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的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04-20 01:16张至刚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村医卫生室本科生

陆 方,张至刚

我国有54.3%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卫生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现阶段卫生改革的焦点[1]。村卫生室作为我国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承担着农村居民的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等功能,对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村医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卫生室服务能力有限、卫生设施和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吸引学历层次高、技术能力强的卫生技术人员,因此一旦年龄较大的村医陆续退休,很多村卫生室将无法为继,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将不复存在[2]。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村医的数量、分布和结构与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卫生室的村医情况基本相似。根据高淳县卫生局提供的资料,2011年江苏省高淳县共有村卫生室115个,村医总人数235名,其中注册村医216人(91.9%),非注册村医19人(8.1%);执业(助理)医师11人(4.7%),非执业(助理)医师224人(95.3%);男性村医168人(71.5%),其中45岁以下57人,45~60岁58人,60岁以上53人;女性村医67人(28.5%),其中40岁以下33人,40~55岁24人,55岁以上10人;中专及以上有正规学历者仅84人(35.7%)。村医队伍学历较低,且青黄不接,长此以往将很难保证农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的满足。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面向农村就业、服务农村、发展农村,充实村医队伍,是保证农村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的当务之急。而我国每年高等医学本科毕业生数量众多,如果能够通过宣传引导,吸引他们在农村基层就业,对于提高村卫生室的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担任村医的意愿、态度和想法,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高淳县卫生行政部门推进“大学生村医工程”、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就业宣传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整群抽取位于南京市且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本部、康达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本部及临床医学中心)的四年级全体医学本科生。专业主要以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为主,其他专业如影像、检验和全科医学也有涉及。

1.2 调查方法 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籍贯、专业、学校、家庭收入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2)就业意愿:任职村医的意愿、影响因素、对政策的了解、职业规划等。于2012年10月对南京市4所院校的四年级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10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810名医学本科生中,年龄21~25岁,平均23岁;其中男335人(41.4%),女475人(58.6%);南京医科大学250人(30.9%),康达学院111人(13.7%),南京中医药大学258人(31.8%),东南大学医学院191人(23.6%);农村户籍282人(34.8%),小城镇户籍325人(40.1%),大中城市户籍203人(25.1%);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者173人(21.4%),2 000~4 000元者205人(25.3%),4 001~6 000元者205人(25.3%),6 000元以上者227人(28.0%);独生子女520人(64.2%),非独生子女290人(35.8%);专业为临床医学421人(52.0%),中医学258人(31.9%),医学影像和检验96人(11.8%),全科医学35人(4.3%)。

2.2 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的意愿及原因

2.2.1 医学本科生对村医的了解程度 810名医学本科生中,被问及是否了解村医这一职位时,有76人(9.4%)表示十分了解,477人(58.9%)表示听说过,257人(31.7%)表示不了解。被问及农村是否需要大学生村医时,有710人(87.7%)认为需要,100人(12.3%)认为不需要。

2.2.2 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的意愿及原因 810名医学本科生中,有320人(39.5%)表示愿意担任村医,490人(60.5%)表示不愿意担任村医。

对于810名医学本科生,可能促使其愿意担任村医的因素(多选题)为:“去基层锻炼自身能力、积累经验”399人次(占总人次数的18.1%),“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做贡献”284人次(12.9%),“医患关系更和谐”274人次(12.4%),“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待遇”262人次(11.9%),“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小”262人次(11.9%),“基层发展空间大”240人次(10.9%),“城市工作难找”232人次(10.5%),“离家近,生活方便”220人次(10.0%),“满意的工资”27人次(1.2%),“其他”4人次(0.2%)。对于810名医学本科生,可能导致其不愿意担任村医的因素(多选题)为:“工作环境差、设备简陋”540人次(占总人次数的21.3%),“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低”486人次(19.2%),“技术难提高”455人次(17.9%),“农村生活水平低”318人次(12.5%),“家人或朋友反对”278人次(11.0%),“社会地位低”221人次(8.7%),“自身有更好的发展”215人次(8.5%),“其他”24人次(0.9%)。

2.3 医学本科生愿意担任村医的规划时间和地区 被问及愿意担任村医的规划时间,810名医学本科生中回答2年的为281人(34.7%),3年的为269人(33.2%),5年的为103人(12.7%),10年的为24人(3.0%),未定的为133人(16.4%)。

被问及如果愿意担任村医倾向选择的地区,810名医学本科生中有476人(58.8%)倾向于家乡,175人(21.6%)选择经济发达地区,108人(13.3%)选择中等发达地区,仅有51人(6.3%)选择欠发达地区。

2.4 医学本科生对农村卫生政策的了解程度 810名本科生中,有675人(83.3%)表示对农村卫生政策不了解,表示了解的有101人(12.5%),表示非常了解的有34人(4.2%)。

