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晖光日新
——李培明校长访谈

2013-04-10 20:47本刊主笔文迪何永志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春晖教育家中学

本刊主笔_文迪 本刊记者_何永志

进德修业,晖光日新
——李培明校长访谈

本刊主笔_文迪 本刊记者_何永志

春晖中学是浙江的一张教育名片,有关春晖中学的报道已有很多。那么,这所学校会有怎样的一位校长,这让记者们颇有些好奇。

2013年5月,周二清晨,记者走进春晖中学右侧的行政楼二楼,李培明校长迎了出来,一位略显腼腆的中年男子,面容清秀,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李校长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办公桌上放了一些可能是正在看的书,略显凌乱,茶几上还有一套《中国古代哲学史》,这是我们与李校长的初次见面。

在春晖采访的几天时间,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后,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饭,常常碰上李校长,看起来李校与老师们很熟络,于是便招呼在一桌,特别吩咐食堂加一两道菜。

李培明是上虞本地人,中学时就读于春晖中学,19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执教。2004年,李培明接任春晖校长后,为探索一条既能继承、发扬春晖优秀文化传统,又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家长、学生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代教育新路子,在校内实施 “学科建设”和“文化德育” 两项创新主张。两项改革的实践效果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也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著名教育专家叶澜女士、教育部专家朱小蔓女士先后到学校与教师们交流。同时,伴随着人性化管理的推进和深入,如今的春晖,正在抒写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专访李校长是在离开春晖的前一天。之前,校办的阮老师送了我们一本李校长所著的《守望教育的理想》,书名和装祯很简陋,不太像名校校长的著作。翻开一看内容却实在,没有虚饰的文藻,正是江南人的务实作风,尤其李校的讲话,旁征博引而少空谈,正是书生本色。

记者翻到2008年校务会的一则讲话《一切从学生出发》,谈学科建设第二阶段的规划,最后,要求教师们做到真正的“晖光日新”。

“与时俱进”这句时文出自80多年前的春晖中学。“进德修业,晖光日新”的成语出自《大学》,更契合教育者的身份,与云门禅师的著名禅话“日日是好日”可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对春晖中学来说,“文化德育”是进德之途,“学科建设”则是修业之本。

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让学生心灵浸润其中,师生完善的人格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来讲又是一种新的生成,新的取舍。

——李培明

学科建设:一切从学生出发

教育家:昨天晚上看完学校合唱比赛,后来离开学校的时候您还在办公室,一般您是什么时候离开学校?

李培明:一般我早上7点半到学校,不算早,很多老师7点前就到校了。晚上如果没什么应酬会呆到9点多,晚的话10点钟。有时去校园逛一逛,与老师聊聊天,有时看看书,上上网,这里环境好,这样的生活也比较闲适。

教育家:在您的书里我们看到,您比较注重开学典礼、成人礼的讲话,中国传统很重视成人礼,春晖的成人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培明:确切时间记不太清楚了,只是后来更重视,形式上会请一些家长,我们每年都会举行这样的成人仪式。其实毕业典礼也相当于又一次成人礼。类似这样的仪式,后来有所改变。有一年的毕业典礼,我是走进每个班级里去的,虽然少了一个集体仪式,庄重感虽弱了一些,但与学生的个体更亲近了。

教育家:重视礼是不是春晖中学的一种老传统,我们也注意到春晖的《教师文明公约》,规范老师的待客之道等,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培明:我记得2005年有一次开学生家长会之前,我提到教育者会形成一种特性,长年的教师生涯,会让有些老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以教育者自居,家长来了也这样。所以我强调,与家长相处应该有成人之间的礼仪,家长来了至少泡一杯茶等等,这样的礼节还是需要的。

教育家:您在春晖当校长近10年,10年来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2004年的上线率排在绍兴市是第五位,2012年的高考成绩怎样?

李培明:2004年指的可能是上一本线的总量和平均成绩,这10年间学校的规模有变化,如果从高考成绩来看,去年,进入浙江省前十名的有三位,绍兴市的文理科第一名都在春晖,上浙大以上分数线、也就是中国高校前八强(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的学生是92人。说到底,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很难完全用考试成绩来衡量。

教育家:这里对于高考状元有没有奖励?

