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

2013-04-29 00:44徐月娟
考试周刊 2013年85期
关键词:体悟意境古诗词

徐月娟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典诗词尤为璀璨夺目,诗人词客,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是我国的传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肯定优秀古典诗词的教育意义。古典诗词语言精练,音律和谐,感情丰富,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学习诗词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培养他们健全的品格。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最早的古诗词都是“入乐”的,文人墨客写出诗词来,谱上曲子就可以唱了。今天虽然不唱了,但让学生多读还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有重要作用。在要求学生朗读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和必要的方法指导,以防止学生朗读的盲目性。朗读目标的设定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首先,读准字音。这是诗词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某些字的特定读音。如白居易《琵琶行》“初为《霓裳》后《六幺》”中《霓裳》就指《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乐曲名,应读为nícháng。

其次,读懂内涵。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诗词句的意思。很多古诗词篇幅往往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内容中往往蕴含无限意蕴有待学生解读。由于古诗词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早,其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较大区别,理解起来存在语言上的障碍,难度较大。此外,许多字词解释见仁见智,谁是谁非,尚无定论,也给学生对词句的理解造成困扰,这就要求学生借助权威注释,依据自身具备的文言素养,准确把握诗句的大意。

再次,读出情感。古诗词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其中凝聚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因此,在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情感这个要求是教师在学生能够准确感知诗词内容的前提下提出的,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要想准确体悟诗词中的情感,学生必须静下心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仔细揣摩、体会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当然,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事实上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语文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各不相同,他们对同一首诗或词的理解往往会千差万别。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不应粗暴否定。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意象、意境美

现代文艺理论普遍认为:“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读者要想领略诗词的意境美,必须先捕捉意象,品味意象。

联想和想象是领略诗词意境美的重要形式。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含蓄隐讳的,读者只有通过诗词中有限的意象寻求“蛛丝马迹”,揣摩词句之外的丰富意蕴,而意象的不确定性又给我们的理解造成困扰,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身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词创作时的“原生态”情境,揣摩无尽的言外之意,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意象、意境美。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和提升。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它将含蓄精练的汉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图画,再现诗词创作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另一方面,多媒体这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配上与诗词意境相契合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在双重因素的熏陶下,学生的情绪会逐渐舒缓,直至完全沉浸其中,享受诗词带来的审美快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教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时,我让学生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情景并用语言将脑海中的景象描绘出来,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的领悟比较茫然。后来,经过课后的询问,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地域和生活阅历等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塞外或类似于这样的地方,体悟意境就没有了最根本的生活基础。后来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黄沙滚滚的大漠、高耸的烽火台、醒目的浓烟、横贯大漠的黄河、苍凉而又温暖的落日等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让他们感觉仿佛亲临塞外,学生渐渐地进入了作品创作的原始情境中,感受到了开阔雄浑的气势,也准确体悟到了诗人的孤寂情感。

三、知人论世,体悟情感美

知人论世是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文学鉴赏批评强调的“知人论世”原则。知人论世具体到古诗词教学中,就是要求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古诗词是文人墨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自身特殊的际遇下有感而发的产物。只有对诗人及其时代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作品。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游览赤壁的词作,此时的他历经仕途坎坷,政治上失意,内心充满忧愤之情。他怀念、仰慕历史英雄人物,实是怀古伤己,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无法建功立业。教师如果不指导学生知人论世,那么学生就无法准确把握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习惯性地包揽“知人论世”的任务,对学生作“灌输式”的介绍。事实证明,这样做往往会吃力不讨好。在听这些内容时,学生常常是如轻风过耳,一听而过,不会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对于诗词的鉴赏并无多大帮助。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则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人物传记,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受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拓宽视野,为课内诗词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每一首好的诗或词就是一片风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怀……让我们睁开慧眼发现美,打开慧心体悟美。

猜你喜欢
体悟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