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为何赶走了学生的“思维”

2013-04-29 02:33严昌东
考试周刊 2013年79期
关键词:模式化极值变式

严昌东

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曾说,“‘懒老师才能教出勤学生”.经过高三一轮复习课“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与极值”公开课的前后经历,笔者逐步领悟到:随时替学生准备好所学内容,这样教学安排过于“模式化”,会赶走学生的“思维”,会使课堂变得压抑,长期下去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会失去教师自身的个性.

1.试上课——模式化的设计

为了上好这节县级交流课,笔者提前两周进行准备.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考试大纲》中的精神和考试性质,准确掌握这节课考试的要求.同时在网上查阅了一定量的教案、课件,虚心请教了校内教学专家,听取了同组同事的若干建议.经过一周的学习和思考,有了大致设想,具体有以下几点。

(1)问题贯穿整节课.①在知识回顾阶段,利用数学题目或设计的问题来构建知识网络;②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③在解题后,利用变式问题巩固例题中的解题方法与思维;④在课堂检测时,精选典型题目提供给学生尝试练习;⑤反思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与延伸,夯实基础,在理解、体验、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能.

(2)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三适应”(适应教材、适应教师、适应学生)、“三有利“(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弄懂;同时要重视学法的研究设计,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课件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基本原理是教学设计原理,课件能够把教师所要备的内容表达清楚,如备课中要体现的:教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等.充分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笔者做出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构建知识网络

(1)(教材习题)函数f(x)=x-lnx的减区间为?摇?摇?摇 ?摇.

[问题探究]

问题1:导数的符号(正负)与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关系?

问题2:根据函数y=x■在R上单调性,若可导函数f(x)在(a,b)内单调递增,那么一定有f′(x)>0吗?

追问:f′(x)>0是函数f(x)在(a,b)内单调递增的?摇?摇?摇 ?摇条件.

问题3:你能归纳出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吗?

追问:你认为求函数单调区间容易忽视什么?

(2)函数f(x)=x-lnx的极小值为?摇?摇?摇 ?摇.

[问题探究]

问题4:如何定义函数的极值?

追问:极值是否唯一?极大值一定大于极小值吗?

问题5: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

(1)如果x■是f′(x)=0的一個根,并且在x■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是极大值.

(2)如果f′(x■)=0,并且在x■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那么f(x■)是极小值.

问题6:你能归纳出导数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3)已知函数f(x)=■x■-a■x■+ax在x=1处取得极值,则实数a=?摇 ?摇?摇?摇.

[问题探究]

问题7:若f′(x■),则x=x■一定是函数的极值点吗?

追问:f′(x■)=0是函数f(x)在x=x■处取得极值的?摇?摇 ?摇?摇条件.

(二)例题讲解

例:已知函数f(x)=■x■-■ax■+(a-1)x+1,a∈R,(1)若a=3,求函数f(x)的递增区间和极值;(2)若f(x)为增函数,求a的值.

变式1:若f(x)在区间(1,4)内递减,(6,+∞)内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a∈R,求f(x)的单调区间和极值点.

变式3:若f(x)在x=3处取得极值,直线y=m与y=f(x)的图像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引申:讨论函数f(x)=x■+bln(x+1),其中b≠0的单调性和极值点.

(三)课堂检测

1.已知函数f(x)=lnx-x,则f(x)的减区间为?摇?摇?摇 ?摇.

2.f(x)=x■-ax■+3ax+1既有极大值又有极小值,则a的取值范围是?摇?摇?摇 ?摇.

3.若a>2,则方程■x■-ax■+1=0在区间(0,2)内恰有?摇?摇?摇 ?摇个实根.

4.若函数f(x)=mx■+lnx-2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摇?摇 ?摇?摇.

(四)课堂小结(知识和方法由学生归纳)

在备课组的安排下,笔者借用了隔壁班试上了一节课,并请了组内的前辈把关,并提建议.上课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事先的设计,层层引导学生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下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轻松.课堂检测四位学生也做得非常好,似乎整节课非常到位.

2.平淡之味——“模式”束缚了“思维”

课后,组内的同事进行了真诚的研讨:

——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改革.教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教学程度合理科学,巧设疑、巧启发、巧分析归纳,学生活动安排实在有效,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作业设计周密适当.

——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对习题的变式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提出了严峻挑战,引发了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讨中,一名老教师提出,表面上这节课课堂如行云流水,又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作为平时的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确是比较好的,但作为县级的交流课,似乎缺少一点“灵性”和“自然”.

这节课之所以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缺少“灵性”和“自然”,是教者的设计太精致而造成的.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其在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生动活泼的新模式,把数学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数学复习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调整后的精彩:

(一)投影出三个基础训练(题目与上相同)

要求各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演,要求各小组合作探讨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做题时的注意点,做完本题我们的收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

(二)投影例题(与上相同)

1.一名学生上黑板讲解本题,另一名学生对本题进行小结.

2.(没有提供变式题)引导学生对本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变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一个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另外一个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总结.

3.教者在学生提问题与回答过程中进行适当补充与修改.

4.教者提供了最后一个变式3:若f(x)在x=3处取得极值,直线y=m与y=f(x)的图像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让学生分组探讨本题的解法,研究一元三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其中有一名学生总结出一元三次函数图像有三类:单调增,单调减,一波三折.)

(三)课堂小结(略)

课后,参加交流的专家老师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多维互动的探索空间,做到了新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同时,我体会到学生课堂活动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参与,而且思路更开阔,设想更大胆,收获更丰富,使课堂有生命力,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品尝了发现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感性认知.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正所谓“活动产生乐趣,乐趣产生灵感,灵感产生创造,创造产生财富和幸福”.

3.反思——“模式化”為何赶走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次县交流课后,笔者反思了为何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留给学生的收获不同,理解了“模式化”为何赶走了学生的“思维”.

原先的教学设计我全部设计好,学生只能跟着这个步骤进行思考,自己的思考自然较少,学生与教师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孩子的视角,与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想法,宁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而不是放置“绊脚石”.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他们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他们一些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搜索;给他们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辩解;给他们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留下足够的空间、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猜你喜欢
模式化极值变式
极值点带你去“漂移”
透气感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极值点偏移拦路,三法可取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类“极值点偏移”问题的解法与反思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借助微分探求连续函数的极值点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