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课堂,凸显学生主体性理念

2013-04-29 13:47陈福山
考试周刊 2013年7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主体性创设情境

陈福山

摘 要: 知识日新月异,势必使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的授受关系让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激趣、丰富课程的学习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内涵,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能彰显个性魅力的创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各角色之间多维辐射、对话、交流、启发、碰撞,或达成共识,或求同存异的过程,从而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本文侧重剖析如何使“生”与“生”这个学习主体之间充分发挥其敢说、会说的互动作用,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主体性

一、透过现实,探寻历史情境创设之条件

1.理论是学生互动的依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关键意义。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现代合作教学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习者,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共振”作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即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之间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1]。

2.民主是课堂和谐的先决。生生互动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平等自主、和谐民主的关系,这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能力。在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勇于和乐于参与教学,教与学才能共融互促。

总之,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热情,竞争的学习机制,这种民主型教学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气场,在这种气场中师生间、生生间会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课题是情境创设的基础。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并非所有教学内容均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课题,依教学需要进行灵活机动设置,但不可千篇一律。

二、穿越时空,探索学生主体理念之活动

用新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生生互动能否使课堂学习气氛更为民主和谐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情境创设。课堂互动教学是真正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以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协助者和促进者,以便师生、学生之间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相应策略理念的引导下,力求使课堂互动处于自动、自然的状态。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学生通过参与逐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生生互动讨论互辨可以在个体与个体学生之间、群体与群体学生之间或是个体与群体学生之间进行。在分组中合作,在辩论中互动,你问我答,环环相扣,凸显学生主体性行为。我在教授必修三《科技的力量》一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对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结合教材引入材料,借力多媒体设置课堂情景:

材料一:从1785年到1824年,英国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它影响了世界。——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的世界时指出:纽约的居民在1922年的某天,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他可以阅读到爱因斯坦最新的科技理论;他可以在网上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

材料三:新科技带来的灾难在不断加剧。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现在化学污染、核辐射、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又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活动设置:把班级学生按照座位分为三小组。第一小组阅读材料一,依据材料提出问题给第二小组回答;第二小组回答完第一小组的问题后,依据材料二给第三小组同学设置问题;第三小组回答完问题后,阅读材料三给第一组同学提出问题。每组设置1~2个恰当的问题,你所设置的问题,自己必须有初步的答案,最好能对同学的回答做出点评。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加强合作,使其在小组合作互动中活学知识,体会收获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三组学生又自觉按照前后座位结成学习小组,学生积极讨论,有的指点、有的发言,还有的学生专门记录,最后三组组长对本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从中甄选出两个较有嚼头的问题发言设问。各小组分别设问如下:第一组:这场革命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这场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二组:人们能读到爱因斯坦的什么理论?请指出材料中的表述错误?第三组:材料中的科技灾难和哪些科技革命有关?我们应如何利用科技呢?三个小组对于上组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回答,个别回答不完整的地方,组内学生又及时予以补充,得到了设问方的赞赏和肯定。从学生的活动来看,各小组的合作成果比较突出,学生能够根据材料设计并回答有针对性的问题。除了部分问题欠严密之外,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聚焦课堂,形成师生角色互动之扮演

一堂课不拘泥于其中的某一种形式,可以多种形式并用。展开小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启发互动,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以突出学生主动性思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讨论过程中,为寻找最佳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力争出类拔萃,在各种思想和知识的阐述中,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的导向功能是通过“导”和“引”巧设新颖翔实、难易适度、适宜性与趣味性较强的情景,让自己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生生互动”教学的有序和紧凑进行。

综上所述,在老师情境创设的精心“导演”下,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最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敢想敢说、坚持真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等品质。组织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从自由交流中获得了发现的乐趣。其教学步骤大致为:创设历史新情境—提出探索新问题—研究资料,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阐释,交流看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通过自由思维、自由表达,锻炼了多项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总之,“我们要把历史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从而使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发展”[2]。发挥“学史使人明智”、“学史以立信仰”、“学史有助生活”、“学史可愉悦人生”、“学史可以指导人生”的历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

[2]姚立娟.历史课堂学习方法改革的尝试.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1).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主体性创设情境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