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3-04-29 00:46陈成耀
考试周刊 2013年82期
关键词:创造性意识思维

陈成耀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只要是课本上的,只要是教師说的肯定对,绝对错不了。如此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和谐的教学氛围与互动环节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过程呆板,练习枯燥乏味,等等,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人的这些可贵的思维方法,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了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当今社会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激励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最终成为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型人才,是极其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想创造。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60千米。甲工程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a.如果去掉“长60千米”这个条件,能不能解答?b.你准备怎样解答?c.通过解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好奇,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信、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为他们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

教师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

3.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某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像这样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和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解疑要讲究策略,如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鼓励学生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行为。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鼓励其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要求。

1.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审视全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例如:根据实物图编题。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道题既可以看成★与☆的组合,又可以横看成4排,每排5个,还可以竖看成5排,每排4个,等等。这样学生编出的题目也就精彩纷呈,视野也就开阔。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看“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想象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克服学生解题的“单调性”,对课本例题、习题的条件和问题、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思维方式、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发生差异,让学生明确变后数量与变前数量的关系,弄清数量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问题求变或题材求变。例如:工人计划修一条60千米的公路,已经完成了18千米,完成了百分之几?可变为:

a.工人修一条60千米的公路,已经完成了75%,完成了多少千米?

b.工人计划合适一条60千米长的公路,已经完成了5%,还有多少没完成?

c.工人计划修一条公路,已经完成了75%,完成了45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d.工人计划修一条公路,已经完成了75%,还有15千米没完成,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这样的发散式练习,可以让学生思路开阔,思维灵活、流畅,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富有成效的想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诱发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都有常规的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突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在具体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多给一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多鼓励多表扬。如在教学“100-13”的连续退位减时,学生都知道: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可实际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仍不会正确运用。对此,我让大家思考: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计算又快又不会出差错?我们“可以把100-13看成99-13,再把所得的差加1。”在这种创造性想法的影响下,学生触类旁通,退位减法也就很少有学生出错了。

2.一题多解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维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解法求异(如一题多解)、结果求异(如一题多果)等练习,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向独特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们设计过这样的多解题: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25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 (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解法1:500÷5/8÷(500÷6.25)-6.25=3.75(小时)

解法2:500÷5/8×(1-5/8)÷(500÷6.25)=3.75(小时)

解法3:6.25÷5/8×(1-5/8)=3.75(小时)

解法4:6.25÷5/8-6.25=3.75(小时)

解法5:6.25÷5×(8-5)=3.75(小时)

三、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实验操作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动手操作可加深对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理解。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成功。

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地更新观念、改进教法、研究学法,并与同行交流学习。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创造性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