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

2013-04-11 08:26厉丞烜张朝晖王保栋王宗灵陈力群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入海排污口海域

厉丞烜,张朝晖,王保栋,王宗灵,陈力群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青岛 266061;2.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 北京 100860)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

厉丞烜1,张朝晖1,王保栋1,王宗灵1,陈力群2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青岛 266061;2.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 北京 100860)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和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在具体分析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明确指出应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着重阐述了沿海产业结构优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技术、污染物入海排污口设置和入海排放管控技术、重要海洋生态区域选划与保护技术、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技术研究,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服务。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明确要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皆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沿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给近海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质量开始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1]。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十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程度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支撑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3]。

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和探索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省时明确指示 “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温家宝总理在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要求 “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 “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李克强同志在关于海洋工作的批示中指出:“海洋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国家海洋局积极倡导、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4],沿海各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内容、模式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坚实的基础。

海洋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划体系初步建立[5]。规划立法工作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已出台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海洋领域规划已成为国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国家 “十一五”规划纲要单独成节部署海洋工作;2010年,国家 “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线的海洋工作百字方针;2011年,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单独成章提出海洋事业发展的任务部署。海洋规划体系日趋完善。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首部统筹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201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等多部专项规划出台,对重点海域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等重点领域海洋工作进行了细化和专门部署。

海洋环境保护理念贯穿整个工作[6]。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现长足进展,构建了创新型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210多处,面积达3.3万km2,占管辖海域面积1.12%,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组织实施了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已经开展的修复和整治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面积达28万hm2余。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着力开展重点海域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前期研究,探索海洋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加强应急管理积极稳妥应对各类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不断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为宏观调控服务的水平。

海域使用管理取得显著成绩[7]。《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10余年来,依法审批建设用海24.2万hm2,确权渔业用海160万hm2余,有效保障了国家重大项目用海和传统渔民用海需求。围填海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围填海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海域管理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域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作用,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3个国家业务中心、60个地方监管中心,对我国管辖海域实施了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监视监测,海域管理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全方位开展。省县两级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基本完成。

海岛保护与管理不断加强[8]。海岛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颁发了我国首个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外业调查圆满完成,对我国全部海域海岛名称进行了认定、命名、更名、注销等标准化处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钓鱼岛及其部分隶属岛屿标准名称。

海岛保护与整治修复稳步推进,两年共支持地方海岛整治修复项目20余个。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初具规模,海岛监视监测业务体系构建完成,初步实现海岛三维可视化管理。建设完成国家海岛监视监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初步实现海岛信息综合分析对比。

海洋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5%,以海洋高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实施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以及 “908专项”,围绕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战略利益拓展、提高沿海地区对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研发、转化和应用,有力地支撑了海洋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海洋文化建设蓬勃发展[10]。海洋文化建设以重大海洋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定期举办开渔节、世界海洋日、海洋生态文明论坛等多种活动,建立海洋学校、海洋观教育中心等宣传教育基地,借助拍摄海洋专题片等媒体宣传,组织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全民海洋意识稳步提高,优秀海洋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海洋文化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及建议

2.1 完善布局、优化结构,构建蓝色经济体系

随着沿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产业要素和人口加速向沿海集聚,石化、核电等重工业在沿海密集布局,部分沿海地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风险过大[1],必须积极加快 “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形成海洋资源能源节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区域特色与优势,培育和建设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优先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较少、综合效益良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支撑海洋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试点地区,努力培育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展新模式。

2.2 优化近岸、拓展远海,形成海洋资源合理开发格局

目前,我国海洋开发存在着 “近海资源开发过度、无序,远海资源开采技术能力不够、资源开发程度不足”的问题,亟须建立海岸带、近海及远海资源的合理开发新格局。集约节约利用近岸海洋资源,推广集中节约用海方式,实施围填海规模总量控制制度,提倡突堤式、透水式、离岸式或人工岛式围填海,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变传统分散、粗放用海方式,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实现海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加大无居民海岛使用管理工作力度,有力促进海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制定远海发展战略,拓展专属经济区、外大陆架、公海、南北两极发展空间,促进 “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防控结合、综合治理,打造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

李克强副总理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和改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实施渤海等重点海域海湾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超标入海排污口,优化排污口布局,实施集中深海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和海洋倾倒废弃物管理,治理海漂垃圾。制定实施海洋环境监测评价规划,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大力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与规范化建设管理。积极开展受损海洋生态区域的整治、修复。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发布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名录,保护重要湿地、自然岸线和生态区域。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防治外来物种。提高滨海湿地、海岛植被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推进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及相关制度、标准的制定出台,以经济手段调控海洋开发活动,优化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网络、提升能力,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国家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开展全国海洋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建立海洋灾害评估体系,提高减灾防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完善海洋环境突发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制定海洋突发污染事件监视监测与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海洋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开展海洋二氧化碳监测,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高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加强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扩大海洋预报服务覆盖面,积极推进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建设。

