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造物艺术的材质观念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2013-04-12 00:02王兴业WANGXingye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造物材质民间

王兴业 WANG Xingye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411104Xiangtan,Hunan)

一、引言

物质材料作为人类造物的基础,是造物活动中必须考虑且需要认真对待的要素,造物的形态最终都要依靠材质来表达和呈现,可以说“设计离开材料工艺的支撑,将失去物化的可能”[1]。

人类文明伊始,先民就以最普遍的材料——石、木、泥土等来制作生产、生活必需的器物,获取了改造自然的力量,因而延伸了自身的能力。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陶器的发明揭开了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开端。人们利用自然界中的黏土经水调和之后所具备的延展性,以比加工石材更为轻松的方式获得耐久的器物。先民们以黏土堆积塑造出器物外形并围合为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而成陶器。由于经高温烧制后的陶器具备较高的硬度,就可以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致密不漏水、耐火烧、经久耐用的各式用具。应该说这是人类发现材质特性,充分利用天然材料的一次伟大尝试(因其廉价易得,时至今日,陶制器皿依然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尔后,造物技术不断发展。随着人们造物活动的不断加强,物质材料的特性也就不断地被发现并被加以利用,如竹木柳藤、葛麻皮漆以及各类金属等都陆续成为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重要材料。

材料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材质的开发利用直接反映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设计与材料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材料的特性使相应的‘造物’技术和技艺的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符合材料特性’的种种造型语言”[2],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是以材料的名称来划分人类的物质文明史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

二、就地取材、量材加工,因材施艺、物尽其材的民间造物观念

传统的造物设计都是要以材质作为基本视觉呈现语言的,对待材料的态度是造物设计的一个重要命题。日本著名的民艺学家柳宗悦在他的《工艺文化》一书中说道:“材料是天籁,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3]。恰当的材料再施以合适的工艺才能使造物具有优良的功能。各种材料本身各具特性,需要施以不同的工艺手段,才能发挥材料的特性,显现出材质之美。材质直接关系到器物的功能与审美。人利用双手去接触材料,用心去感悟、探究材料的性能、质感、特征,扬长避短地按照其性能制作合适的器物。“必须承认,在民间艺术里,人们的审美愉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在处理物质材料上所展现出来的技艺,是那种工艺性的匠心和技巧所引发的欣赏和愉悦。”[4]民间的造物是一种在与自然非对抗性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活动,而所追求的是造物的坚实与耐久。它在体认自然材料特性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巧妙的加工,较少过度的修饰雕琢,始终遵循着比较健康的发展路线。

1.民间造物艺术观念注重对材质自然特性的善加利用

民间造物观念中重视利用器物材料的天然属性,通常取材于自然物并顺应材料自身的规定性,在利用材料的实践过程中探究材质特性,讲究理材和因材施艺、注重保存材质的自然美感和特征(质美),扬长避短地施以多种工艺,这使得中国民间造物展现出自然天真、素朴大方的美感。如民间造物中的草编、竹编、藤编、木石砖三雕、面塑、雕漆、油纸伞、泥塑、竹刻等,从工艺的名称就可见天然材料因素对民间造物的制约。民间造物的材质观念要求工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顺应自然的合理选材和用材。《考工记》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要求工匠制作器物时,要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材料,这是我国早期造物活动中对材料利用的重要思路。书中关于矢人造箭就有这样的记述:“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意思是说凡挑选箭杆,要选天生圆形的;都是一样圆的,就选分量重的;分量一样重,就选竹节疏的;竹节同样疏的,就选栗木色的[5]。又说,“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6]。所谓“材美”,就是肯定了人对材料质地的选择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而主动地去顺应和利用材料的适用性,并施以“巧工”,以制造出良器。“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7]。对材料特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制造实用良器的前提,所以要求“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檀宜作辐,榆宜作毂,此其正法通率也”[8]。

