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之美就是生命之美

2013-04-25 09:08黄耀红
湖南教育·中 2013年3期
关键词:格局活力生命

(一)

我们的周遭总在响起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明天的尤怨和叹息,甚至因欣羡他山,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放弃。

抱怨总是很容易。情绪宣泄之后,便是惶然和无力。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里的无辜,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表达无奈,表达愤慨,因为我们抵挡不了一个时代汹涌而来的浮躁和功利,每个人都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绑架,都被那盖过人头的浪潮裹挟。

然而,我们都不是中国教育的局外人。你,我,我们,都注定与这个时代相遇,与这个时代的教育病相遇。

与其说是相遇,不如说是选择。

这个时代选择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选择了我们。不是让我们传递悲观,而是让我们创造希望。所有关于未来的忧患,都将孕育静悄悄的变革。

只要星空般的信仰依然高悬,只要自强的热血依然奔涌,只要一去不返的生命里还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不要老停留于“中国教育怎么啦”的问诊与论道,我们太需要“中国教育可以这样”的行动——

由一个人的行动到一群人的行动;由一堂课的行动到所有课的行动;由一个学科的行动到所有学科的行动;由一所学校的行动到所有学校的行动;由一个区域的行动到所有区域的行动。

因为,历史从来不会等我们,理想从来不会等我们,美好也不会从天而降。

我们,注定要充满劳绩而又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二)

置身于株洲市天元区第二届活力课堂展示的现场,很自然就联想到一种重生的力量:教育的重生、课堂的重生——“活力课堂”所带来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度与力量。

活力,天然地将一切死寂排除在外,它从来就属于活着的生命。唯有生命,才具备谈论“活力”的资格。自然的活力,人的活力,以及作为人类精神存在的艺术活力,它们都是一种生命状态。

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永远在寻找不同于其他任何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是因为“自然人”需要演进为“文化人”,是因为生命因教育的存在而变得充盈、阔大、悲悯、关怀,是因为生命渴望成全,渴望超越,渴望人类美好的共在共生、文化的传承传递与价值的永远永恒。

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命交互。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力”与其说是对课堂的描述,不如说是对生命本质的描述。

活力之美,就是生命之美。春雨沙沙,夏荷朵朵,秋水汪汪,冬松郁郁,那是不同季节的活力;雨中的奔跑,阳光下的跳跃,清晨的跋涉,暮色里的登临,灯光里的宁静,艺术里的创造……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生命的活力见证。

站在高天之下厚土之上的生命原野,我们可能生出顿悟:

活力是生命的常态,教育何尝不是?生命是活力的释放,教育何尝不是?

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就理解了教育的本质;理解了生命的活力,就理解了课堂的活力。唯其如此,我不愿将“活力课堂”当成一个概念定型,而是一种教育的向度,一种课堂的品质,一种生命的自觉。

“活力”之于课堂其实是教育的天然。教育的活力,课堂的活力,无不缘于我们那淋漓的生命元气。

(三)

不得不提到那个叫董运喜的人物。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局长,株洲市十大杰出青年,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一个观念唯新、思维敏捷、言行务实而充满活力的“60后”。

他不是大眼睛,目光却总被寻常的课堂风景所牵引;他雷厉风行的脚步里,印着他对课堂变革的急切与焦灼,担当与期许。他自问亦问人: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师失去了活力,一代成长中的青少年失去了活力,我们的教育还会留下什么?

从“活力课堂”的提出到区域性推进,最初的原点和动机只在于这样一个常识——关于生命和教育的常识。

一个失去活力的生命,必然走向枯萎,走向衰败,走向终结。一种失去活力的教育与课堂,必然走向没落与僵死。

当下教育之根本,课堂之使命就在于追问:是什么扼制了课堂的活力,怎样才能释放出师生的活力,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课堂变革,并在变革中实现活力生命的自我救赎?

这是董运喜的质朴的追问,也是他深刻的理性;这是他的工作激情,也是他的人生智慧。

这,更是株洲市天元区全体教育人的信仰与使命,梦想和力量。

课堂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一切,就从“活力”开始。

相信,一个懂得生命美好的人,没有谁会愿意成为一个没有活力的人,没有谁愿意度过那失去活力的岁月。

一切神圣的背后,就是纯朴与简单。

这样的纯朴与简单,让每一个人,回到我,进而回到我们;回到历史,进而期待明天。

(四)

或许你不会陌生于这样的场景:每次上课,无论教师怎么启发,喜欢举手的大多是那些孩子,他们分布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构成一个奇怪的发言版图或发言格局。其他的学生渐渐地习惯于听与记,习惯于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这样的课堂,对少部分孩子可能具有“活力”,课堂成为他们的期待。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课堂从来如此吗?课堂永远这样吗?

读孔子与诸弟子在河边各言其志的场景,读苏格拉底的对话,隐隐觉得:好的教学格局不应当如此。

然而,班级组织形式的讲台与座位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对“多”的对答格局,总会阻断我们的追问。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让每一个孩子说话,确保他们在课堂上深度参与。

太多年轻教师入职之后,还来不及感受职业的美妙就被惯性的力量席卷了激情。这样的教学困局,渐渐地如一团雾,遮蔽了太多太多的教育的本真。

教学的过程是认识还是体验?是线性的逻辑展开,还是多元的生命互动?教师的角色是属于讲台的三尺物理空间,还是属于学生心灵成长的原野?教师需要怎样的学生观,文本观,教材观,又呼唤怎样的课程观?

