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新华字典》第10版的例证、注音和体例

2013-04-12 05:58金欣欣陈悦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拟声词新华字典注音

金欣欣,陈悦

(1.商务印书馆 汉语出版中心,北京 100710;2.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

《新华字典》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用白话注释和举例的小型汉语语文辞书,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它对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华字典》的发行量已接近5亿册,其注释的权威与准确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所公认。

《新华字典》第10版出版于2004年1月,这一版是《新华字典》版本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在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等方面达到了这本字典的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贡献。我们拟对《新华字典》第10版的例证、注音、体例略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教。

一、例证

例证准确、精当,是这本小字典的一大特点。《新华字典》第10版在例证方面不仅继承了《新华字典》以往版次的优点,同时又有所提高,受到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肯定。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新华字典》第10版在例证方面有以下一些内容,或可做进一步探讨。现分述如下。

1.例证的增与删

(1)补充必要的例证

《新华字典》第10版的部分释文缺少必要的例证,还有个别例证有举例不全面的情况,似可略作修改。比如:

“脖”:“②像脖子的:脚~子.”按:建议补充一个例证“拿个长~儿的瓶子来”。这样可以避免读者误以为“脖”仅仅用于人体的部位。(36页)

[惨淡]:“1.暗淡无色。 2.指辛苦:~~经营.”按:第一个义项“暗淡无色”未举例,不易理解,建议加例证“天色~”。 (42 页)

“册”:“②量词,用于书籍。”按:建议加例证“一~书”。 (44 页)

“出”:“④产,生长:~品.这里~米.”按:例证建议补“这个县~了好几个状元”。另外,释义建议改为:“出产,产生。 ”(63 页)

“衰”(cuī):“①等衰,等差,等次,等级。 ”按:此义项没有例证,释文的“等衰”又不容易懂,建议以“等衰”作为例证,加注释“(等次)”。 (75 页)

“刀”:“③古代的一种钱币。”按:此义项无例证,建议加例证“~币”。 (87 页)

“噶”:“译音用字。 ”按:此条无例证,拟补“~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141页)

“货”:“③卖。”按:此义项没有例证,建议补上。(204页)

“牡”:“雄性的鸟兽,跟‘牝’相对。又指植物的雄株:~麻.”按:此条“雄性的鸟兽”义无例证,建议补“~牛”。 (344 页)

“肢”:“手、脚、胳膊、腿的统称:四~.断~再植。”按:“肢”也可指一些动物的腿,建议补这一意思并增加例证“后~”。 (623 页)

“质”:“④抵押,抵押品。”按:此义项无例证,建议补充例证:“人~.以宝剑为~”。(628 页)

(2)删不常用的例证

“戳”:“④(—子、-儿)图章:邮~.盖~子”。 按:“盖~子”为北方方言,似可删。(70页)

“富”:“②资源、财产:~源.财~.”按:“~源”这个例证不常用,建议删。要么加括注“(自然资源)”。(140页)

2.例证的选择

(1)例证的科学性

第10版个别例证的表述略嫌不够规范准确。比如:

“零”:“⑤温度表上的零度:~下五度”。按:“~下五度”建议改为“~下5摄氏度”。(302页)

(2)选取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例证

对例证的选取,应尽量选用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比如:

“须”:“②等待。”按:这个义项没有例证。建议补上。另外,此义项似可用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名句:“~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539页)

(3)例证的贴切

第10版的少量例证似略显不够贴切、准确。比如:

“跪”:“屈膝,使膝盖着地:~下射击.”按:“~下射击”建议改为“~姿射击”。(170页)

“涮”:“①放在水中摆动,略微洗洗:~~手.把衣服~一~.” 按:“把衣服~一~” 建议改为 “把毛笔~一~”。 (451 页)

“嗖”:“拟声词,形容迅速通过的声音:汽车~的一声过去了.”按:“汽车”建议改为“标枪”。 (457页)