2.5 加大宣传、广泛参与,倡导和谐海洋理念,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弘扬海洋文化,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海洋生态环境科普知识,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营造公众亲海空间,培育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开辟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海洋的综合认知,转变 “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结合上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3.1 沿海产业结构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效应评价技术

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皆不尽然相同。沿海地区所产生的 “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途径流入近海,影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 (尤其是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根据 “三废”排放情况,工业废水、废气占全部污染物的50%左右,第二产业对环境压力最大。目前,沿海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影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10]。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海洋产业发展对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依赖性强,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当前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此,迫切需深入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协调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海洋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研究皆表明海洋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11-12]。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存在产业结构效应,在强调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可以忽视生态环境的发展[13]。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海洋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适应性与不相适应性,以及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海洋产业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不同步问题。具体来说,以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测量模型为基础,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潜力的角度构建反映海洋产业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并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角度构建反映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构建海洋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评级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构建两系统的协调度测量模型,分析区域性海洋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不同产业聚集度、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与近海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的近海生态环境效应,为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对策依据。

基于沿海产业结构优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技术研究,可为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例如,制定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时,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积极扶助有市场潜力而又能节约资源与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对于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关闭。

3.2 污染物入海排污口设置和入海排放管控技术

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源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直接排放、河流携带和大气沉降等方式输送到海洋,严重影响了近岸海洋环境质量,成为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根据年际监测结果[1],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扭转,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从 “十五”末至 “十一五”末,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的1.8万km2扩大至2.3万km2,重度污染海域面积从2.9万km2扩大至4.8万km2;主要陆源排海污染物总量不同程度增长,“十五”末到 “十一五”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总量分别增长了73%、21%和870%。河流携带大量污染物入海导致河流入海口海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入海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活废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沿海工业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低,入海排污口不断增加且设置不合理,污染物在近岸海域的累积致使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容量压力增大[]。

针对目前我国入海排污口设置缺乏科学而统一的技术论证和审批监管规程、直排海污染源分布、排污状况及污染环境效应不明确等问题,重点研究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与实时监管技术,具体研究制订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污方案优化技术导则、混合区划定技术导则,制订入海排污口设置-审批-监测-考核的监管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建立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加强沿海排污口管理,为减轻海洋污染和实施总量控制提供技术保障,提高我国直排海污染源与入海排污口环境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与实时监管技术研究包括:

(1)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放方案优化技术研究。研究损害污纳海域生态健康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海域容量的限制因子,研究不同排放方案 (近岸和深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从规划相符性、资源可持续性、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工程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等方面,系统提出入海排污口选址及排放方案优化的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方法。

(2)入海排污口/污染源直排海混合区划定技术研究。研究入海排污口/污染源直排海混合区控制污染物的选取、主控污染物混合区大小的确定原理与方法,针对混合区制订生态补偿方案与风险防范措施的原则与技术方法,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纳污海域特征的直排口入海混合区划定技术规范和对应的控制标准。

(3)制定入海排污口监管工作规程。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和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放方案优化技术导则、混合区划定技术规范为依据,以排污口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制订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批-监测-考核的监管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和方法。

(4)提出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方案。开展不同类型直排入海污染源、入海排污口特征以及受纳海域环境特征调查研究,构建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数据库。

基于污染物入海排污口设置和入海排放管控技术,可有效实行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根据海洋区域自净能力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区域分目标体系,建立成分及浓度控制体系;控制排放入海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速度;加强对企业和市政向海洋排污的监督和控制,做到达标排放;研究近岸海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对策,建立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开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污染物入海排污口设置和入海排放管控技术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入海污染物控制和管理措施,是减少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为科学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合理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规划和减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区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保障,对今后改善和保护海洋环境、协调和促进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3 重要海洋生态区域选划与保护技术研究

近年来,沿海地方尚存在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轻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轻视入海污染源治理;重视滨海工(产)业园区建设,轻视海洋生态整治修复的现象。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主要呈现的特点如下。

(1)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009年未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超过14万km2,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受损海域面积超过4万km2,近岸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15]。

(2)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尚不健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足。海洋保护区布局不尽合理,保护区面积只占管辖海域的1.12%,内水及领海面积的8.8%。海洋保护区管护能力不足,部分珊瑚、海草、鱼类、哺乳类、鸟类等海洋物种栖息地仍受到威胁。

(3)自然岸线未得到有效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2%;侵蚀海岸总长度约3 200 km。

(4)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生态安全面临威胁。2002年,我国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分别减少了73%和80%;2007年滨海自然湿地面积比1975年减少了65万hm2。2009年,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和不健康比重已占76%[16]。

(5)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应急能力不足。2000年我国发现赤潮23次,面积约1万km2,到2009年达68次,面积约1.4万km2。整体看来,近岸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和新的挑战。