如上所述,民间造物的材质观念注重先理材,以顺应材料的特性,如陶瓷工艺的行话“一火二土三细工”、“石雕口诀‘质、纹、形、刀’说的是石雕艺人拿到一块石料以后在处理上有几个过程:‘识质’就是认清雕刻材料的质地;‘辨纹’就是辨别材料的纹路;‘研形’就是要想好怎样安排作物的位置和形象;‘着刀’就是最后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加工技艺,成就最后的造物形象。”[9]都是这一民间造物材质观念的表现及归纳。施展技艺的前提是顺应自然特性,自然材料的重要性排在了工艺技术之前,因为材质可以直接影响造物的性能、决定了何种造物方式的选择。南方常见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就是实现了对木料的良好利用,干栏式吊脚楼修建就地取木石,以粗壮的桩木为基础,以穿斗木构架,上架大小横梁,组合为建筑框架,木构件常以预制方式制作,现场拼装,梢凿榫头坚固,上覆屋顶。适合于水泽地带、多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施工迅速,经久耐用。总的来看,在选材上,民间造物一般使用极为普通的土石、竹木、棉麻等简单自然材料,或顺应材料特性,制作朴实无华的日用品;或采用就地取材,粗料细做的手法制作适用兼具美感的器具。

2.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民间造物艺术材质观念

民间造物还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物产,以节约长途运输的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我国众多著名工艺造物中心都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呈现着典型的地域性特征,这在时代的条件下是一种必然。如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是利用当地的优质瓷土、周边丰厚的林木以及便捷的水运交通兴盛起来的。民间造物材质选择虽有些精度不高、不甚优美,但却适合了小农生产的实际情况,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器具都取自生活中最易得到的材料,稍作加工即可使用。如滇西世居少数民族——怒族、傈憟族、独龙族民众都善于选取当地盛产的竹子,并根据竹子特性量材加工,制作多样化的器具,如将竹根制作成酒杯、利用粗大的竹节制作成储酒的器具,甚至生长弯曲已难成材的竹节也被利用制成竹节酒壶,这种竹节杯“利用山野竹林中天然弯曲的竹节,将其首端竹节削出斜口,作为酒壶的流口,中间弯曲的一节两侧挖空,唯留一提梁为壶柄,流口打通竹节,做通道,第三节保留竹子的自然形态,作为壶身,极富野趣……”[4]159竹节杯形态无规制,充分利用竹子的自然长势,生动自然,具有天籁之美,从中可见民间造物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物性的观念。在我国的椰子之乡——海南,当地民众很早就发现了椰壳质地坚硬,水浸不腐,轻便易持的特性,便用它来制作水勺、饭碗、汤瓢、酒杯、水果盒等生活用具,后又将其与其他材质结合,采用镶锡、镶银、贝壳镶嵌等制成供欣赏的椰雕工艺品,广受欢迎。

因材施艺、物尽其材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材质特性的重要方式。如我国北方著名民间瓷窑——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中,因其胎泥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制瓷艺人们便巧妙地运用材料,创造性地在瓷胎外部涂抹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炼的“化妆土”,在“化妆土”上进行装饰之后烧制,既节约了细料,又取得了较为精细的效果。有些艺人还有意识地利用较细化妆土的涂刷与未被覆盖的胎体本色的部分形成粗与细的对比,加上手工加工的痕迹,使得瓷器表面丰富耐看,表现出材质运用的高超技艺。同时,民众在因材施艺的过程中还练就出高超的技艺。单就民间制瓷的施釉来看,就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 、喷釉、轮釉等多种方法。而传统木质家具制作“框料腿料选硬料,镶板花板选软料。坐具必选硬木做,柜橱要选材质好。先选面料和腿料,柜门屉面留好料。侧面背面搭配做,内框底板剩余料”[10]。工匠根据具体的用途对木料进行甄别,做到了因材施艺和物尽其材。这种造物观念在房屋建造上也有体现,许多看似无用的小块木料,也会被工匠巧妙的胶合、拼接为可堪大用的建筑材料,拼接的缝隙以灰料填充找平,披麻捉灰后上油漆彩绘,既防蛀又美观。与此同时,材质特性的规约也促使工匠进一步提高技艺,营建、雕刻、织绣、印染、扎制、画绘等民间技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可见,在民间造物过程中,民众总是发挥着聪明才智,把材质的特性不断发挥和延展,以实现造物宜人的目的。材质的普通(甚至低劣)不但没有制约民间造物的发展,反而不断激发了民众在“限制”中的创造力,激发了他们的技艺潜能。这种在束缚中的突破和创造更显珍贵,因为它推动了民间造物时常呈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状态下的自由之美。