李培明:政府和学校都没有奖励,但社会机构有一点小意思,90年代以来有一个“舜杰奖学金”,是励志性质的,各类学科竞赛、各类优秀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都奖励。另外奖金额度也不大,这里不太会对状元趋之若鹜。

教育家:2012年高考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在您的书里能看到,这既有“学科建设”的成效,也是教师和校领导班子努力的回报。2008年5月,你提出“学科建设”进入第二阶段时说,前几年教改的各方面都涉及到了,有山穷水尽、黔驴技穷之感。那么,2012年的成绩是否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李培明:第一个三年规划后,现在八九年过去了,教师的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能力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提出“学科建设”,就是基于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教育作一个系统的整合。培养一个状元具有偶然性,并不能惠及所有的学生和家庭。学校教育更应注重整体发展。

我校第一阶段的“学科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涉及教师,此后则更多地从学生的心理结构、认知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作研究、思考,寻找新的工作策略和方法。譬如高考,说到难度和区分度的问题,750分中0.9是高分段,很多老师在按0.9上课,但多少学生能达到0.9?0.8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0.6)是多少?这里有教学的起点问题,我们的教育起点放低一点,高一可以放到0.6,然后慢慢提高,我们搞“学科建设”还是要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

从整体来说,我估计今后的三五年,一是会比较平稳,二是在平稳的基础上会有一个提升,现在教师们有这样的底气和自信。

文化德育: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教育家:2012年4月,北京大学召开了一次探讨“中学与大学衔接”的研讨会,您也参加了。春晖有五位学生受到表彰,这个数字应该算比较大,学生是因为哪些方面受表彰?

李培明:这个量也一般吧。所表彰的一是奖学金获得者,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学金侧重于学业成绩,优秀学生侧重于综合表现。

教育家:五位虽不多,但是春晖学生每一届进入北大的基数显然并不大。受表彰,当然意味着春晖学子成长的后劲比较大。因为是研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我们观察春晖学生的时间排得还是比较满,从中午到晚自习。那么您认为,春晖在“中学与大学衔接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

李培明: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制的,安排晚自修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仔细看作息时间表的话,你会发现,学校的作息安排还是比较宽松的。目前国内的中学与高校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结是没有的,一是因为教育的这两块是相对独立的,其二,因为高校招生只是依据高考成绩,没有对其它素养有明确的要求。学校会针对学生做一些长远的考虑,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我们提出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自修,其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另外,则是注重学生基础性、全面性的素质培养。

教育家:的确,据课程处王国芳老师介绍,春晖中学到了高三依然每周开设音乐课,这很不容易。另外则是春晖的“文化德育”对学生的熏陶和浸染。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比较空、比较形式化。除了您提出的“发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在“学科建设”中又是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的?

李培明:一是学科建设会涉及到德育,二是德育要依托学科建设。其实,教学与育人原本是不可分离的,本身就是融合的,后来才有了人为的分割。在学科教学当中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二是春晖有一部分课程,是单独为德育而量身定做的,比如校本教材中的《人生导航》《春晖之光》等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在内设机构改革上,2005年我们把教务、政教、教研合并为一个教导处。那么,后来又有了一些变故,因教导处任务太重,也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去年下半年,又把教导处分为教学处、学生处和课程处三个处。教学处全称为“教学与评价处”,侧重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评价。二是学生处,这不是原来意义的德育处或政教处,把德育放入学生处,同时包含了指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学生选课等。课程处则是与科研相结合,侧重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开设。

三个处这样定位相当于原来的教导处,他们的日常工作是联在一起的,比如从课程这角度上讲,课程是由课程处推出,而课程怎么选则是学生处的事,怎么评价则是教学处的事。

教育家:另外,我们也看到,学校的《校本教材》整合了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把学校的诸多资源、活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比如像《春晖家园——植物篇》、《春晖家园——文献篇》等。这与国外的情况相近,比如美国没有具体的德育课,而称为社会研究课程,主要也是历史课程。

李培明:对,而且历史这部分课程很重。从教育理念看,“文化德育”明确表明德育是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从教育策略上讲,文化德育即要在学生与周边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品质的主动建构,有效整合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的各种文化。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滋养心灵,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校本课程来健全品质。

优秀的学校传统文化让学生的心灵浸润其中,师生完善的人格又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而言又是一种新的生成,新的取舍。

教育家:一般来说,很多地方的优质公办学校,要对地方财政做一些贡献。有的地方甚至以名校来打造“高考经济”,办上万人的超级中学。春晖目前两千学生这样的规模,因为您说过,学校规模不要太大,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情感会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会不会与地方政府的理性有关系,就是没有经济压力?

