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体验融入阅读教学

2013-04-29 00:44蒋秋云
考试周刊 2013年87期
关键词:智叟课文阅读教学

蒋秋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其后的“教学建议”中又教导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从这两段论述中不难看出“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情感体验融入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进入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能感受到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

一、将文中的背景变为自己的时代——在情境中体验。

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字里行间都有时代的烙印,作者情感的蕴藏。所以每篇课文初学时,我总是要求学生首先借助课文助读资料及网络了解作者及其时代的相关背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时代,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情境中体验到作品中蕴藏的真情。

如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间上距离学生远——二十世纪初;事情发生在外国——俄国;俄国革命史不清楚——因欧洲工业危机蔓延到俄国,该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的根基;高尔基写作的经过不了解——在这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俄国作家协会举行的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会议上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并参加了示威游行和抗议签名。高尔基根据这些斗争的经历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下了短篇小说《春的旋律》,本文就是其末尾的一章;表现手法不熟悉——该章节完全采用的是象征手法,学生理解难度大。所以我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资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高尔基的简介。我还将相关资料、短篇小说《春的旋律》、海燕、象征手法及散文诗等知识制作成课件加以助读,从而使学生进入二十世纪初俄国的革命年代,加入人民革命的洪流中,准确地把握海燕、海鸥、风雨、雷电等象征意义,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将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在对话中体验。

教材所选的课文中,有许多写人叙事的作品,这些作品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及其对话表现人物的形象,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根据这一写作特点,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及其对话进行感悟、品味,体验人物的精神世界。

如王朝柱的《长征》一课,节选了《长征》电视文学剧本的第24节,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了红军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我在学生初步领会课文中的情节以后,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自由读、对话朗读、相互评读,感悟其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伟大精神。如课文的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学生在对话时,低声朗读周团长无力地对坐在担架前的小战士说“小同志,你吃一口吧”一句,感受到周团长在极度饥饿的中还将仅存的一点炒面让给战士吃,他的人格是多么高尚。特别是学生对话读到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中,抬周团长担架的另一位小战士在从昏迷中清醒后,看着手中周团长扔给他的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指着水塘无力地告诉刘少奇同志:“周团长留下……这点儿炒面,他就……爬进了水塘里……”时,全班同学都哭了,他们都深深地被红军战士与周团长这种宁愿牺牲自己,谁也不肯吃炒面,不肯连累他人的高贵品质所感染。

三、将文中的智慧变为自己的智慧——在感悟中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阅读教学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呢?

如《愚公移山》一课,有学生认为“愚公”确实“愚”,“智叟”其实“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愚公移山”尽管挖山不止,精神确实感人,值得学习,但确实如“智叟”所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即使全家人及“邻人”“遗男”力量恐怕也是微不足道,不知要多少代“子子孙孙”才能挖完。“那‘智叟又‘智在何处呢?”我又追问道。那位学生这时也发现“智叟”的“智”在文中看不出来,只是消极对待,畏惧不前。“是啊,愚公移山精神可嘉,而‘智叟不见其‘智。那么你们能不能做一个‘智童呢?”我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个献智:“不需要移山,可在山脚下开一条小路。”“可用挖掘机挖!”“可用炸药炸!”“可以搬家,说不定还能得到政府的廉价安置房!”……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学态度,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将文中的情感变为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中体验。

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对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才能让课文中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呢?我一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二是体验作者蕴含其间的思想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作品“灵魂”的感染下“灵魂”受到净化。

如在教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诗人梦中北征情景,从中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学生想象到诗人骑着戰马,跨越冰河收复北方失地的壮观场面,感到“铁马冰河”正是本诗“为国戍轮台”的传神写照,寄托了作者收复失地的斗志,激发了爱国热情。某些学生还表示要为保卫我东海钓鱼岛,收回南海等被侵占的岛屿而努力。又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在学生领会诗意后,我让学生想象诗中所展现出的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卷,然后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夸张句所蕴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的决心。

在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上,我还采取表演法,让作品中的人物变成学生自己,如教学《我的老师》、《背影》等写人课文后再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亲人,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融入阅读之中,而且融入生活之中,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猜你喜欢
智叟课文阅读教学
愚公新传
智叟移山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愚公移山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