综上所述,民间造物努力实现材料与功能、造型、结构、色泽、质感、装饰等因素的统一,讲求的粗料细作的巧思,拙中带巧的意匠,朴素恬淡的美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来适应生活的需要,对材质特性的熟稔把握,于限制中的不断创新,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三、民间造物艺术的材质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设计史与现代材料发明史是同步的;设计分割演变与不同特性的材料更新换代休戚与共。”[11]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的进步、加工技术的提高、设计手段的多样对现代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材料及相关材料加工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设计师的设计表现空间,带来了新的设计表现语言、新的设计表达方式和新的设计方法。如1851年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大胆使用玻璃和铁框架,采用预制组装的方式,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建筑面积达7.4万m2的博览会场馆“水晶宫”(Crystal Palace),正是借助新材料和新工艺,“水晶宫”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新材料、新工艺带来的不仅仅是设计手段的更新,更带来了设计思维的转变。如材料科学在二战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聚氯乙烯、ABS这类材料的发明和在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使得造型更为自由,样式新颖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如被称为“民主材料”的塑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塑料材料的性能多样,可以利用挤压、延伸、热塑成型、吹泡、发泡等方式进行加工,而受到设计师们的广泛喜爱,加上价格低廉等优点,让塑料在很短的时期内取代金属成为日常用品和众多工业制品的首选材料。总之,新材料极大地改变了现代设计的面貌。

1.民间造物艺术观念中的材质选用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设计中,对待材料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设计计划、设计目的、设计成本、设计服务对象等诸多因素,而非一味地去追求豪奢新奇。包豪斯时代,众多设计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坚固耐用的产品(如建筑、钢管椅、台灯等)服务于并不富裕的社会中下阶层,而不是纯粹为了刺激消费和牟利,这也反映出现代设计的人本意识。民间造物的材质观通常以司空见惯的材料,加以或巧妙、或随性的应用,并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较好地实现了设计的目的。如从民间蓑衣的制作来看,所用粽叶的选择根据雨水多少、背阴与向阳条件下粽叶的大小、软硬程度、含水率、晒干后的收缩率等因素来确定。“蓑衣的制作过程中间,怎么样使蓑衣更合理、最符合人体,在蓑衣的上下节之间、领子之间、和弯腰插秧时两片之间、缝与缝之间的关系,包括缝制用的棕绳等等,都有很多的考究。中国历史中很多器物如果从当年使用的原理这种角度去考量,实际上有很多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是极有价值的。”[12]

对新材料的选用是技术进步的标志,多样化的设计材料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材料是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它具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具有商业价值。但目前众多厂家对新材料的选用,很多时候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选用价格高昂的材料也仅仅成为提高商品价码来获利的商业手段。如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十分流行精装书,不考虑市场接受程度和针对的消费群体,许多书籍都使用高档纸材,采用复杂的印刷工艺,这无疑抬高了书籍的售价,让许多爱书之人望价兴叹。事实上,设计制作中对材料的选用,不见得是非要豪华、新潮,关键是适合。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为酒鬼酒设计的容器包装,酒瓶形体结构、装饰线条、肌理变化都是根据麻袋演变而来的,质朴天真。整体瓶形是扎口的麻袋造型,瓶体采用湘西土陶工艺烧制而成,颈部系以天然的麻绳,酒标采用中国传统红纸,上印“无上妙品”书法字体,一切浑然天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湘西丰富神秘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环境特色。造型独特,古朴自然的酒鬼包装打破了高档白酒瓶体及包装华丽的特点,赋予了酒鬼酒一种亲切、温馨感,这与包装材料的恰当选用密不可分。从材料来看,酒鬼瓶身不是酒类包装容器常用的清澈透明的玻璃,也不是典雅光滑的瓷质,而是采用不加雕饰,自然粗粝的陶质,整体古朴的色调,实现了对“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经典性诠释。