(4)例证的简洁、顺畅

第10版的例证,在一些地方还显得不够简洁。比如,例证可以用一个词说明问题的,有时候会以短语的形式出现;用短语可以说明问题的,有时又会以例句的形式出现。当然,《新华字典》包括第10版在内的以往一些版本,在这个问题上这么做,也是经过编纂者深思熟虑,有这样做的理由的。但是从现在读者的情况看,让例证更简明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另外,第10版的少量例证略嫌不够顺畅,似也值得进一步斟酌。比如:

“氛”:“气。 (引)气象,情势:战~.会场充满团结的气~.”按:“会场充满团结的气~”建议改为“气~”。(129页)

“懒”:“①怠惰,不喜欢工作((连)—惰):~汉.好吃~做要不得.”按:“好吃~做要不得”建议改为“好吃~做”。 (277 页)

“迫”:“②急促((连)急—):~切需要.”按:“~切需要”建议改为“~切”。 (379页)

“憷”:“害怕,畏缩:他遇到任何难事,也不发~.”按:“也”建议改为“都”。(66 页)

(5)例证与释文的用词重复现象

第10版的少量释义内容,存在释文的用词与例证相重复的情况。这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会在无形中减少字典应有的信息量,所以值得进一步斟酌。比如:

“坊”(fāng):“②牌坊,旧时为旌表‘功德’、宣扬封建礼教而建造的建筑物:忠孝牌~.贞节~.”按:释文与前一个例证都有“牌坊”,重复,建议删或改换例证。(124页)

“须”:“①必须,必得(děi),应当:这事~亲自动手.务~注意.必~努力.”按:释文中的“必须”和例证的“必~”重复,建议删或改换例证。(539页)

3.例证的注释

(1)部分例证的注释不够全面、准确

“搦”:“握,持,拿着:~管(执笔).”按:“~管”的注释“执笔”有歧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执笔:用笔写,指写文章,特指动笔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 ”(1747页)建议把“执笔”改为“拿着笔”。 (359页)

“银”:“③像银的颜色:~白色.~燕(喻白色的飞机)”。 按:“~燕”的注释不够全面,建议补充:“后泛指飞机”。(572页)

(2)部分例证的注释不够顺畅、通俗

“驾”:“①把车套在牲口身上:~辕.~轻就熟(喻担任熟悉的事).”按:“喻担任熟悉的事”,建议改为“喻做熟悉的事。”(217页)

“批”:“③(—儿)附注的意见或注意之点:眉~(写在书头上的批).” 按:“批”建议改为 “批注”。(370页)

4.难懂的例证应加注释

字典释文中的例证是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释义的内容,显然应以简明、通俗为宜。但是,有时候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字或某字的某个义项本来就不常用,那么例证也就难以做到通俗易懂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例证再做注释的工作。《新华字典》第10版对这一问题是比较重视的,做得也是比较好的。比如:

“藩”的释文中的例证“蕃衍”不易懂,编纂者以括注方式注明“逐渐增多或增广,现作‘繁衍’。”(121页)

但是,我们认为,《新华字典》第10版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修改的地方。比如:“揣”(chuǎi):“估量,忖度: 我~测他不来. 不~浅陋.”。 按:“不~浅陋”不易懂,建议加注释。 (66 页)“诞”:“②生日:华~.”按:“华~”不易懂,建议加注释。(84页)

“氛”:“气。 (引)气象,情势:战~.”按:“战~”不易懂,建议加注释。(129页)

“甩”:“②抛开,抛弃:~车.”按:“~车”不易懂,建议加注释 “(使列车的车厢与机车分开)”。(450页)

“篆”:“②书写篆字:~额”。 按:“~额”不易懂,建议加注释“用篆字写碑额”。(639页)

5.例证的位置与顺序

(1)例证与释义的对应

如果《新华字典》某义项的注释不止一个词,同时,例证也不止一个,那么要注意例证和释文的对应与顺序问题。比如:

“打”:“②12.通,发:~一个电报去.~电话”。 按:按照释义“通”和“发”的前后顺序,“~电话”应放在“~一个电报去”前面。建议改。(79页)