李培明:我们当地对学校绝对不会有经济指标,上虞这样的地方,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教育。比方说,春晖地处偏远,你们来的这一条路原来是没有的,是单独为学校修建的;还有自来水,以前我们上高中时喝的是湖水,然后是排污管道也是单独铺设的。

春晖精神:传承与发扬

教育家: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白马湖这一带是风水宝地,开发商有没有看中这片土地?

李培明:当然会有,但市领导的意识非常清晰,在整个白马湖区域,在没有完整系统的、高品位的建设规划出台以前,零敲碎打的开发是不会做的。所以,这些年的建设高潮过后,春晖周边还是原来的乡村风貌。

教育家:昨天我们在图书馆有一个感受,里面的历史书特别多,《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全套。另外钱穆的《国史大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近年出版的史学名著都有。历史书这么多,会不会是个人偏好,因为李校长您是教历史的,另有一位陈副校长也是教历史的?

李培明:我想是一种巧合。图书馆的购书我没有系统考虑,但是有些书我看到了会点单。比如说《万历十五年》。另外,这与图书馆的老师有关,他们出身专业,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家:昨天问一位老师,为什么没有学生偷偷下湖游泳,湖边没有栏杆。另外,从风水上来讲,山川秀美出才子,白马湖边的象山如此柔美,上虞当然是出才子的地方。那么,是不是因为上虞的学生比较听话?当然,上世纪初出了那么多革命党人,也许是因为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李校长:这与下不下湖游泳关系不大。地貌、地脉对人的性格养成的确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表面的。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及表现程度更多地决定于其内心的理解和时势、环境的变化。

教育家:王国芳老师给我们一个资料——2012暑假《教师读书心得专辑》,里面的读书笔记都是手写或复印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

李培明:我觉得,对教师而言,读书应该是一生的事情,尽管老师是知识份子群体。但是,谁敢说我们的中学教师都喜欢读书?不见得。为什么会要求手写,是不希望老师在网上去复制、粘贴,写一个读书心得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教育家:春晖教师的传统是“教学相长,德才并美”。那么,春晖中学对于“教师成长”是怎么做的?

李培明:在过去的“学科建设”中,一是有集体备课,二是教师之间的互补与成长。今后还是要回归和聚焦到课堂,当前的高中教育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关注分数高于关注人,因此我提出“人文课堂”,突出教学中的人文性,人文课堂并不是人文教学或者人文讲座,而是指作为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所应有的一种目标价值、课堂特征和教学特征。关于“人文课堂”我写过一篇短文,你们可以到学校网站上看。

教育家:的确,真正的名师不是只能培养出高考状元的老师,还应该像当年白马湖畔的那代名师。今天,我们听了金老师的诗词课,课堂上也有超越应试教育的地方,多了一些审美的内容。

李培明:这样的语文老师在春晖是很多的,正在教高三的王家明老师也很有个性。

教育家:谢谢李校长接受采访,这几天来我们收获很大。

李培明:你们在学校呆了三天,作为与教育相关的媒体,你们觉得春晖中学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可留下一些宝贵的意见,作为旁观者,也许看得更清楚。

教育家:如果有不足的话,也就是高考“指挥棒”,让春晖的教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

李培明:除了这个大背景之外,还没有更细节的、日常工作方面的不足?

教育家:李校您太谦逊了。其实,也就是学校的音乐和美术教育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扬。丰子恺、李叔同等文化名人都是春晖的宝贵资源,但由于高考压力,以及春晖美术、音乐学科的师资不足。当然,这可能是没把初中教育纳入的原因。艺体教育、音体美都需要幼功,需要从小抓起。

但是我们相信,春晖中学的艺术教育将来一定会复兴。虞舜的《韶乐》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上虞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资源。

猜你喜欢
春晖教育家中学
水木荣春晖
教育家与儿童
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给父母的赞歌
在多解中学创新
津派教育家成长
吴春晖藏石欣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