2.民间造物艺术观念中对材质人文特性的发掘及启示

物质材料除了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韧性等实用功能属性之外,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层面上与人发生着深刻的联系。物质材料所具有的形态、肌理、光泽、质感等特性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材料搭配组合、材料质地的表现效果以及物质材料与人文环境间的有机联系等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民间造物的选材用材中,除了立足实用之外,还融入了人文情感与人文意识,实现了技术、材料、人文等因素的组合,这是值得现代设计学习的,可以启发现代设计更加主动地考虑使用者的感受,以材质为载体,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中的复古风就突出表现在对自然材料的优先选用上,提倡使用对环境没有污染或较少污染的自然材料,如竹、木、布、大漆等。同时,现代设计对物质材料的选取与使用已然超越单纯的形态、质感、肌理等外在表征,更加重视物质材料之于人的感受,注重材料与使用者、使用环境的关系,注重以简约的形式发挥材料本身的美感,制作的产品力求不失材质的本性,这与民间造物的材质观的主张异曲同工。如民间造物观念在材料的选择上,遵循应天时与合地气的原则,常选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木材。长期的农耕劳作实践,使得民众对木材的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木材易取用、易加工,性温而坚专,曲直有度。人们又依据不同的土质、气候等所造就的木质密度、韧性、色泽不同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建筑、交通、农用器具、生活实用品等不同器物的制造上。同时,木质器物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的艺术特征,表现的是人世的生活气息。台湾学者汉宝德曾指出,“中国人选择木材不是为了省钱,不是因为技术上的落后,只是代表一种价值观……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起永恒还要重要”[13]。造物的选择,不仅仅是结构形式具体化的需要,选用有“生性”的木材也体现着国人的生命观照和人文情怀,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了不息的生命。

在现今极为丰富的物质材料中,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注重其人文特质,力求赋予材料以生命力。民间造物在这一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经常采用的天然材料凭借独特的触感和质感,以其丰富性带给人以情感的共鸣,适应了人的天性。“在民间工艺造物中民众对材料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一个充满传统思维观念、人文意识以及情感和伦理色彩,并在科学理性意识中反复陶冶的认知结构。它既不完全遵从科学理性,又不完全寄于人文观念当中,在民间美术工艺造物中具有显著的特征。在民众获取和利用材料的过程中,常以人文意识为精神核心,以科学理性为认知手段。”[14]就地取材,不拘细节的材质观还体现着的是民众的真挚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朴实的材质中包含了浓浓的真情,这些情感因素与材质一道,抚慰民众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发掘物质材料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实现造物宜人的目的,是民间造物与现代设计的一致追求。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经历了严重的能源危机,经济低迷,人们都生活在焦虑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无印良品在日本出现并广受欢迎。为了环保和消费者健康,无印良品主张使用环保再生材料,并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状态,规定许多对环境带来损害的材料(如PVC、特氟隆、甜菊、山梨酸等)不得使用。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无印良品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法和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15]。其所选用棉麻等普通的材质,辅以精良的加工,生动呈现了素朴材质中的设计意趣。无印良品的成功,离不开对温润宜人材质的选取,以简洁无饰的手法保留了材质本色的同时,却赋予了材质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其产品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和触觉体验,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四、结论

民众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将情感成分注入造物设计的进程中,用普通、廉价的材料制作成生活中的器物。它讲求功能、结构与材料的相宜,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民间造物中没有出现如封建社会后期宫廷造物般的繁缛装饰和技艺炫耀,原因就是民间造物忠实于材料的本性,充分发挥出材料的肌理美和材质美,技艺的施展是以材质为本体的,不惟技术主义,这样才能营造出质朴率真而具审美价值的用品。

民间造物的材质观启发现代设计对传统材料的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利用,结合现代新技术、新工艺,使之产生新意境,让它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服务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民间造物的材质观启发我们要将材料的“物性”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从材质的选取、质感的展现、材料的搭配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掘材料的视觉美感和触觉感受,共同营造可以影响人心理感受的材质的美感,并与设计的“意匠”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和谐的造物。

[1]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7.

[2]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76.

[3]柳宗悦.工艺文化[M]. 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4]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7-18.

[5]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

[6]考工记[M].

[7]米芾.砚史[M].

[8]王符. 潜夫论·相列 [M].

[9]王涛.民间技艺口诀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10]路玉章.中国古家具鉴赏与收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6.

[1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36.

[12]杭间.本土设计中的发现——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展”说开去[J].装饰,2007(6)38-41.

[13]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7-28.

[14]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12.

[1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9-240.

猜你喜欢
造物材质民间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衣服材质大揭秘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