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

2013-04-29 22:42马立新
考试周刊 2013年7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生活化德育

马立新

摘 要: 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并更好地立足社会而服务的。因此,生活与德育必须相结合,用生动的生活作为新的德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德育 生活化 学校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工作起到导向和保障作用,然而中学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较低,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德育脱离了学生生活。中学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虽然能受到感性的思想教育,却无法真正内化为现实的理性行为。为此,要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并更好地立足社会而服务的。因此,生活与德育必须相结合,用生动的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德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积极创设社会化的德育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如何才能让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呢?我结合我校德育工作情况,针对如何使德育工作生活化,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谈谈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润物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有潜在的育人功能,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它能净化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言行,对学生起熏陶和感染作用。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加强德育教育,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我校结合办学理念和宗旨,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营造学校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一步抓好校园整体布局,努力营造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例如:特别重视绿化、美化建设,做到见缝插绿,从小小的滴水池到古木参天的古银杏树,校园中到处可见花草树木,目前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让学校深处绿色之中,教室前后不是葱绿的树木就是宜人的花朵,校园内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四季常春,学校成了学生学习的花园。这种花园式的教育环境,既让学校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又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促使学生养成了爱整洁、讲卫生、爱绿化、爱劳动等良好习惯,在无声中起到了激励、教育、感化的作用。在加强绿化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争取让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熏陶学生、教育学生的阵地:在校园里布置醒目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的标语,在校园的绿地上树上“爱护花草,人人有责”标语牌,在走廊上挂上一块“轻步慢行,悄声勿语”的标语牌,从校门口的“天道酬勤、学无止境、厚德载物、玉汝于成”到教学楼顶的“爱……”,时时处处给予每位师生启迪;在教学楼道内装饰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教室统一布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室墙上挂着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的画像及其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珍惜光阴,刻苦学习,这些看似简单却又独具匠心的布置,处处体现出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

二、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引领德育发展

树木植根于土壤中才会茁壮成长,德育只有植根于文化土壤中,才会根深叶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以校本课程教学为载体,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为基础,建立仓中传统文化特色阵地,引领仓中德育教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德育资源。我校德育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同当代社会的道德理念相融合,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發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德育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是学校开展国家级德育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集展览、学习、活动于一体,为我校学子营造了一个浓浓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无锡诗歌”、“祗陀寺文化”、“倪云林其人其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走进经典”等校本课程活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修身的人文氛围,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导向,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为仓下中学充分利用和挖掘本校特有的人文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夯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三、塑造德育榜样,润物无形

一些学生喜欢“追星”,其实“追星”就是追榜样。榜样示范是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好方法,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对中学生的说服力是极大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

1.地方历史名人的典范

无锡历史悠久,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名流贤士辈出。泰伯、李绅、倪云林、华彦钧、秦邦宪、钱穆等名人贤士的诗文和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他们传奇的一生、炉火纯青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积极上进。因此,中学德育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偶像心理,发挥地方名人的典范作用,让它为德育“服务”。我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专门设立了二贤堂,用来纪念仓下地区的地方历史名人唐代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把他们作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让学生在了解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的过程中,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加他们的道德认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学生置身于二贤堂,在这里学习、诵读,无形中感受到了历史伟人的魅力,受到了无声的教育和感染。这对德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

2.学校教师的示范

教师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其言行、举止、仪态、作风、为人处世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為:“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种素质犹如火药,为使他燃烧起来,必须有引火星,而教师的榜样就是引火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将是学生模仿的范本,只有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学生才可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校积极强化师德建设。例如: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规定仓下中学教师校园文明用语和禁语。每学期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我校于2009年3月9日全面启动了“师德规范在心中”大讨论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全体教职员工在认真学习《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努力做到在反思中不断整改,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使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3.学生的样板

在中学学习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走在前面。他们的表现恰恰是老师要求其他同学做到的,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事迹,鼓励同学向他们学习。这种“样板”的方法对教育学生有很直接的示范作用。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德育学习榜样,我校每学期都由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每个年级的优秀标兵:三好生、学习、双学、劳动、体育、见义勇为标兵,将他们作为学生学习和赶超的榜样。另外,我校还在校门口、楼道口、宿舍门口、走廊张贴优秀学生事迹、往届考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情况,让学生每天都能见到,每天都能受到触动和感染,通过榜样的无声鼓励,起到无声的督促和鼓励。因为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使大家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因此容易引起共鸣,容易激起上进心。它可以促进中学生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

四、创造德育实践平台,增强情感体验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博物馆墙上一句醒目的格言,其核心就是“我做了就理解了”。而做,就是实践。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单一的德育知识灌输和说教不仅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兴趣,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中学德育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德育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极感受,不断体验,不断内化积累,健康发展。中学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

为此,我校在社会上为学生铺设了泰伯庙、倪云林的墓地、云林纪念堂、钱氏故居、阿炳故居、许巷惨案发生地、陈凤威烈士战斗遗址等多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参观、学习,使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还不定期地开展“精彩人生从《弟子规》开始”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邀请祇陀寺主持本智大师、无锡市德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津容先生到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了前进的动力。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把家乡名人的故居和纪念地作为德育课堂,让学生追忆家乡名人的生平故事,感受家乡名人为学的刻苦与勤奋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的参观实践活动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真切的印象,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人格。

生活赋予中学德育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现实生活也成为德育的一大动力。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生活化教学给德育涂上了色彩,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生活化的德育使中学德育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中学德育增添了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5).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3-94.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生活化德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