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诗打开学生眼界

2013-04-10 20:47杨帆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面朝现代诗海子

本刊记者_杨帆

用现代诗打开学生眼界

本刊记者_杨帆

打破“读不懂”的成见

干国祥老师给高二学生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开始,为了将学生带入本诗的诗眼,干老师和他们一起做了个词语游戏,让学生们联想什么是“快乐”,“天堂”、“网络游戏”、“睡觉”、“吃东西”,什么样的答案都有。紧接着,又让他们联想什么是“幸福”,伴随着对这首诗的诵读,让学生们初步领略了它的情感基调。

应该说,这样的开场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在文字实录里就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兴致被撩动起来。然而,通过他们所描述的“快乐”和“幸福”,你又会感受到一种唐突,从世俗的学习生活节奏中来到诗歌面前,大家表现得措手不及。

所以,当干老师继续问学生关于这首诗的问题,隔阂感就显露无疑了,学生都说读不懂这首诗。读不懂,是现代人对现代诗的一种普遍心态,不光学生如此。干老师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而对这样一首古诗,大家却能照单全收。干老师顺势说:“这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诗你也能读懂,请问,哪一句你能读懂?”学生们噼里啪啦地一句句念出来,

因为没有一句像解读古诗一样,需要了解一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这样一首用现代语言写成的诗,只是“连起来就读不懂了”。

而连起来读不懂,就是说不知道一首现代诗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意思,现代诗的确不像古诗那样看起来工整可亲,但像《尚书》那么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都可以凭借音韵、训诂弄懂每一篇文章的意思,对于一首不需要查字典的现代诗,为何又觉得生僻?

很显然,现代人离现代诗已经很远了。不关心、不了解,成了现代人对诗歌的一种普遍情绪。而每当媒体向我们渲染一些“口水诗”和“梨花体”,我们又会义正辞严地指责这个时代的诗人堕落了。然而稍微留意一下中国当代文学史,会发现许多与海子同时代的优秀诗人,譬如杨键、柏桦、于坚、韩东……只是,他们的诗歌没有被房产商用来做广告罢了。

现代诗的阅读困境也在干老师的课堂上展现了出来,他用“哪一句读不懂”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破除了那种“读不懂”的观点,让人兴叹。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可以带学生去感悟其他的当代诗人,以打开学生的眼界,而不仅仅是海子。

譬如对“周游世界”,干老师也讲到了行吟诗人,他讲绍兴的一个行吟诗人拒绝使用现代的交通工具。可是为什么不趁机讲讲荷马呢?一个盲眼诗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他怎样越过一条河流、行过一个城市,去给酒馆里的醉汉们讲阿喀琉斯的故事。或者谈谈李白,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踩着谢公屐在青城山拾级而上,唐朝的深山,一定比现在清幽得多吧?或者就讲海子,他只身前往戈壁,在空旷中的一块大石头上躺下,给“姐姐”写诗,那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自由,何等的美?

诗歌最珍贵的是它的想象,读诗最宝贵的是通过诗人的想象把自己放到梦幻的海洋,去体验那种美好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怀。这样的发散,难道不比一个没有什么具体性可言的绍兴诗人更迷人?

支离破碎的句子

只是,课堂对一首诗是有限制的,我们国家的课堂尤其如此,老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们普及阅读方法,传授解题思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孟子到鲁迅。那日复一日的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们在面对一首诗歌时,依旧跳不出非诗的条条框框。

干老师的课堂设计,也基本上是按照固定思路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本堂课的题目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而看完整个实录,却发现它讲的其实是幸福,海子和他的诗,不过是幸福的注脚罢了。课堂一开始,幸福的字眼就被提了出来,此后干老师让学生一遍遍读诗,带着他们一句句解诗,好让他们领略其中的幸福与不幸,领略诗人的幸福和他者的幸福。于是整首诗笼罩在幸福的氛围里,都不用去数一下这个词到底被提及了多少遍。

这个过程中也有极为精彩的段落,讲到“幸福的闪电”时,干老师说:“(海子)被幸福的闪电击中,他明白这一切,他赶快写下,给每一个亲人,然后我们就成了他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超越时空与他通信。”超时空地将诗人和在座的学生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时的干老师,就像一位天马行空的诗人,将这首诗复活了。

只是后面为了贴近学生,他又讲到麦当劳和天堂游戏的例子,使原本可以产生质变的课堂回到了起点。

面对一群高中生,是不是非得用“幸福”来阐释这首诗呢?我们是不是低估了他们的感受力,反而使自己在这个词眼上匍匐不前?笔者去参加一个诗会,一位与海子同时代的诗人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他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意象,实际上所象征的是坟墓,是死亡意识,也正是所谓的诗谶……

稍微留意一下中国当代文学史,会发现许多与海子同时代的优秀诗人,譬如杨键、柏桦、于坚、韩东……只是,他们的诗歌没有被房产商用来做广告罢了。

也许,这位诗人的解释在课堂上恐怕是行不通的,不言而喻。

而本堂课的末尾,海子的不幸也被提了出来。不知道学生们能否接受这样的落差,与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起来,这是多么地格格不入。一首诗在一节课堂上变成了一连串支离破碎的句子,变成一种非诗的语言组合,变成一种单纯的解读,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干老师也只能重复所有语文老师都要重复的方法:“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下。”

撕掉课本

我们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里每次都写着: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歌除外,我们煞有介事地学习了12年的诗歌,到头来却受到当头一棒,仿佛是命题者因怀疑阅卷老师对诗歌的感悟力而出此下策。

我们都知道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小时候也曾被老师叫起来阅读其中的段落,我们知道,海伦的老师会领着她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如今像这样的教育方法依旧印在课本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有些老师讲这篇文章讲了一辈子,也不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去感知课堂外面的东西。

我们把课本里的故事变成了有待重复的知识,把文章里的知识变成了试卷上的答案。而即使学生的古诗文题解得再好,即使他们在作文里考证出牛顿穿的是42码的鞋子,离开了教室,他们依旧像什么都没学过。

课堂失去了它本应有的鲜活,不唯诗歌课如此。诗歌和诗歌课,非得成为这个样子吗?

“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心灵来理解这首诗,因此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差别,有些会激情,有些会深情,这没有关系。这首诗是一个起点,了解现代诗真的那么难吗?”

这是干老师在课堂结尾留下的一个问题。

这首诗的确是一个起点,这堂课也是,它打破了那种“读不懂”的看法,如同推倒了挡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人与诗之间的高墙。接下来怎么做?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约翰老师讲诗歌时让学生撕掉诗歌课本《导论》,批判权威的做法或许极端,但在我们如今这些了无生气的语文课上,这样的做法不妨一试。

须防范的是,老师们只是在行为上模仿约翰,而不是像他一样思考诗,思考怎样给学生们讲好一首诗。

猜你喜欢
面朝现代诗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面朝大海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