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文体汉语篇章的眼动实验设计

2013-04-29 18:32王珍
考试周刊 2013年95期

王珍

摘 要: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本文以随机抽取的36名中学生为例,分别为初二、高一和高二,采用眼动仪记录他们阅读不同文体汉语篇章时的眼动数据,以考察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文体汉语篇章时,阅读理解水平及眼动特征的内部差异。

关键词: 眼动研究 中文阅读 注视 回视 眼眺

1.篇章阅读的眼动模式的年龄差异研究

阎国利研究了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科技文章时的眼动特征。[1]被试分别是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学生,每个年龄组的材料都是四篇科技说明文,每篇文章均为四段,最后一段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题。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提高,被试阅读课文的总注视次数明显减少;(2)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的重要性来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眼动策略;(3)随着年级的提高,各年级被试者使用前进式回视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使用选择式回视的比例逐渐增加。

陈向阳等研究了小五、初二和高二学生阅读难、易不同寓言时的眼动过程。[2]白学军等用眼动仪对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大学的学生阅读课文时的眼动过程进行了研究。[3]陶云等采用眼动记录法,对85名小五、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了考察。[4]

2.问题的提出

篇章阅读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仅是对字词的感知和识别,更重要的是对材料主题思想的理解,进而领会其深层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理解是一种获取意义的认知加工过程。阅读是手段,理解是认知主体(阅读者)和认知客体(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桥梁,而意义获得则是阅读理解的目的。[5]

在当前阅读理解的研究中,“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最为研究者普遍接受的阅读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阅读者实现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图式”,就是阅读者大脑中的各种背景知识的统称。认知语言学家把图式大体分为两种:第一,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是阅读者对篇章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第二,结构图式(formal schema),是阅读者对文章体裁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文体知识。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以内容图式为经,以结构图式为纬,最终构成一个图式网络,从而达到理解篇章目标的过程。[6]

3.研究方法

3.1被试

在初中随机选取学生36名,其中初二年级12名,高一年级12名,高二年级12名。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达到1.0以上。

3.2 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为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pplied science laboratory,ASL)生产的504型台式眼动仪。该仪器具有高采样频率(每2毫秒记录一次眼动数据)、高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数据反馈迅速、易操作等特点。并且,RS Research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比较齐全的数据分析软件包,不仅可以分析被试者的眼动情况,如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幅度、眼跳方向等。还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要设定不同的兴趣区,并计算不同兴趣区的眼动数据。

Eye link眼动仪主要由主试用计算机(Host PC)、被试用计算机(Display PC)、高速图像采集处理卡、红外标定器、头盔(Headband)、反应盒及相应的软件等构成。头盔装有三个微型摄像机,其中两个瞳孔摄像机用于记录被试者的眼动情况,一个场景摄像机用于记录被试者看到的实际场景。Eye Link利用屏幕四角固定的红外线发射器作为坐标来保证视线和屏幕的中央垂直。实验时,被试者戴着头盔坐在Display PC屏幕前,主试通过Host PC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同时Eye link所记录的眼动情况以数据形式保存在Display PC内,并自动生成一个EDF数据包。

3.3实验设计与材料

其一,实验设计。本研究实验采用3(材料)×3(年级)的二因素混合设计。实验材料为四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其中一篇记叙文为准备练习时用的材料,三篇为正式实验材料,分别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实验中采取轮组方式,共分为三组,各组文章呈现顺序分别为:组一,练习文章、中文记叙文、中文议论文、中文说明文;组二,练习文章、中文议论文、中文说明文、中文记叙文;组三,练习文章、中文说明文、中文记叙文、中文议论文。每组分别由随机抽样的不同水平的六名被试者组成。

其二,实验材料。三篇正式实验文章被试者均未曾接触过,阅读材料经过五位对外汉语教师的等级评定,难度接近等值。

4.实验程序

该实验室具有隔音功能,可以确保实验在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室还设置了一定的光源,以避免被试者在阅读时因光线暗淡而容易引起眼睛疲劳。

实验中有两名主试,一名操作眼动仪(研究者本人),另一名记录被试者回答的答案(心理专业研究生)。每次对一名被试者施测。具体的实验步骤是:

(1)让被者试熟悉实验室环境,向被试者简单介绍实验设备及相关要求。

(2)实验开始前,要求被试者坐在Display PC显示屏前的椅子上,距离为60cm。戴上头盔,调整头盔位置、摄像头位置和焦距。选择瞳孔模式或瞳孔+角膜反射模式。一般采用瞳孔+角膜反射模式,采样速率为250Hz(精度2ms),确保被试者头部移动或头盔滑动的情况下可校准部分误差。但是,部分戴眼镜的被试者的角膜反射不容易找到,因而只能选择瞳孔模式,采样速率也为25OHZ(精度2ms)。

5.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主要呈现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比较,不同年级学生阅读速度的比较,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效率的比较,不同年级学生注视次数的比较,不同年级学生注视点持续时间的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眼眺幅度的比较和不同年级学生回视次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沈德立.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777-780.

[2]陶云,申继亮,沈德立.中小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26(3):199-203.

[3]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1.

[4]彭聃龄主编,谭力海副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03-313.

[5]朱曼殊主编,缪小春副主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14-425.

[6]张必隐.阅读过程的三种模式.心理科学通讯,1986,5: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