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

2013-04-29 00:44李亮
考试周刊 2013年9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李亮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各种以“学科渗透”为名的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声色太多,乱象丛生,语文课堂不姓“语”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此,作者提出“以言定教”、“以象定教”、“以写法定教”的三条教学措施,不揣冒昧,以期纠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言定教 以象定教 以写法定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行数年,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长期以来,各种以“学科渗透”名义进行的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剥夺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综观一些语文课堂,或远离文本,不加节制地让学生随意发挥;或以“合作学习”为名,花太多时间进行不着边际的“集体讨论”,从而取代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或以运用多媒体为名,频繁演示课件,取消了教师的板书、范读及必要的讲解……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轻轻飘飘抓落实,这种语文教学的虚化现象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不能走向复杂化、形式化,而应追求简单化、明朗化。语文教师要返璞归真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返璞”即回归自然状态,“归真”就是实在与务本。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语言活动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提高为根本目的。”的确,语言活动是以语言的探讨、探究、欣赏、品味为载体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要“立根原在文本中,咬定语言不放松”,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学习母语、提高母语运用能力的语文课程目标。

如何进行“返璞归真”式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言定教”、“以象定教”、“以写法定教”。

一、以言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工夫要下在语言上,用在读说训练上。借用一位语文老师的话就是:“我们学语文,就得见到字,见到词,见到句子。”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几乎可视作铁律。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提出标题的另外一种译法“套中人”,请学生比较两种翻译哪个更好。经过比较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原题中“装”字作用不可小觑,它点明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有其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沙皇专治制度把他“装”进了套子,把他变成了“套中人”,作品批判的矛头直指沙皇专治制度。一个“装”字具有千钧之力,轻易拎出了作品的主题。笔者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与学生一起分析了文题的两种译法,把“最后一片绿叶”与原题作比较。课堂上,笔者提示学生这两个标题的区别在于“常春”二字,这两个字有什么特别内涵吗?学生经过激烈交锋,最后明白“最后的常春藤叶”更具象化,它一语双关,表面指贝尔曼所画的常春藤叶,深层寓意一是指常春藤叶具有温暖人心的春天般的力量,二是指贝尔曼爱心奉献、无私情谊、人性光辉等具有“常春”的特征。

这两篇小说的阅读,一个抓住“装”,一个抓住“常春”,巧妙利用词汇带出文本主题,轻而易举,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巧则巧矣,其实在“术”的背后有“道”存焉。曹勇军老师说:“语文的思维方式是‘因文悟理,语文课的设问应该是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有思考材料却没有现成答案,总是贴着课文,对课文加工重组,从字词句篇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内容,体会情感,学会方法”,“这种有助于语文能力提高的问题才是语文的真问题”。曹勇军老师说的语文课堂的真问题的原则就是“以言定教”,就是通过言教达到文教的目的,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辨析,引领学生达到对文字、文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抵达对文本精神内涵的触摸,获得精神的成长。“语文教学要姓语”,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二、以象定教

重视“象教”是语文教师的思维特点。何谓“象教”?就是“以象教人”。《周易》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清人刘熙载说:“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古人强调,“立象”过程,以“意”为体,以“象”为用,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确立了中国传统为诗为文“以象明意”的特点。作品借助自然、社会的物象、事象、意象表达对生活、人生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作品中参差多态的“象”,让它们活在学生的心里、口头、笔下,培养学生关注语言与表达形式的敏感,以及感受意味与意韵的习惯。

《我与地坛》一文中写道,作者在想通了关于“死”的问题后,说“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怎么活呢?作者一口气写了六个“譬如”,列举了石门落日、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与泥土和落叶等意象。教学此文,笔者启发学生思考:“这六组意象能告诉我们作者打算怎么活吗?”学生经过辨析讨论,看到了意象背后种种不屈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六个“譬如”把丰富的生活物象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活着的意义。贾平凹的《风雨》更是通过狂风骤雨中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各种形态细节传达一种坚忍顽强的生命态度。

可以说,语文离不开各种“现象”的表达:离开一个个生动故事,生活会变得黯淡;离开一张张泛黄老照片,人生会变得苍白;离开春花秋月,人的情感思想会无所寄托,语文也将枯萎而死。语文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诚如曹勇军老师所说:“教语文,不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透过本质看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语文之心,透过本质看现象是语文之身,如此灵肉一体,语文课方可销魂。”

三、以写法定教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圆熟的写作技巧,要领悟文章底蕴,不妨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切入,更容易找到一条抵达文本灵魂的捷径、妙径。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把整篇洋洋千言的文章压缩成一段话:“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并以此语段多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来回游走,左冲右突,最后用三个字概括全篇:奢、亡、鉴。这样的教学设计,令人拍案惊奇。然而在敬慕之余,掩卷沉思,先生何以能做出这样的设计?本文是一篇赋体文学,“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者也”(刘勰),赋,讲究铺陈排比,黄老师的教学正是紧扣“赋”的文体特点,才有了这样精当的出神入化的设计。可见,语文教学只有在吃透了文本,拿捏准了“文本的体式(王荣生语)”以后,才能创造出课堂的精彩,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姓“语”的课堂。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作者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把万千物象、事象、意象勾连起来并采用恰当的语言写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紧紧抓住这三点,抛弃太多的声色电光,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返璞归真地教学,让课堂“家常”、本色起来,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母语,用好母语,增进对母语的感情,实实在在地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课堂诊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曹勇军.语文的表情与眼光[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周易.系辞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刘熙载.书概[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6]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