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2013-04-29 00:44康晶晶
考试周刊 2013年89期
关键词:词义教学方法

康晶晶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形旁析义、声旁猜义、结构分析、成分分析、温故知新、语境推断、排除检验等七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对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

关键词: 文言实词 词义 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试中文言文分值高,难易度稳定,是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但是就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们读起来都感觉很吃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言文实词把握不准。其实,考试中出现的文章很陌生,里面的字词在课堂上出现过,只要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总结方法,则拿到试卷文言文的分值是很容易的。下面我根据教学经验,就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作了一些探讨及总结,具体如下:

一、形旁析义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含义往往与这个汉字的初始含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在80%以上。一个形声字的义符,往往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形声字的形体结构(尤其义符)探求该字的语境含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一句,“沧”“溟”都有形旁“氵”表意,其义应与水有关;再联系后文“知海”二字,即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该句里的“啜”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文的“知味”,就能推断出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一句,“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声旁猜义法

在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其中的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因此,在这里,“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年湖北卷试题)一句,句中“闲”与“娴”通假,表“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成了“空闲”,是错误的。

三、结构分析法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这一点就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秋省敛而助不给”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离骚》“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比”对应于“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相同”之意,而非“比较”。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可以推断。

如2006山东卷: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析:“正言匡过”是并列结构。据“臣下以尊天子”可知“正言”对应“匡过”,意思相近,分别为“端正言行”、“纠正过错”,而非“辅佐”。

再如2006天津卷:南迫洛阳迫:逼迫。

析:上句“北通上党”和“南迫洛阳”为并列结构,“上党”和“洛阳”又同为地方名,由此可知“迫”为“接近”之意,而非“逼迫”。

四、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Ⅲ卷试题)一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一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五、温故知新法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在文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考试时根据已学的类似的例句推断,则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联想,举一反三,将知识迁移。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题第5小题A项: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此解释是否正确,可联想《项脊轩记》中“后五年,吾妻来归”一句推断,解释是正确的。

我们不仅要联想到文本中的句子,还要善于联想平时常见的成语,以此推断出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胜,可由成语“不胜枚举”中之“胜”推断,解释为“尽”。

六、语境推断法

不同的语境,文言实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历次考试中,文言文题中都会有字词的理解题,需要根据语境推断。一个实词有很多个义项,若不放到文中理解,就很难推断出准确的义项。若放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则它的义项只能有一个,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上下文推断其义。

如2007全国卷Ⅰ: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析:当时的语境是皇帝大怒,其他的尚书都惶恐谢罪,只有宋均据理力争,所以皇帝认为他这种精神很好,“帝善其不挠”的意思是“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精神”,因此“挠”应解释为“屈服”。

再如2008重庆卷: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析:据“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几句话,能大致推断出第一段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推断为“不服役纳税”。

七、排除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文言实词题,可以把解释代入原文,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是否合乎情理。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句子“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这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的“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之意。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推断词义,都要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对与语句有关的背景、文化等认真深思,慎重推断。这样,才能对词义做出正确的判断。语文学科是积累的学科,只要能识记、理解和掌握平时学过的实词,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8.

[2]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词义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法律解释中的词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试论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异同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