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2013-04-29 00:44蒋秋云
考试周刊 2013年86期
关键词:情操熏陶高尚

蒋秋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告知我们语文人文性的内涵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精神影响,而且是深远的。然而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精神情感及世界观的差异,所以对教材人文材料的反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是相对立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精神领域不能有任何闪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熏陶影响,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意识地加以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美好品质和情操。

一、发掘教材中的文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初中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质精美、情文并茂的文章,那精彩的语言、多样的表现手法、奇特的结构、美妙的意境、深刻的主题无一不显示出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我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这些美的特征,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如《春》一课,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表达方式多样:描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与“神”。描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都笼着一层薄烟。”作者抓住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注意突出个性特征: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细长。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作者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绣出一幅笼罩天地、晶莹纤柔、随风飘拂的春雨图。再如《枣核》,我引导学生品味以“枣核”串连全文的结构美,小中见大的主题美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二、发掘教材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如《岳阳楼记》中洞庭湖的美景:“衔远山,吞长江”——气势非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宽阔无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光山色,千变万化。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千”——一片春光,色彩明丽;“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鸟鱼欢快,十分自在;“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岸上有小草,小洲上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如此盛景,怎不让作者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慨?怎不令读者有神游其间,物我两忘之意境呢?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可见滁州山间朝暮景象变化之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又可见滁州山间四季景象之不同。面对如此佳景,难怪一个“醉翁”竟然有超出酒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发掘教材中的人物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也有众多性格鲜明、品德高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极好榜样。我努力发掘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过零丁洋》,诗人文天祥在南宋朝廷行将覆亡,他的人生之路也到了尽头,此时他只要降元,不但可以免于一死,而且可以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捐躯,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决心,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要为民族、为正义而奋斗终生。又如《始终眷恋着祖国》,该通讯记叙了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感人事迹,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钱学森学业上和科研上取得了哪些成果?”“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如果他留在美国会有怎样生活与前途?”“他为什么要回国?特别是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和迫害,他还要坚持回国?”……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被钱学森为了能回国报效祖国,舍弃个人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待遇,冲破重重阻力与美国当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斗争的这种坚如磐石的报国之志所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人人表示要像钱学森那样勤奋学习,为祖国伟大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四、发掘教材中的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美好情怀。

教材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这是引导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珍爱亲情的极好材料。我充分发掘这些感人材料,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怀。

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学的?”“从父亲过铁路、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的什么?”“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父亲执意送‘我去浦口车站,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父亲为‘我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茶房照应等这些琐碎的事情?”“文中‘我几次落泪,为什么落泪?”“你的父亲是怎样关心你的?”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亲完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保护孩子的深挚感情,以及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敬爱之情。又如《父母的心》,通过“父母几次送孩子换孩子?为什么送,又为什么换?最后为什么一个也没送给富人家”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小说中的浓浓的亲情,父母的一颗伟大的爱心,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醒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要谨记教导,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渗透在整个过程之中: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树立美好形象,创设美好的意境,展现美好情怀,始终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正确的导向,使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猜你喜欢
情操熏陶高尚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