810名医学本科生中,有44人(5.4%)认为现有政策能充分促进大学生担任村医,有499人(61.6%)认为现有政策虽能促进、但是程度还不够,有267人(33.0%)认为现有政策不能促进大学生担任村医。

被问及“哪些政策能促使你担任村医”时(多选题),医学本科生认为较为关注的政策是:“提供到大医院进修机会”572人次(23.5%),“一定的补贴”434人次(17.9%),“提供住房”425人次(17.5%),“提供带薪休假的假期”405人次(16.7%),“晋升职称时加分”337人次(13.9%),“公务员研究生考试加分”257人次(10.5%)。

2.5 本科生任职村医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愿意担任村医作为应变量,10个可能影响因素(性别、家庭所在地、学校、专业、家庭收入、是否独生子女、是否需要村医、对村医的了解程度、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及认为现有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作为自变量,自变量及赋值情况见表1。Logistic回归分析(选入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显示,专业、对村医的了解程度、认为是否需要村医、认为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四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本科生任职村医意愿的影响因素与赋值

Table1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value on willingnes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o serve as village doctor

自变量赋值说明性别男=1,女=2家庭所在地农村=1,小城镇=2,大中城市=3学校南京医科大学=1,南京中医药大学=2,东南大学医学院=3,康达学院=4专业临床医学=1,医学影像和检验=2,中医学=3,全科医学=4家庭收入2000元以下=1,2000~4000元=2,4001~6000元=3,6000元以上=4独生子女是=1,否=0对村医的了解程度十分了解=1,听说过=2,不了解=3认为是否需要村医是=1,否=0对政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1,比较了解=2,不了解=3现有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能充分促进=1,虽能促进、但是程度还不够=2,不能促进=3

表2 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willingnes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o serve as village doctor

影响因素BS EWaldχ2dfP值Exp(B)95%CI性别-0 0400 1610 06110 8050 961(0 701,1 317)家庭所在地 0 1830 1152 53110 1121 201(0 958,1 504)学校 0 0650 0770 72210 3961 067(0 918,1 241)专业-0 2850 07913 16610 0000 752(0 644,0 877)家庭收入 0 0150 0800 03510 8521 015(0 867,1 188)独生子女-0 1460 1700 73810 3900 864(0 619,1 206)对村医的了解程度 0 6330 13621 75710 0001 883(1 443,2 457)认为是否需要村医 1 5280 31922 95610 0004 608(2 467,8 609)对政策的了解程度 0 1190 1720 48010 4881 127(0 804,1 578)认为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 0 6930 15819 30010 0002 000(1 468,2 724)常数项-4 2440 86723 93610 0000 014

3 讨论

3.1 医学本科生对于村医的认知度不高 问及是否了解村医这一职位时,9.4%的医学本科生表示十分了解,58.9%表示听说过,31.7%表示不了解村医这一职位;调查对象中农村户籍的医学本科生占34.8%,这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了解村医的职位,其中包括来自农村的学生。这说明政府、社会和学校对于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3.2 大多数医学本科生不愿担任村医 本调查发现,60.5%的医学本科生不愿意担任村医,只有39.5%表示愿意担任村医,高于章月芳等[3]研究中“40.9%的医学本科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比例,可能与村医处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最基层有关,在现实中真正到农村担任村医的比例比意愿调查的比例要低得多,大学生村医队伍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3.3 医学本科生对农村卫生政策的了解与认同度不高 本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生对农村卫生政策缺乏了解,其中83.3%的医学生表示不了解,表示了解的仅有16.7%。在问及原因时,一方面是由于医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打算下基层,没必要了解;另一方面是大学里缺少对基层卫生政策的宣传,多数医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关注。同时,医学生对现有农村卫生优惠政策的认同度低,认为不能促进其下基层。医学生对农村卫生政策的不了解和不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下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在这方面不管是政府、学校都要引起重视。

3.4 医学本科生愿意任职村医的规划期普遍较短 随着国家定向全科医生的培养及相关卫生优惠政策开展以来,医学生“下不去”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医学生到基层“留不住”问题的凸显。在本调查中,67.9%的医学本科生给自己担任村医的规划时间是2年或3年,意味着基层的卫生人才梯队很难形成,将对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随访中发现很多医学生仅将基层当成跳板,在享受到优惠的政策后和基层的锻炼再选择到大中城市发展,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村医工程的长效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3.5 目前主要影响因素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提升空间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医学生担任村医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和提升空间有限。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差距大,农村基层的医疗工作环境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很多医学生怕下基层后不能适应,加之又多是独生子女,家人也不愿子女去吃苦;医学生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较高,家庭投入大,所以医学生和家庭对其工作及收入的期望值较高,目前基层的工资待遇不能满足医学生的经济需求;现阶段村医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不利于医疗技能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任职村医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是大材小用。

