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研究

2013-04-29 00:44马健赫
无线互联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大学生

马健赫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也极大是弥补了互联网的一些不足,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作为带动我国经济消费的重要群体,成为高科技信息化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本文简述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分析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

1 简述移动互联网

1.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应用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的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的新的服务,包括终端、软件和应用。终端的代表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等;软件是指操作系统、数据信息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是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应用工具和媒体等服务的一种介质。

1.2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1.2.1 便携性

移动设备基本上除了休息的时候,都会在用户身边,方便用户使用。这个现象证明了,通过移动设备上网,比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更方便,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方便交流沟通和及时获取、更新消息。

1.2.2 隐私性

移动设备具有隐私性,符合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要求。不受通讯运营商和技术设备商的限制,具有很高的隐私性,在进行数据共享的时候,可以保证通过认证用户的有效性,提高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相对于通讯设备来说,互联网更具公开性、透明度更高,信息更加开放。通过互联网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搜集,但是移动通讯用户上网不需要泄露自己的信息,所以需要一定的隐私性,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1.2.3 轻便性

手机通讯设备,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语音通话。移动设备具备的功能符合方便和快捷的特点,与目前我国较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保证了移动通讯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娱乐、休闲和学习的需求。而且,对大学生来说,移动通讯设备便于携带,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很多作用,具有轻便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1.3.1 资讯应用

手机设备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实现网络新闻短信服务,为大部分的普通用户提供了最早交流服务。例如搜狐和新浪等网站,短信成本几乎是零,在国内可以提供最好的服务。目前,这种资讯定制服务已经覆盖生活领域,例如股票、天气和销售等信息。

1.3.2 娱乐应用

娱乐短信业务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推出的新的娱乐应用服务,世界杯期间推出的短信娱乐应用得到广泛的欢迎,增加了娱乐应用的使用量。

1.3.3 网络连接的应用

通过手机设备进行移动互联网连接主要是运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进行移动互联网接入或者移动设备用户运用数据套件,连接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交换机的网络互联模块IWF,进行移动互联网连接。

2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大學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对象,对新鲜事物容易好奇并接受,是很多媒体产品的潜在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中,因为自身的便捷性、实时性和高效性,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和追捧。目前,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媒体产品和信息化产物,是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为:

2.1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了学习内容,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喜爱。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没有合适的答案,可以在相关的论坛和贴吧进行提问,或者使用百度、搜搜等提问,集中不同行业和层次的答案,找出解决的办法。

例如,在进行英语课文预习或者杂志阅读的时候,如果发现了不认识的词语或句子,就不需要再用英语词典进行查询和翻译,直接可以用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查询。只要有了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运用不同的软件进行翻译、朗读和扩展,不需要一个一个的单词输入,直接进行语音输入或者通过摄像头对文章进行输入就可以在线翻译。英语翻译软件很多,例如:金山词霸、有道词典和谷歌翻译等。移动互联网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加了手机的实用性,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没有多余的时间休闲放松,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排队或者等公交车的空闲时间都可以通过手机打开移动互联网,随时查看新闻资讯、小说或者杂志、视频等。电子读物的出现,符合较快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读物对大学生而言,更加符合学生的信息需求量,而且不需要很高的消费要求,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2 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加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移动业务的商机因为定位技术得到了扩展,为用户提供了详细、准确的服务信息。如果在陌生的城市、街道迷路,不清楚公交或者地铁的转站路线,就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地图搜索,就能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和换乘方案。移动的定位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学生旅行或者游玩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一功能。

网购的成熟,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大学生通常都在校园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逛街,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但是网购方便快速浏览,品种齐全,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和选择空间,满足了大学生的购物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只能通过电脑用互联网进行网购的状况,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对所需物品的搜索、选购和支付,实现网购目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6%的大学生都有过手机购物的体验,手机购物系统的完善,淘宝、京东和当当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手机购物门户的推出,改善了用户对手机购物的质疑态度,提高了用户体验。第三方购物软件对多家购物网站内容的整合,实现了即时比价和查看评价的功能。而且一些软件具有可以进行条码扫描和对二维码进行搜索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商品信息。例如,产品的品牌商家和销售价格等。

2.3 对大学生娱乐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专家认为,智能手机最大的应用就是具有娱乐性。手机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了用户的娱乐需求,例如前端的游戏、视频等。目前我国大部分人拿着手机的现象随处可见,不管是在公交、地铁上,或者等车过程中,都有很多人拿着手机,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享受娱乐。我们都知道,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更多的娱乐游戏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设备进行使用,“愤怒的小鸟”这一游戲在全球的使用量,一天的游戏时间就可以达到125年。大学生选择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娱乐性,可以帮助他们度过无聊的空闲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完善了移动互联网的娱乐体验。只要有可以连接移动网络的智能终端,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和地点享受音乐、视频和游戏等服务。

开心网和腾讯网曾经推出过农场游戏,这些游戏风靡了全国,流行了很多例如“偷菜”的网络红词,带动了很多使用互联网的人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些网络游戏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设备进行应用,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忙于学习和工作,在空闲时间就会感到无所事事,移动互联网的娱乐刚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很少有时间娱乐,当学习压力较大的时候,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娱乐性,调节心情,缓解紧张的学习状态。据统计,QQ游戏自2003年开发以后,注册用户高达3.5亿,提供的游戏也超过70款,尤其是休闲竞技和棋牌类游戏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例如斗地主、麻将、英雄杀等。

2.4 对大学生交流的影响

进行交流沟通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很重要。互相交流沟通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增加生活乐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互相了解,是朋友之间不可或缺的。现实生活的高压和快的生活节奏,缩小了我们的交流圈,会产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代病”。

目前我国的网络交流平台主要有:即时通讯、腾讯QQ、MSN、阿里旺旺等;微博中又有新浪、腾讯和搜狐等;社交网络服务,例如人人网和开网等。根据调查显示,我国93%的大学生都注册了人人网,100%的大学生都是QQ用户,网络社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方便了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行动,有利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性,拓宽了交流渠道。即时通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占了很大的地位,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习惯,大部分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即时通讯除了可以进行文字聊天、多方聊天和语音视频聊天,还具有电子邮件、博客、音乐和游戏等多种功能,是综合化的交流平台。

3 总结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改善了生活和学习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大学生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童.移动互联网研究与分析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0,26(11):9-10.

[2]刘山.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24(31):15-16.

[3]吴仕云.手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18):12-14.

[4]汪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24(14):15-16.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