(2)例证的排列顺序

例证的排序问题多为辞书编纂者所忽略,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我们认为,即使不存在上述例证与释义的对应问题,按照一定规律给例证排序,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做不仅便于查找,全书的例证排列也显得整齐一致。

例证的排序,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似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先列出词(可按字数再分,两字在前,三字在后,等等),再列出短语,最后是例句。

第二,对于字数相同的词,似可遵循这样的原则:把“~某”例证排在“某~”例证的前面。比如:“界”:“①相交的地方:边~.~碑.国~.省~.”按:“~碑”似可放在“边~”前。 (234页)

二、注音

《新华字典》对字头的注音,向以准确、规范著称,第10版同样是这样的。但是,在对旧读、异读、生僻字、多音字的标注方面,还有少量情况值得进一步斟酌。现分述如下。

1.旧读的标注

旧读的标注也是《新华字典》的一个体例。个人认为,对某个字的旧读是否标注,也要从时代的角度重新考虑。如果是在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等内规定的异读读音,是值得标注的。 比如,“帧”现读 zhēn,不读 zhèng,这个“zhèng”值得标注,因为它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但是如果是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规定的异读,现在人们早已不那么读,再标注出来,只能是“存旧”,缺乏实用价值,建议不标。

(1)删不必要的旧读

“弛”:“(旧读 shǐ)”。 按:这个旧读是 20 世纪 60年代以前的老派北京话读法,现在即使六七十岁的人也几乎没有这样读的,实用价值不大,建议删。(59页)

(2)增加新出现的旧读

“凿”(záo):“③〈古〉器物上的孔, 是容纳枘(ruì)的。 ”按:此义项本读 zuò,《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年 12 月)规定“凿”统读 záo,所以“凿”此义项的zuò是新出现的旧读,有必要标出。另外,这个字条的义项②下的复音词[穿凿]情况同上,也建议增加旧读标注。(601页)

此外,212 页的“迹”字条,注音为 jì。 213 页的“绩”字条,注音为 jì。 均建议标注 “旧读(jī)”。

总之,我们认为,对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新规定的异读读音,有必要逐一标注。

2.字头的注音

“螫”:“㈡zhē同‘蜇㈡’,用于口语。 ”(615 页)按:“螫”在普通话中本读shì,读zhē源自著名作家杨朔同志《荔枝蜜》的笔误:“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由于这篇散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很大,所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为这个笔误出了字头,注了读音。《新华字典》谓之“用于口语”,可谓用心良苦。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已把这篇散文的“螫”径改为“蜇”,《新华字典》第10版的上述标注就没有必要了。建议删这一条。

相应地,“螫”:“㈡zhē见 615 页。 ”(444 页)这一条也建议删。

3.生僻字注音

《新华字典》有对释文内的生僻字注音的体例。比如:

戾:“③〈古〉至:鸢(yuān)飞~天,鱼跃于渊.”(290页)

但是从现在 (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阶段)的一般读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部分释文的注音,在现在看来似可不加。但有些条目的释文内有些较偏的字则建议加注音。

(1)对现在不属于生僻字的注音建议删

“跛”:“瘸(qué),腿或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按:“瘸”字的注音似可删。(37页)

(2)少量生僻字建议注音

第10版的释文中,有些地方的生僻字应加注音,但却未加。比如:

膦:磷化氢(PH3)分子中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烃基取代而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按:“烃”建议加注音“(tīng)”(301 页)

4.多音字注音

《新华字典》的注音体例之一,是对释义、例证,以及例证释文内的部分多音字注音,以便于读者读懂。比如:

“纯”:“②熟练:~熟(shú)。 ”按:“熟”字的注音是多音字。(69页)

“技”:“才能,手艺((连)—艺、—能):~巧.口~.~师.一~之长(cháng).”(212 页)

第10版的一些释文内,少数多音字有必要加注音,但却未加,建议补上注音。比如:

“居”:“③站在,处于:~中.~间.”按:“间”是多音字,建议注读音“(jiān)”。 另外,“~间”不易懂,建议加注释“(在双方中间调解)”。(246页)