基于当前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加强对海洋生态重要区域 (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监控区、海洋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渔业水域等)选划和规范化保护管理技术探究意义重大[17],具体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评价与生态重要区域选划评估技术、海洋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规范化建设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海洋生态红线选划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大范围推广与应用经实践验证具有较好效果的成熟技术模式,为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安全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评价与生态重要区域选划评估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近岸重要海洋生态区域环境监测评价体系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完善的现状,具体研究能反映近海环境压力及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框架。以《海水水质标准》为依据,建立近岸海域水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表征方法、健康状况等级划分方法,建立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针对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结合海域环境背景状况,研究富营养化指数等级划分及评价方法,提出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表征方法;基于近岸海域各生态环境要素评价结果,研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的计算方法,开展海洋生态红线选划评估方法研究,建立海洋生态重要区域综合选划评估方法,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海洋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规范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海洋保护区布局、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效果、规范化建设等问题,在综合分析与评估海洋保护区保护现状与空缺的基础上,探究海洋保护区网络构建与优化技术,研究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与自然遗迹的空间分布格局,评估我国现有海洋保护区网络设置成效及其空间布局合理性,探讨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构建与优化方法。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不同类型保护区分类规范建设关键技术,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集成研究不同类型海洋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构建海洋保护区空间优化布局与规范化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海洋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实现保护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针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落后、投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具体开展重要海洋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技术方法及示范,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收益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成本,建立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技术,提出促进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手段。开展重要海洋物种资源价值评估技术方法及示范,以重要海洋物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价值,建立海洋物种资源价值评估技术,评估重要海洋物种资源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和贡献。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技术体系和方法,开展重要海洋生态区域生态多样性价值评估,为制定完善生物多样性经济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3.4 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技术研究

我国不仅有960万km2的陆地国土,而且还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18 000 km的大陆岸线、14 000 km的岛屿岸线,6 900多个500 m2以上的岛屿 (不含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所属海岛)[18]。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热潮持续升温,重海洋开发利用轻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比较薄弱,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是加强国家海洋软实力建设、实现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了解、掌握和分析评估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现状,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技术研究,为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技术研究首先需基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指标体系是为反映公众在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及各层面上的类别及数量差异,根据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经操作化而设计出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代表性的一系列测量题目。设计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区分公众在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的不同类别及不同程度的差异,描述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从技术上实现对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评估,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指标体系建议采用多级分解、计量化的方法,即每项最终指标都给定分值区间,通过各级指标加权汇总,形成上级指标乃至总指标。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指标的建立通过收集测量题目、定性研究、设计指标架构与题目、题目测试与修订、指标加权、问卷加权等步骤,形成最终指标题目,并制作出最终的标准化问卷。

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评估技术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两方面。问卷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和调查员实地调查两种形式进行。网络调查是开设民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可采用有奖问答形式进行。实地调查是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实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深入到农村、社区、城镇等社会各层面,采用街头访问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大额的调查样本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统计分析纸质问卷数据和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数据合并后形成的基本数据,利用SPSS中的Summarize模块统计被试者基本情况及各题目各答案的百分比,运用Compare Means和GLM模块分析各要素与性别、年龄、城乡、收入、职业等的显著性关系。调查内容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设计,题目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从公众生活角度出发设计,主要包括对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参与意识、行为意识、道德意识、资源有限意识与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等内容,分析评价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其中,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方面。基于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调查情况,提出评估方法,设计开发标准化的调查与评估程序,为掌握社会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4 结束语

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切实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决策,将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着重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发挥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支撑作用,为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海洋生态和谐美好注入强劲动力。

[1] 国和会“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课题组.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1(B01):46-54.

[2] 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3] 刘家沂.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9(10):68-74.

[4] 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6).

[5] 王殿昌.做好政策法规与规划工作 保障海洋事业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2):19-21.

[6] 李晓明.坚持陆海统筹 打造生态海洋环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4):23-25.

[7] 于青松.开好头起好步谱写海域管理新篇章[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4):18-19.

[8] 吕彩霞.贯彻落实三个六讲话精神创新海岛管理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4):20-22.

[9] 石青峰.立足海洋 服务社会 为海洋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4):64-66.

[10] 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 王文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1(16):25-34.

[12] 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13] 王淼,胡本强,辛万光,等.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6.

[14] 杨崇豪,赵丽敏,刘秉.粉煤灰调理自来水厂排泥水污泥的比阻[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1):56-58.

[15]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2003-2009.

[16]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深度报告[R].2011.

[17] 苏纪兰,黄大吉.我国的海洋环境科技需求[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5):44-46.

[1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R].19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106071);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 (201250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GY02-2011T01)资助.

猜你喜欢
入海排污口海域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遗落海域
直击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十四五”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河南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布设研究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河南省2014年入河湖排污口数量
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