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的途径

2013-04-29 00:44张巧凤
考试周刊 2013年72期
关键词:阅读课习惯小学生

张巧凤

什么是习惯,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而且自动化的行为。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其实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即使表面看起来相似的行为,可能是因不同的习惯。立足于这一观点,反思现在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宽松的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通常在提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都是指习惯于使用好的阅读方法。好的方法要提倡,但对阅读方法过于强调则是不恰当的。方法是为阅读积累服务的,应当强调的是阅读的内容和结果。就能在阅读中获益而言,阅读的量比阅读的方法技巧更有用。正如书法、绘画或器乐,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就自然掌握了方法。如果过于强调方法以致忽视阅读量的积累,将导致阅读中失去自我,迷失阅读方向,导致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爱语文书却不爱语文课的怪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给学生营造足够宽松的阅读氛围,在学生心无旁骛的情况下,在毫无压力感、紧迫感的情况下,自由阅读、轻松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这样的轻松氛围往往很难形成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种课程占据,很少有自我安排的空间;二是即使是为数稀少的阅读课,即使教师能够严格执行“阅读课给学生完全的阅读时间”的规定,学生阅读还是被限制在所谓的必读书目、共读书目之中;三是学生课业负担太大,娱乐时间被大大压缩,原来可以成为放松休闲的课外阅读也被提到了“培养目标”、“素质构成”的高度,难以轻松应对。笔者认为,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更重要的是减少阅读的刚性要求,增加阅读的弹性鼓励,给学生提供足够沉浸于阅读中的时间,让阅读真正成为净化心灵的清新剂。

二、恰如其分地点拨培养阅读习惯

从文学作品阅读的角度来说,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解读应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审美活动,读者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进而完善创造精神国度的内外世界,这个吸收解码的心理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呈多向辐射裂变状。汉语表达之灵活性远胜其他各种语言。客体世界缤纷多变,语言王国同样五色斑斓,心性时空更是瑰奇璀璨,三者交叉碰撞其终局之博大精深不可轻言。对于小学生而说,要达到这样的美学高度可能还言之过早,更需要老师的适当点拨。漫无目的的阅读最浪费时间,最没有价值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没有经过阅读点拨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什么时候需要咬文嚼字,什么时候可以一目十行……天马行空的阅读可能暂时带给他们满足和快乐,但日子久了阅读的品位和能力将会更加枯竭而苍白。

恰如其分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点拨更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点拨是给予引导而不是填鸭灌输,点拨是加以鼓励而不是严厉呵斥,点拨是双方交流而不是单面陈述,点拨是在点的上面略有指引而不是在面的上面系统概括。有些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以成为点拨的亮点,让沉浸于阅读中的学生豁然开朗,明白其中不可言传的阅读情趣。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切忌急功近利

吕叔湘认为阅读的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后才能显现。因此,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止于考卷,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止于阅读本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切忌急功近利。文学素养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肯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是靠某一年某一人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整个生活环境,包括老师、同伴、父母,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熏染和浸润。

猜你喜欢
阅读课习惯小学生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上课好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我是小学生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