“坑”:“③坑害,设计使人受到损失:~人.”按:“设计”的“计”建议加注音“(jì)”。 (263 页)

“懒”:“①怠惰,不喜欢工作((连)—惰):~汉.好吃~做要不得.”按:“好吃~做”的“好”建议加注音“(hào)”。(277 页)

“行”(xíng):义项②下的复音词[一行]:“一组(指同行的人)。”按:“同行”有歧义,在这个词中“行”既可读“xíng”也可读“háng”。 建议加注音“(xíng)”。 (535 页)

三、体例

《新华字典》在体例方面一向以严谨著称。第10版在修订过程中对体例问题也十分重视,修订者做过很多统一体例的工作,涉及的面也很广。但是,正所谓百密一疏,我们觉得,第10版的体例仍然存在一些细小的不一致的地方。现分述如下:

1.“拟声词”的标注体例

第10版在拟声词的标注方面,有两种体例:

第一,先标出“拟声词”,再注明具体模拟什么声音。比如:

“当”:“⑦拟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小锣敲得~~响.”(86 页)

[当啷]:“拟声词,摇铃或其他金属器物撞击的声音:~~~~,上课铃响了.”(86 页)

第二,仅仅标注“拟声词”,但不注明具体模拟什么声音。比如:

“哗”(huā):“拟声词(叠):水~~地流。 ”(191页)

可与上述第一种形式对比:

“淙”:“拟声词,流水声(叠)。”(73 页)

上述两种情况,我们认为,以第一种注释方式更为明确。以下是第10版的释文仅仅注“拟声词”,不具体说明所模拟声音的一些情况,建议按上述第一种体例,具体注明所模拟的声音。比如:

“叭”:“拟声词:~的一声,弦断了.”按:释义似不够明确,建议具体说明,加上“物体的断裂声、枪声等”。 (8页)

“吧”:“①拟声词,同‘叭’:~嗒(dā).~唧(jī).~的一声.”按:此处的“拟声词”建议删。至于具体模拟的声音,读者则可以参见“叭”。(8页)

“欻”(chuā):“拟声词。”按:建议大致说明所模拟的声音。(66页)

“噌”:“拟声词:~的一声,火柴划着了.”按:建议加上“短促摩擦或快速行动的声音”。(45页)

[喳喳]:“(-chɑ)拟声词:打~~(低声说话).”按:建议加上“小声说话的声音”。(45页)

“哧”:“拟声词:~~地笑.”按:建议加上“形容笑声或布、纸等的撕裂声”。(58页)

“刺”(cī):“拟声词:~棱(-lēng)(动作迅速的声音).~溜 (-liū)(脚底下滑动的声音).~~地冒火星儿”。按:建议加上“撕裂声、摩擦声等”。(70页)

“哗”(huā):“拟声词(叠):水~~地流。 ”按:建议补充例证“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地一声站了起来”。另外,释义“拟声词”后建议加上“撞击、水流等的声音”。(191页)

2.“与某某相对”的体例

《新华字典》的注释有注反义词的体例。反义词可分为意思相反与意思相对两种,《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的反义词都注出了,但体例没有区别,均注为“跟某某相对”。

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比如:

“深”:“①……,‘跟“浅”相对’。 ”(434 页)

意思相对的反义词,比如:

“黑”:“①……,跟‘白’相对。 ”(182 页)

但是,有些条目却出现漏注反义词的情况。特别是,同一条目中,有的义项注了反义词,有的义项却没有注。比如:

“白”:“①雪或乳汁那样的颜色。”按:似应注“跟‘黑’相对。”建议补上。(11页)

“贵”:“①价格高。”“②旧指社会地位高。”按:义项①②似均应注“跟‘贱’相对”。建议补上。(169页)

“深”:“①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跟‘浅’相对。”“⑤颜色重。”按:义项⑤建议补上“跟‘浅’相对”。另外,义项①的释文“从表面到底”建议改为“从上到下”,义项⑤的“颜色重”建议改为“(颜色)重”。 (434 页)

