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04-29 00:44刘玉珍
关键词:文脉事例课本

刘玉珍

【摘 要】

综观高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难题。其实我们可以从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本文试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挖掘 运用 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难题。殊不知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便是这个道理。问题在于不少学生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如果能灵活挖掘并运用好我们教材中的素材,就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挖掘开发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引用(化用)课文名句,扮靓写作语言。

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也有很多富于哲理的名言。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等。写作中有时可引用名句拟题,倍添作文文采。如2009年江西满分作文《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的标题化用的就是裴多菲《自由与爱情》中的语句。有时可化用诗文入文,增添人文内涵。如“语文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草叶集》《荷塘月色》以及《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雅致大度而不俗。

2.将教材中的人物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人物。这些名人或忧国忧民,或正道直行,或胸怀大志,或历尽坎坷……与作者有关的各种事例,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不仅如此,课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逆来顺受、隐忍不发、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因循守旧、胆怯懦弱的别里科夫;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的苏武……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写作的好材。挖掘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爱”“宽容”“正义”“坚强”“苦难”等主题对教材人物归类概括。

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亦不胜枚举,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用来证明做人要顾全大局,也可用来证明口才有时候胜过刀枪;《荆轲刺秦王》的事例可以用来证明舍生取义为大节,也可证明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鸿门宴》的事例可以用来证明做人不能有“妇人之仁”,也可证明刚愎自用危害大,还可证明大丈夫能屈能伸。掌握了这些材料,学生写作时就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

3.借鉴课本,贯通写作思路。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十分讲究“文脉”。文脉通了,情意自然贯达,文章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反之则不然。而要在作文时学会“写”通文脉,必须在上课文时先学会“读”通文脉。教材文本中有很多写作思路的典范。比如《故都的秋》中运用的“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拿来主义》一文则很好地运用了递进式这一议论文的常用结构模式;《荷塘月色》则巧妙地运用了双线圆形结构模式。写作教学时就是要把这种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说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实践迁移巩固这种写作知识。

4.借鉴课本,丰富表达技巧。

古人云,“文无定法”。新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第4条也提到“力求有个性的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学生模仿借鉴教材文本进行写作。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出一般文章。其写作手法学生还是可以模仿借鉴的。比如在学鲁迅的《祝福》时,可重点学习文中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学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到“以小见大”及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而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则可让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手法及类比论证的妙处,等等。

5.借鉴课本,丰富思想情感体验。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给人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震憾。面对诱惑,孟子写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官场,李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这些诗文来看,古文人的思想具有深邃的社会意义,有利于我们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运用到文章中,深化文章主旨。

以上笔者从五个方面谈到了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有形的资源(诗词名句、典型人物和事例、写作手法等)和无形的资源(文本中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开发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扩写缩写,将小说改编为剧本,等等。笔者相信,只要师生们共同努力,同行们深入探索,教材文本中的写作资源定会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普遍提高,将不再是遥遥无期!

猜你喜欢
文脉事例课本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