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高提问的质量

2013-04-29 00:44杨艳云
考试周刊 2013年83期
关键词:关键处孔乙己生命

杨艳云

每堂课都要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然而某些老师不知何时问,提问从何处切入,更谈不上考虑提问质量,总是满堂课提问,满教材地问,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不浓,甚至还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课堂提问该什么时候,该从何处切入,以便提高提问质量呢?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我认为,在以下时段处切入,效果显著。

一、在课堂导入时的引语处切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深知导入的重要性,所以多在课堂导入时的引语处,精心加以设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然而世界上却有能重塑生命的人(随机出示课题)。你知道这个能‘再塑生命的人是谁吗?她就是美国的著名残障教育家安妮·莎莉文女士。那她再塑了谁的生命呢?是美国著名的女教育家、作家海伦·凯勒。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美国当代十大英雄偶像,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曾称她为:十九世纪全世界除了拿破仑外的另一个杰出人物。那么安妮·莎莉文女士是怎样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以使海伦·凯勒成为十九世纪两个杰出的人物之一呢?你想重塑自己的生命吗?”学生听后十分惊奇,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盼,因此还没等我宣布打开课文,已经急不可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快速地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二、在学生阅读时的课文关键处切入,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

学生被引入新课后,必然要进入文本的阅读之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是文章的中心、主题呢?我认真发掘文本中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设问,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苏州园林》课文内容较长,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初读时就能准确把握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及其脉络呢?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结构文章的,且在第一部分“总”中的中心句“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的“四个讲究”与其后的第3、4、5、6段内容依次照应;“完美的图画”与第7、8、9段的“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相对应。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这些关键处设问:“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来说明的,它总体上有什么特征?这句是全文的什么句?你从其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学生找到了,课文的说明顺序、总体特征及结构特色也就清晰可见。

三、在学生讨论时的思维阻塞处切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尤其是在深入小组合作交流时,常常遇到学生思维阻塞的现象,此处正是提问的最佳处,因为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而且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孔乙己》一课,在小组交流中有学生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思维发生阻塞,质疑该句是不是有逻辑错误,其理由是前文中已经交代“短衣帮”是站在柜台外喝酒,穿长衫的到里面坐着喝酒。孔乙己究竟属于哪一类?听到这个质疑后我觉得正是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的极好切入处。我在肯定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敢于质疑后,让全班讨论。开始有同学觉得有道理,但经过讨论后才发现,这正是作者高超之处:孔乙己之所以穿着长衫是为了说明自己是读书人,但由于受封建文化及其教育的毒害,致使他认为君子固穷而好吃懒做,只能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站着喝酒。正是这样的原因,他既不能成为上层人,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做些偷窃之事,最终被打断腿而失踪。至此,学生基本把握了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四、在问题探究时的观点冲突处切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自主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我十分注意捕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冲突性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人的品质可以用“见险不救”或“见义不勇为”概括,尤其是他的父亲,孩子遇险了,而且孩子胆子特别小,他不将孩子从那悬崖上背下来,万一失足怎么办?有些同学认为,父亲也许是出自良苦用心,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胆量;可那四位同伴,尤其是好朋友杰利见到“我”在危险的石架上无法下来竟然也跟其他三位伙伴一起走了。看到同学们评价不一,并且愤愤不平的样子,我抓住这一“观点冲突”的良机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准确地给这些人物“画像”。通过各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评价终趋一致:四个孩子因为天快黑了,也无能力帮“我”;嘲讽“我”是朋友间的玩笑,他们完全低估“我”的懦弱,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杰利因为左右为难,虽是“我”的好朋友,但又不想失去更多的朋友,只好“从众”走了,也正是好朋友,所以他及时告诉了“我”的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父亲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他不直接把“我”从危险的石架上背下来,完全是为了引导“我”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激起“我”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所以让“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结果也是如此,“我”因为有了童年时的这一次“脱险”的经历,明白了一个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水平,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当然,提问的较佳切入时段还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换中提问,可以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新的教学环节中;在知识的迁移中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束之时进行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欲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要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提高问题质量的意识,就一定能够找出更多更好的问题的切入点。

猜你喜欢
关键处孔乙己生命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善抓关键巧析文
聚焦关键处,让智慧“亲临”
文本关键处:阅读教学的重点
几何入门阶段做好“接枝”教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