3.“叠”的体例

《新华字典》的“叠”的体例有两种,在释文前表示必须重叠,在释文后表示可以重叠。

《新华字典》第10版凡例第十一条:“注解中的(叠)表示本字可以重叠。放在注解前的表示必须叠用,如230页‘喈’字;放在注解后的表示可叠也可不叠,如300页‘凛’字②。”(7页)具体注释体例如下:

“喈”:“(叠)①形容声音和谐:钟鼓~~.②鸟鸣声:鸡鸣~~.”(230 页)

“凛”:“②严肃,严厉(叠):威风~~.大义~然.”(300页)

不同的用法和体例,用同一个体例符号,仅以位置做区别,似不妥。建议把后者改为“(可重叠)”,以明显区分两种情况。比如:

“琤”:“拟声词,玉石碰击声、琴声或流水声(叠)。 ”(56 页)

“淙”:“拟声词,流水声(叠)。 ”(73 页)

“嗒”:“拟声词,马蹄声、机关枪声等(叠)。”(78页)

“等”:义项③下的“3.表示列举未完(叠):张同志、王同志~五人.煤、铁~~都很丰富.”(91 页)

4.“也叫”、“又叫”等的位置

第10版“也叫”、“又叫”等在释文内的位置不统一,有在释文最后的、最前的,也有在释文的中间的。建议统一位置。另外,“也叫”、“又叫”似也可统一为一种表述方式。比如:

[苄基]:“也叫‘苯甲基’,有机化合物的基。”(28页)

“蝉”:“昆虫名,又叫‘知了’。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48页)

[辅音]:“发音的时候,从肺里出来的气,经过口腔或鼻腔受到障碍所成的音,也叫‘子音’。拼音字母 b、d、g 等都是辅音。 ”(137 页)又,[元音]条与此情况相同。(590页)

“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 ……也叫‘荷’、‘芙蕖’(fúqú)或‘菡萏’(hàndàn)。 ”(291 页)

5.括注符号的使用

第10版的括注符号不够统一,有用“()”的,也有用“〔 〕”、“[]”的。 一般情况下,行文、复音词的注音,例证的注释,释文中的较短的、普通性质的说明文字,均用“()”;释文中的较长的、特殊的说明文字,用“〔 〕”。 应以统一为“()”为宜。 比如:“两”:义项①下有:“[‘两’和‘二’用法不全同。 ……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这段文字很长,不全引)按:鉴于在“[]”内还有“( )”,所以建议把这段话拿出来,另起一行,放在释文末尾,作为“注”。 (294 页)

“呣”:“〔单纯的双唇鼻音〕叹词,表示疑问:~,你说什么? ”按:“〔 〕”建议改为“( )”。 (319 页)

6.数字称法的标注

由于在汉语中,“一、二、七、九、零”的读音在听觉上容易混淆(如“一”和“七”)或听不清楚(如“二”),为便于交流,人们在汉语读音之外,另外规定了上述数字的不同称法。比如“七”读为“拐”,“零”读为“洞”,等等。第10版对此类条目的注释不够一致。比如:

“幺”:“②数目‘一’的另一个说法(用于电话号码等)。”按:这一释义似不够准确,建议改为:“②在某些场合说数字时用来代替1”。(557页)

以下条目的注释建议与“幺”一致:

“洞”:“③说数字时用来代替0。”按:建议改为“在某些场合说数字时用来代替0”。(104页)

“钩”:未涉及此义项。按:建议补“⑦在某些场合说数字时用来代替9。”(156页)

“拐”:未涉及此义项。按:建议补“⑤在某些场合说数字时用来代替7。”(164页)

“两”:未涉及此义项。按:建议补“⑤在某些场合说数字时用来代替2。”(294页)

7.“朝”和“代”的统一

第10版在朝代名(比如“商朝”、“周代”)方面,“朝”和“代”使用不统一。比如:

用“朝”的如:

“夏”:“③夏朝,传说是禹(一说启)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518页)