迷雾存在的时候,我们甚至还意识不到教育的崇高与复杂的时候,就开始生出了无知,冷淡与漠然。

(五)

直到坐在株洲市天元区真实的课堂里,我才会看到这里所发生的真切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是文字可以传递的。文字只在告诉你这里发生了什么,永远无法描述那个生命的气场,无法指称这个被命名为“活力”的课堂状态。

活力课堂之小组合作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格局和对话格局的打破,是对课堂生态、课堂文化的重构。

人们看到,课堂上的座位不再是传统的讲台与座位的“一对多”格局,“大一统”的座位板块被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切分的远远不只是形式的意义,它所承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课堂改变了“一个教师——数十学生”的互动和对话的格局,在教师与单个的学生组合之间生成了一个新的课堂结构单元——小组。

课堂对话的格局从此由“一对多”的师生对话格局,走向了教师与全体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对话格局。那个“由单个学生构成的方块型对话方阵”,切分出更多小的对话组织。

从此,课堂不再是教师叫答与学生应答的线形过程,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可能轻松实施伙伴之间的学习交流,师生对话不再是简单地“点对点”而可能是“点”对“线”或“点”到“面”,一问一答的教学流程有可能因为“小组”的激活而被全部颠覆。

课堂交流、互动和对话格局的形式改变,必然催生学生的自主性,开掘其自主学习的无限潜能。对话格局的改变,意味着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主线与逻辑理路,而是对学生经验和学习起点的确认,是他们思维的历险,创意的尝试,探究与反思的深入,亦即教学是经验的生长,是思维、情感、智慧悄然发生变化的生命交互过程。

形式变了,格局变了,过程变了,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就变了。

教师不再是讲教材的“经”师,不再是属于“三尺讲台”的独语者;而是一个善于创造情境、善于提炼问题,善于营建交流场域,善于激励生命固有活力的“人”师。

在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话语的控制者,不再是知识的上位者,不再是道德的优越者,而是一个生命的呵护者,激发者,他善于在学生“愤”“悱”中点拨要津,洞开迷惑,他是无限理解学习过程,无限关怀生命成长的智慧引领者。

学生在小组之内,每个人都轻易地获得了交流与表达的机会,每个人都体验与参与到课堂的生命互动之中,每个人都因为小组的交流,都因为师生的交流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相反,教师不再是一个意境的营造者,也不是一场演出的总导演。他的天职就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在这堂课上的生命实现方式,让他们都找到生命得以充实,得以丰富的在场感,在于消除课堂上任何一个旁听者,旁观者。

教师就这样走下了“圣坛”。课堂的伦理,就这样由“唯师是瞻”“唯师独尊”走向了“师生的平等与民主”。

结构其实只是一个视角。结构的变革,带来功能、性质的根本变革,而课堂里的元素没有变化。这正如同样是碳元素,结构方式的不同,就可能造就石墨与金刚石的品质殊异。

活力课堂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民主和谐”“快乐有效”被称为“十六字方针”。其根本就在于改变课堂的生命互动的格局,以小组的方式呼应和催生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从而生成课堂民主,课堂开放,课堂效能,最终释放基于师生主体精神的课堂活力。

(六)

2012年天元区活力课堂成果展示,我们看到的远不只是课堂,不只是几个盟校推出来的精品。

令我感慨的是,这样的课堂之变发生在一个区域的整体推进之背景下。

我看到,整个天元区的学校,就像教室的座位一样,也被重新结构化了,在学校之上,建构了一个新的“意义单元”,叫做盟校,结盟之学校共同体。用不着诠释什么叫教育均衡,“盟校”二字就是最生动的解读。天元区学校分布的版图因为“盟校”而纳入新的框架。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盟校的校长,都以团队参与者的一员出现在展示过程里,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说课,评课,答辩。校长领导力首先是课堂领导力。在株洲天元区,我们看到每一位校长早已成为活力盟校中的活力因子。

这次展示反复出现一个语词,叫模式。这个概念对于课堂与教学来说,似乎有点讳莫如深。我们曾经是那样深陷模式,今天又是如此担心模式,似乎它是活力与个性的天敌。

对于一项区域行动来说,没有一定的模式建构,模型设计,或许,在追寻个性或标榜个性的言说里,课堂不会发生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因为,个性随时都可能转身成为“不作为”的借口。更何况,模式作为一种基本框架,基本范式,它从来就不会排斥个性,排斥主体力量的。

区域性建模的下一步,永远是围绕“活力”二字的深度思考而展开,而“活力”的来源永远是那个大写的“人”,是那令人敬畏的“生命”。

那里才是教育的天元,课堂的天元,生命的天元。

(本文选编自为先在线网站黄耀红的博客,博文地址http://bbs.hnjy.com.cn/forum/home.php?mod=space&uid;=6&do;=blog&id;=38257)

猜你喜欢
格局活力生命
活力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格局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