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谟小说“三教合 一”思想探析

2013-04-29 00:44王强罗媛
考试周刊 2013年99期

王强 罗媛

摘 要: 邓志谟是明代一位比较重要的江西籍作家,但一直以来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古籍对其记载甚少,当前学者研究的也不多。本文通过探讨邓志谟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探究当时文人思想多元化逐渐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 邓志谟 小说研究 宗教思想

邓志谟(1559—?),字景南,号百拙生,亦号竹溪散人,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人,晚明万历、天启年间文学家。邓志谟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位作家,倾尽大半生的经历用于文学创作当中。邓志谟一生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三记”,分别为《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三部。这三部小说以道教神仙为主角,讲述的固然是修仙得道的故事,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等等。本文就邓志谟“三记”所体现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

一、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国小说的历史,这点不仅仅体现在邓志谟的小说中,在其他一些神魔小说包括《西游记》这种名著中也都充满了道教的影子。可见,道教思想对我国小说的写作和发展是充满了影响的。邓志谟的小说中充满了道教思想,这与其生活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江西地界是道教极其兴盛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诸多道教名胜和道教人物。

邓志谟的“三记”中充满了道教思想,虽然他对道教思想一向充满好感,但是好感并不代表其观念。他在很多文章的写作中投入了一种亲切感,但对于道教并不是一味的赞同。邓志谟年轻时生活在江西,受到道教影响较深,在其成长的洪州之地是一个信奉鬼神的地方,这样的地域风气对于邓志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邓志谟在道教方面有着较多的了解,但是并不代表邓志谟是一个道教信徒,这点从他的“三记”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其作品中宗教选择十分杂乱,而且没有深刻的道教理论。

二、佛教思想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相互争斗的态势,尤其是某一宗教与统治者煌思想结合之后,就会对另一宗教进行压制。但是,只要统治者一放松,那么另一种宗教思想就会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邓志谟本身对于佛教的研究并不深刻,甚至只停留在“崇拜、敬重”的层面。邓志谟在《答杨君延初》中写道:“三月上辰又将济龙峰上燃寿烛,足下闻之当咄咄邓生谄佛未已。”由此可以看出,邓志谟本身是信奉佛教的,同时参加过佛教的一些活动,并且颇具热心。但是,邓志谟并不是一个忠贞的佛教信徒,如果是坚贞的信徒是不会用“谄”这个字的。

邓志谟在其小说的写作中对于佛教有所涉及,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道教深入,这与邓志谟本身对佛教思想的了解有限有着较大的关系。

三、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内部有着两种长期抗衡的思想倾向,让人们在寻求精神寄托时不得不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一种是忽略个性的发展,一种则是主张个性的张扬。然而,不论是哪种思想在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之后,又走向了一个极端。比如,延续了王守仁思想的泰州学派,在肯定了“人的欲望”之后,逐渐地偏离了最初的心学定位,而走向了物欲的极端,人们的自我欲望无限扩張,最终又走向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思想。在儒家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下,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矛盾不断激化,人们开始陷入了精神世界的危机中,或者说陷入了信仰的危机中。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走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邓志谟小说中“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十分显著的,在《咒枣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只因当初与张道陵天师相挺,天师做了一角公文,叫真君街到都都,实欲把关真君永堕酆都。途遇着普庵祖师,把公文拆开一看,原来是关云长自己解自己。普庵祖师乃替他改着“永镇酆都”,故此关真君在酆都之国镇守。

在这里可以看到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故事中的关云长是儒家代表人物,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儒士是受人尊敬敬仰、威风八面的存在,应该受到乡里的尊敬和膜拜,但是在《咒枣记》中关云长完全失去了这种威风的地位,反而成为了一名道教人物“张天师”可以随意指使的小喽啰,甚至被陷害而不自知,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的角色。文本中邓志谟无形中夸大了道教的法力和法术的强大作用。然而,从作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邓氏对张天师狭隘心胸的批判。

四、三教合一

邓志谟作为生活在当时的一名文人,在仕途中并不得志,呈现“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当时历史时期看来,是十分常态的存在。

宗教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对于信仰者即教徒而言,在其选择中主要是依赖自己的心理需求。虽然历朝统治者都力求对宗教思想进行管束,但是对于民众及知识分子繁杂的信仰却无从管理,也无法干涉。宗教信仰是世人精神寄托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明代初期统治者对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控制,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了刻意的打压,从官方到宗教都加强了掌控。从南宋开始,统治者遇到了许多新的状况。明代,王守仁建立了一套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并且在当时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便在王守仁去世之后同样存在,并且被王守仁的弟子分别阐述形成了各种学派,比如泰州学派。这些学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影响。王守仁对于文人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多种信仰让文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对于文人渴望个性张扬的内心而言无疑有益,却使另一类保守分子产生了一种迷茫的心态,彼此视为异类、异端。结果让当时许多的文人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一部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所处年代的很多信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文人的思想已经开始呈现多元化逐渐融合的趋势。很多文人已经把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摆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这种思想在明末非常流行,这也可以看做是明朝末年文人思想信仰缺失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官桂铨.明末小说家邓志谟是江西人[J].文献,1989(01).

[2]李丰楙.邓志谟道教小说的谪仙结构——兼论中国传统小说的神话结构[J].明清小说研究,1990(Z1).

[3]吴圣昔.邓志谟乡里、字号、生年探考——《邓志谟考论》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1992(02).

[4]吴圣昔.论邓志谟的游戏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1996(02).

[5]潘建国.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6]戚世隽.邓志谟“争奇”系列作品的文体研究——兼论古代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分野[J].文学遗产,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