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 心 阅 读, 放 声 朗 读

2013-04-29 00:44蔡淑蓉
考试周刊 2013年87期
关键词:领悟读书文本

蔡淑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朗读能力呢?

一、准确深入解读优化文本

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指读者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达到对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的认同或引起的共鸣,也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例如《穷人》一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丈夫出海生死未卜,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所表达的主题是感受穷苦劳动人民相互扶持帮助的高尚品质和善良、仁爱、勤劳、忍耐的美好心灵。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具诱惑的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也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深情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寒风呼啸的海面上与温暖而舒适的渔家小屋相互反衬。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进行个性化解读,则水到渠成。

1.潜心读书把握文脉。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研、纵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是最常用的实践形式,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细读,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以情导读;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重视略读、浏览。

2.重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教学中的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是三个重要的阶段。重视这三个阶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对课文进行条理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书贵在自悟自得

1.自读中感知,要有“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我们要相信孩子,让学生自己读书,绝不能在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机会时,就对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真切,思考不深刻,感受不强烈。而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的读书体会,而学生会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读到的文字自己体会、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2.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说:“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教师应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状态。

3.诵读中表达,在于“情”。“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意思,使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总之,要放声朗读、升华感情、凸显主题。首先,放声朗读能激活大脑皮层细胞,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提高记诵效率,教学效果也不错。其次,持续的大声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徐悲鸿说:“学艺之道无他,锻炼意志第一。”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稀松坍软,有气无力,不能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那岂能成大事?让读书成为求知的显性符号,在课堂上绽放奇光异彩,让读书声成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领悟读书文本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