[夏历]:“农历,旧历,这种历法的基本部分是夏朝创始的。”(518页)

“殷”:“③殷朝,商朝的后期,由盘庚起称殷(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572页)

“商”:“⑥商朝,成汤所建立(公元前 1600—公元前1046年),盘庚迁殷后,又称殷朝 (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 ”(428页)

用“代”的如: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19 页) 相同情况又如:“蔡”(用 “周代”,41 页),“陈”(用“周代”,55 页),“邹”(用“周代”,648 页),等等。

“塨”:“用于人名。 李塨,清代人。”(155页)

[龟兹]:“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一带。”(403页)

以上两类情况在第10版中都有很多用例,我们觉得,究竟统一用“朝”,还是统一用“代”,是次要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体例是需要统一的。

8.周代诸侯国名的标注

这一问题与上述“‘朝’和‘代’”的问题是有关的。第10版对涉及周代诸侯国的条目的标注,一般都注为 “周代诸侯国名”,但少数地方标为 “古国名”,似不妥。这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周代以前的古国,另外在体例上也是需要统一的。此外,这类条目还有注为“周朝国名”、“周代国名”的,在体例上也需要统一。比如:

“召”:“①周朝国名,在陕西省凤翔一带。”按:“国名”建议改为“诸侯国名”。(431页)

“鄹”:“②古国名,即邹。 ”按:“古国名”建议改为“周代诸侯国名”。(649页)

9.军队编制单位的注释

关于这类条目,《新华字典》的体例是,高一级的编制单位,注明是其低一级的“上一级”。但是,“班”注为“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则是特例(12页)。这类条目的基本注释体例如:

“军”:“②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253页)

“连”:“④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排的上一级。”(291页)

按此体例,有些条目的注释需要改动。比如:“旅”:“②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按:拟改“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团的上一级。”(313页)

另外,还有个别注释内容需要改动。比如:

“师”:“⑥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团的上一级。”按:以往我国军队编制单位取消了旅,是可以这样注释的。但是现在已恢复旅的编制单位,所以建议改为“是旅或团的上一级”。(438页)

10.“工尺”的标注

“工尺”是中国古时的音乐记谱符号,包括“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这十个字。第 10 版的注释体例一般如下:

“尺”(chě):“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 相当于简谱的‘2’。 ”(53 页)

“乙”:“②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相当于简谱的‘7’。 ”(566 页)

但是,第10版对“工”的注释与以上体例不一致:

“工”:“⑦旧时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3’。 ”(153 页)

上述“工”的释文缺少“一个”的限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工”代表了所有的“旧时乐谱记音符号”,所以建议略作修改。

11.“食品”和“食物”

“食品”和“食物”的词义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食品:商店出售的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罐头~|~公司。 ”(p.1239)

“食物:可以充饥的东西。 ”(p.1239)

显然,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商店出售的”。《新华字典》第10版的很多条目释文内的“食品”,均需改为“食物”。比如:

“饼”:“①扁圆形的面制食品:肉~.大~.”(34 页)

“菜”:“②主食以外的食品,如经过烹调的鱼、肉、蛋等。 (41 页)”

“豉”:“豆豉,一种用豆子制成的食品。”(60页)

“糍”:“一种用江米 (糯米) 做成的食品:~粑(bā).~团.”(71 页)

“豆”:“③古代盛 (chéng) 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105 页)

“饭”:“①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大米饭。”(123 页)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鸡蛋~.肉~.豆腐~。 ”(152 页)

辞书的体例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就《新华字典》来说,这本小字典的体例也很多,既有与注音、释义相关的重要体例,也有与某类条目的注释相关的一般体例。我们以上所谈11种体例均为后者,并且也仅仅是举例性质的。但由此已可以看出,若想把《新华字典》的各种体例均安排得令人满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讨论这类细小的体例问题,乃至上述讨论的例证、注音问题,并不是为吹毛求疵,只是希望这本著名的小字典在今后的版次中能够日臻完善,在中国的文化教育等方面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第2次印刷)[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拟声词新华字典注音
新华字典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新华字典》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