3.6 专业类别和知晓认可度也是其影响因素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和康达学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愿意担任村医,这与学生自身情况、我国的国情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关。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和康达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校时分数低于其他两所高校学生,属于三本,且中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没有西医专业好,学生的期望值较低;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长期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百姓,在基层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村医的任务也由医疗为主转向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并重,所以中医和全科医学专业在基层可以大有作为。同时学生对基层卫生政策和村医职位越了解也越愿意担任村医,主要是由于他们觉得第一可以回报家乡;第二享受优惠政策减轻家庭负担;第三能在基层得到锻炼,为将来发展积累经验等。

4 对策与建议

要想医学生本科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就必须建立医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主导、学校响应、社会支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实施,积极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缓解农村基层卫生人才不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4.1 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1.1 保障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中医学本科生不愿担任村医的首要原因是“卫生室工作环境差、设备简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卫生室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承担着亿万农民最基本的卫生服务,政府要明确其公益的性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从房屋、人员和设备上完善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卫生人才下基层,切实发展基层卫生事业,更好地为农民健康服务。

4.1.2 大幅提高村医待遇 调查发现“农村卫生室工资待遇低及福利低”是医学生不愿担任村医的第二大原因,工资待遇问题往往反映出公平问题,在农村艰苦条件下工作,待遇却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待遇,这种现状加大了医学生内心的不平衡,使他们不愿去农村就业。因此改善村医收入和待遇水平,有利于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也可以吸引医学人才扎根基层。

4.1.3 完善卫生人才引进政策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此次调查发现,“提供到大医院的进修机会”、“提供住房”、“一定的补贴”是被调查医学本科生较为关注的因素。而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政策在促进医学生担任村医方面并不足够或者没有多少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卫生人才引进的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其需求,制订不同的激励措施。例如:为担任村医的大学生落实保险和补助制度,在原有工资基础上给予每年2~3万的补助,提供住房,保证每年培训和进修机会,为签约5年以上大学生提供正式编制,晋升评级时加分等。

4.1.4 健全村医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 调查发现医学生不愿担任村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认为基层就业发展空间有限,不能满足技能提升需求,所以应该建立和健全村医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一是明确定位村医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强化政府的责任,政府有义务提供村医的免费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大学生村医的倾斜力度,如为他们提供二三级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和培训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4.2 学校积极响应,做好基层就业指导

4.2.1 完善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教育制度 以往的“三定”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4])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政策,应该继续坚持并完善。在调查中,全科医学专业比其他专业更愿意担任村医: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合作,通过调查研究完善制定全科医学下农村基层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对全科医学专业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切实满足农村基层的卫生服务需要,逐渐使定向培养生树立中期长期担任村医的意识,为农村卫生稳健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4.2.2 切实抓好基层就业指导教育 本调查中有8.7%的医学本科生认为村医社会地位低,12.5%认为农村生活水平低,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定程度上阻碍医学生流向基层。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针对毕业生开设《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题讲座,并纳入就业指导的必须内容,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毕业生冷静地分析当前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到基层广阔的天地中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注意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调查发现医学生不愿担任村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人反对,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向其大力宣传国家基层卫生政策,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事业发展规划,消除他们的顾虑,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坚定医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的信念。

4.3 社会加大支持力度

4.3.1 村卫生室给予医学本科生发展空间 本调查发现,愿意担任村医调查者中有58.8%的人选择在家乡,选择欠发达地区的仅有6.3%。可能与偏远地区生活条件差,学生认为难以适应有关,因此多偏向家乡和发达地区;另外他们可能也担心去基层不被重视、没有发展空间。因此,村卫生室要重视接纳大学生村医,在事业上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例如,医学生到基层工作满3年后,根据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按照“双向选择、考试考核、竞争择优”的原则提供多种就业选择等。

4.3.2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本调查发现,有83.3%的医学生表示不了解农村卫生政策,可见政策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而且通过调查还发现对于政策越了解的学生越愿意担任村医。因此社会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深入宣传政府有关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企业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使医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大有作为。

1 国家统计局统计司.2010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石学峰,房耘耘,程薇,等.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现状及卫生适宜技术需求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1):298.

3 章月芳,葛建一,葛国曙,等.江苏省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就业意愿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35-1137.

4 刘霞,姜润生,周梅,等.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1):43-46.

猜你喜欢
村医卫生室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村卫生室设备“一配了之”可不行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意见》出台 村医“乍暖还寒”
村医协会要为村医干4件大事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资金落地 村卫生室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