之功”,苏轼兄弟参选科举,曾得到他的帮助和提携。仁宗时,韩琦与范仲淹等大臣一道,主持了“庆历新政”。英宗朝为宰相,神宗朝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出仕官。

苏轼尊崇传统礼教,他每到一地,就祭孔庙,祀天地和山岳,他的文集中流存着大量祭祀文。这一次的祭祀,因友人与定州文庙的特殊关系,加上自身际遇不同,他在祭文中说:“回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似有所指代。

文庙在高楼背后。绕过路边的楼房,穿过新旧房子夹峙的街道:有些房子刚刚修建,青砖垒砌的院墙和院子,有些房子已经在那里蹲坐了很多年,墙上青砖正在一层一层剥落。临街一楹彩色琉璃瓦门楼,上书“文庙”:楼前寂寥,一方冰柜躲在凉伞下,四周却空无一人。文庙也是定州市博物馆所在地。陈列室内,汉代玉璧、宋代瓷瓶、中山穆王刘畅墓银缕玉衣与史前化石同室而处。寂寞的墙角,靠着白石雕刻的孔圣人。庙内有两棵老槐,枯枯荣荣,老态龙钟很多年,新枝从老朽的枝桠生出,它们称为东坡双槐,传说当年为苏轼手植——与名人附会,已经成为各地历史的一部分,只为了讨喜头。

从文庙出来,去武警医院。武警医院的门卫说,他不知道雪浪斋和雪浪石在哪里,随后又说,经常有人来打听雪浪石。围着医院转了一周,连续问了几位路人,进入武警医院,穿过很长的走廊,来到武警医院的跨院,才终于看到雪浪斋和雪浪石。一个寒陋的小亭,圆形的桶盆内,坐着一块小石头。四周堆砌着太湖石和其他杂物。

废弃园林一棵老槐树旁,有一座六角亭,亭下就是雪浪石。苏轼到任不久,在官邸后院偶然发现一块石头。苏轼《雪浪石》诗引言云:“余在中山得石,黑质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山水画卷,水有跳波溅沫之状,因名之曰雪浪石。”成书于北宋的著作《墨庄漫录》记,这块石头黑石白脉,如同北宋画家孙知微的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作白石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

“雪浪”之名,让人想起他的著名诗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怀古时,苏轼47岁,谪居黄州,对仕途和人生尚怀期望。定州任上的苏轼,已近暮年,政治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

开元塔

河北多地流传着民谚:“河北有座定州塔,离天只有八丈八。”开元寺塔离京港澳高速定州出入口不远。尽管周围建起高楼,远远地,就能够看见。塔高84.2米,砖木结构,塔高11层。

开元塔又名料敌塔、瞭敌塔。塔身下面几层开有四个券门,最后两层设有八个券门,以方便“瞭望”敌情。塔有多种功能,包括了望敌情。料敌塔的初建却为了安放舍利。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开元寺僧人会能从天竺取经归来,带回舍利,报请皇帝建塔安放。定州文庙内的展藏室,有隋代安放舍利的石函。

开元寺塔于1001年开始修建,直到1055年才建成,耗时达55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宋真宗之口。宋真宗的时代,辽国常入侵中原。寇准和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开元塔刚刚修建不久,1004年,辽国20万大军攻伐定州不下,绕道继续前行,逼近宋京城汴京,这次征伐,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盟约规定了边界和赔款,边界就在保定以北不远的白沟河——距离定州仅两百余里。因为战争因素,塔修得很慢,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增加了“瞭敌”功能。

定州自古为军事要地,位于中国南北的中轴线上,“以其扼贼要冲,为国门户也。”1898年,清政府经过10多年筹备,京汉铁路动工建设,1906年铁路竣工通车,铁路连接北京和武汉,称京汉铁路,铁路全长1214公里,后来,从武汉又向南延伸,成为中国南北大动脉的京广铁路,定州是其中重要的站点。

塔在寺中,长长的道路两侧,摆放着各类的雕像,杂乱,有些雕像粗鄙,与各种传说混合,难以断定年代和真伪。

平民教育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出生于1890年的晏阳初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1920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后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编制《平民千字科》等教材。1922年,他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并在长沙组织了平民教育讨论会,获得了成功和很大影响。1923年,晏阳初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设立了乡村教育部,实地调查后,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

1926年晏阳初等人来到定县推行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会”总会也迁到定县。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的问题是“愚贫弱私”,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并决定将晏阳初的经验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期间先后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试验区等乡村教育实验区。1936年,随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步逼近,晏阳初和“平教会”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建国后,晏阳初前往美国,继续推行平民教育。

据1980年代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当年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引入和培育的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另外1970年代在中国农村普遍推行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

2003年,时任《中国改革》杂志总编的温铁军,联合香港民间组织和多家单位,组建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学院在晏阳初当年工作的翟城村。“中国还是一个教育小国,广大的农村人口缺少充分的教育。尽管政府提供了较为成型的教育系统,建有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为数不少的研究生院,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教育体制把绝大多数的农村社区成员排斥在外,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还没有跨进过校门,大部分则在初小毕业后就回到了农村。无疑地,目前中国社会的严重病症之一,即城市与乡村的隔裂,正是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结果。”

学院把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建设乡村、改变乡村面貌的理想,同时认同乡建理念的城乡居民、农民带头人(维权、致富、普法等)、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基层农村干部、志愿为乡村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作为培养对象,他们将受到免费培训。学院课程有:农民学、农村学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常识与农村(农业)合作社教程;可持续生计/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历史及国外乡村建设与另类经济的理论及实践;现代科学发展概要、文化艺术常识;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传播与沟通;社会心理学与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现象,等等。

学院仅仅存在了四年多时间,就撤离了定州。原址成为一所幼儿园,“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校训依然工整地写在门口。

猜你喜欢
晏阳初定州文庙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想念定州
文庙开笔大典
范立州:定州地产的旗帜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